祥林嫂,你为什么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福》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崇高地位、艺术高度、思想深度,都毋庸置疑。对它的解读,可谓多矣。笔者抛开一切参考书,素读文本,对于不是特别讨喜的祥林嫂形象,感到有好多话不吐不快,在此写下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祥林嫂真的最后疑惑人有无魂灵?她希望有还是没有?
  祥林嫂碰到“我”之后,忍不住进行了一番连续发问。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一问一答,皆是熟人口吻,曾经一个是老老实实、忙忙碌碌做工的女仆,一个是初涉世事的少年。现如今,街头偶遇,年轻力壮的祥林嫂,人生已被这片土地吸食殆尽,早早成了垂垂老矣的枯木。而少年已长成了可以自由逃离这里的青年。“我”的人生有多可羡,她的人生就有多可悲。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此时,她不仅眼睛忽然发光,把她的几句话连接起来,会发现思维清晰,逻辑明确,这还像那个木雕一样的人吗?是什么让她出现了这疑似回光返照的反应呢?就是最后那个问了,祥林嫂对于这个人世间已无留恋,她的魂灵早就遭受腐蚀,活得早已不像个人样。之所以还苟延残喘,恐怕源于求生的本能和对地狱的恐惧。
  而现在,不管地狱再如何恐怖,阎王再怎么要将她劈成两半,她也不想徒留人间,而想入地狱了。唯一的原因即她能在那里见到家人,当然这“家人”应是她再嫁后的丈夫和孩子。地狱里尚有她整个人生里唯一的一点慰藉,而人间,却已没有值得留念的东西了——这人间的无情冷漠比那地狱的惩罚还恐怖!
  那她为何会发出疑问?是真的怀疑了?
  我不认为她会怀疑自己信奉了后半生的神鬼和地狱,不然何以被这些东西折磨得担惊受怕、反应迟钝、麻木又惊惶?正是因为无比相信,她才将生命交给了鬼神。
  要是真的怀疑,恐怕她早已摆脱掉那些恐惧而像个人一般活下去了吧。
  那为何此时却发问?
  她现在的生和死已无多大区别,只是还拖着残躯而已。不管问与不问,死是一定的。现在来问“我”,一者已无人理睬她,除了“我”;二者她觉得“我”是个识字的有见识的人。当然可能她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人世对她的抛弃残害已经帮她战胜了对地狱的恐惧,她可能会有类似于近乡情更怯的一点徘徊犹疑,想找个人来,帮助她增加走向死亡的勇气。就像我们经常需要自己迈出步伐的时候,有人在旁边鼓励一样。
  二、祥林嫂为何有了“笑影”?
  原文说“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她一人包干了鲁四老爷家的所有活计,连需要好几个人手的“祝福”都可一人完成,辛劳可想而知。她反而有了“笑影”?
  虽然几千年来,女人皆依靠男人存在,连名姓也无,可是祥林嫂却证明了:自己是可以自力谋生的!不停地劳作,绝不嫌累。此时的她,觉到了自己的价值与尊严,虽然地位不高,生活也没有富足,可自给自足,活得是个人。
  这个“笑影”,让我们看到了她从前生活的艰难和压抑,也让我们看到了卑微的她对生活的满足和热爱,更看到了她自尊自爱。
  三、圆篮放桌上,铺盖放檐下,为何?
  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鲁迅这样写到: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一个动词“站”,一个“堂前”勾勒环境,祥林嫂的神情站姿、鲁四老爷及四婶的神态,几个字就体现出来了,读者尽可以想象祥林嫂的低眉顺目和渴盼,亦可以想象四老爷夫妇的倨傲打量和犹豫。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荸荠,圆而黑,可见这个篮子粗糙又黑黝,祥林嫂来做工,还带着礼物,真真一个淳朴善良又讲礼节的劳动妇女。从何而知这可能是礼物?如果圆篮装着自己的东西,为何不放檐下?她和卫老婆子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可能将自己的行李放到主人家堂屋的桌上,那樣也不符合祥林嫂一贯温顺有礼的形象。
  孤零零的一个人,被驱赶,出来做工,还给主人家送上礼物,檐下的小铺盖卷和屋里桌上的篮子,都透露着她的贫穷而懂礼、可怜而自重。关键是她又扎着白头绳,刚刚经历人生最大的打击,自己尚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还能做到这般,实属不易。这是她善良又自尊的本性使然,否则难以做到如此进退有礼。
  四、为何反复念叨“我真傻,真的”?
  几乎所有读者都记得这句话,可有多少人体会她的这种唠叨是一个母亲看着自己乖巧的幼儿凄惨的消失后的巨大打击和巨大懊悔呢?一个母亲觉得自己的愚蠢害死了儿子,那种深深的自责,加重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比丧失丈夫更具毁灭性。死了丈夫,有儿子慰藉,而儿子却像是死在自己的手里,这是人间最大的灾难。祥林嫂沉浸在这种伤痛、自责当中,绝对难以走出来,难以开始新的生活。尽管她此时多么需要别人的关怀和安慰,但生活裹挟着她往前走,为了活下来,没有时间舔拭伤口,只能边擦拭着眼泪边辛劳谋生了,可是就是这暴露着的伤口,招来了更多的不怀好意。
  五、祥林嫂,你为什么笑?柳妈又为何而笑?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照常理,被冤枉被强迫,应该会着急澄清,面红耳赤才对。可她却笑了,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你倒自己试试看”,这语气不急不怒,是一种事实如此,跟你急也没用,放弃解释的心态,有释然的意味。为何想起第二个丈夫,不急不怒,还笑了?再由前文卫老婆子口述的情况看,祥林嫂和第二个丈夫的婚姻始于强迫,后来却让祥林嫂有了房子有了可靠的丈夫,还有了可爱的孩子。娘俩都胖,反映出来的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小家庭。一生悲苦的祥林嫂,可能就在这短短三年里享受到了人世温情,能心满意足地为人妻为人母。以后的岁月,再想起,才能让她木讷的脸泛出笑容来。这是冷漠世界里她唯一的慰藉,尽管微小而短暂。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柳妈的笑,和祥林嫂的笑完全不一样,这个半老妇人,认定祥林嫂不为丈夫守节,淫荡可恶。几番用言语引导祥林嫂承认自己的可耻,在谈论第二个丈夫的时候,祥林嫂居然笑了!“这就是她自己主动背叛丈夫主动不贞不洁不自爱的证据!”她觉得自己的臆测果然如此,故而有一种证实阴谋揭露丑恶的成就感,从而得意地笑了起来,太过得意,笑得夸张而恶毒,脸才会蹙缩成沟壑遍布的核桃,她的小眼睛看着祥林嫂的额角,仿佛在嘲讽,“还撞桌角?何必多此一举?装模作样给谁看?骗得了我?”接下来,鲁迅说她“钉”住祥林嫂的眼,而不是“盯”,可见这小眼睛射出的光芒之敏锐锋利,仿佛尖利的铁钉钉向祥林嫂,她自认为掌握了祥林嫂淫荡可耻的证据,用最刻骨的眼神控诉祥林嫂的过错,像要将祥林嫂钉在耻辱柱上,此“钉”字让人感到似乎被毒蛇盯上的彻骨寒冷。柳妈也着实厉害,整个鲁镇,唯独她,揣测了祥林嫂对待男人的心思,判断和验证了祥林嫂改嫁后的心理变化,为何只有她会如此呢?估计柳妈也是一个寡妇,恐怕她才会寂寞难耐,但用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管束着自己,似乎是个有寡妇经验的人,所以她才能以别人想不到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祥林嫂,或多或少言中了一些事实。为鲁镇人挖掘出新的笑料。
  六、祥林嫂,到底错在了哪里?
  鲁镇的人,包括鲁四老爷家、卫老婆子、柳妈、庙祝等,都明确地表明了祥林嫂有错有罪。
  1.鲁镇众人“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
  “仍然”,透露出了人们对她再嫁的蔑视。她作为底层妇女,没有自己的名字,只能冠以丈夫姓名,按照这种惯例,她现在应该叫贺六嫂,可是为什么人们还叫她祥林嫂?可见她的第二个丈夫就没得到人们的认可,她的再嫁就是错误的。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从一而终,应为丈夫守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来认为她就该叫祥林嫂,二来也有嘲讽指责的意思。
  先前的音调是什么样的?可能就是对待普通人的音调。而现在,音调是什么样的呢?或许重音偏在“祥林”上,强调她应该只有一个丈夫,只能叫祥林。还带点阴阳怪气,嘲讽她本该叫祥林嫂,而现在哪里又是真正的祥林嫂呢?这种语调指责她已不配做个纯粹的祥林嫂,是个不贞不洁的女人。
  2.鲁四老爷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
  这种人,哪种人?寡妇吗?再嫁的女人吗?“似乎很可怜”,就是觉得她并不可怜了?为什么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却并不可怜?一定是觉得她可恶可恨,才能盖住她的可怜的,那她的可恨是什么?不就是再嫁吗?伤风败俗在于她的再嫁,没有为自己的丈夫守节,没有遵从礼节。
  3.卫老婆子评价祥林嫂抗婚挣扎时“真出格”。
  “出格”,祥林嫂的反抗行为被评论为出格,可能是因为她的不听话,闹得人尽皆知,让家族被人耻笑。这是在批评她不听从家长命令,未能遵从家长的威严,维护家长的颜面。再想想那些乡亲,津津乐道谈论一个可怜女子被逼出嫁的“精彩”场面,那个世界何其恐怖!哪里还有希望?
  如此,如果她乖乖出嫁,就不会“出格”了?那岂不是又和寡妇再嫁的失贞失礼、伤风败俗相互冲突?
  4.柳妈说:“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好在哪里?如果当时死了,不用背上再嫁的罪名,保持了自己的清白。而且死后也不会到阴司里去受罪,听起来似乎当时死了确实更合算。那关键是,再嫁是罪名吗?如果是,那也不是祥林嫂自愿再嫁的!再嫁是“家长”强逼的,而又是夫权不允许的,这矛盾的封建礼教,让祥林嫂必须背上罪名。而迷信又和封建礼教也产生冲突,让祥林嫂不得好死。祥林嫂到底哪里做错了呢?
  或许柳妈恰恰言中了祥林嫂怎么逃离这个吃人社会的唯一道路。除了一死,祥林嫂又如何能逃离耻笑嘲弄、践踏侮辱?她沒有能力像“我”一样离开鲁镇,即使离开,撕不掉寡妇、再嫁的标签,处处皆“鲁镇”。
  5.土地庙的“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
  看起来神明也嫌弃她的过错,连普渡众生的神也不愿洗清她的污秽,不然何以庙祝执意不允许呢?捐一条木条而已,其实,庙祝先前的执意不允许,真是虚假得可笑,祥林嫂急哭,方勉强答应,价钱高昂,可见先前的不允许和勉为其难,皆是表演和骗术,不这样又怎能轻轻松松让祥林嫂死心塌地拿出自己所有的工钱来呢?依靠封建迷信谋骗钱财确实简单,一个小小的土地庙,随随便便就能谋得别人的血汗钱,除了对封建迷信、丧失人性的骗子、天真单纯而虔诚信任的祥林嫂深深叹息,又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试问,祥林嫂走的每一步,错了吗?她天真淳朴,温顺善良,进退有礼,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独立自主,自尊自强,这些美德使她成为鲁镇真正的活人;可是她卑微得如同一根野草,谁都可以在她身上践踏侮辱,她却一次次地竭尽所能,与悲惨的命运斗争,直至渐渐无力,人的鲜活慢慢枯萎,直至不像个活物,被所有人无情吃掉。整个鲁镇没有了活人,死气沉沉,这群行尸走肉,麻木地舔舐着滴血的嘴角,忙着在新年祈求祖宗和神明的祝福,如若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祝福,岂不会让吃人的悲剧永不停止?
  这个杀人的世界,人人都义正词严,谁都没有拿起刀子。可就是他们一起谋害了祥林嫂而不自知不自省,反而继续为祸人间。挖掘出祥林嫂的纯粹和美好,看到那个世界消灭的是怎样的有价值的美好,更能感受到这出经典悲剧的悲凉。
  细细揣摩,我们发现祥林嫂留给我们的印象不再是木刻的雕像,不再是枯干的身躯和僵死的眼睛。那仅有的两处笑,才是真正的祥林嫂的模样。揣摩祥林嫂的笑,走近可爱可敬的她,才能体会到她“我真傻”的悲痛,才能发现她的力量和美德,而不仅仅是忙着批判指责,那样,除了刻薄,我们又学得到什么?
其他文献
【课堂导入】  师:1.电影具有神奇的力量,一个镜头,一句对白就可以动人心弦。影片里人物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在某个瞬间,震撼着你的心。前几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一起观看了一部主题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今天这节课借助《寻梦环游记》开始我们“任务驱动作文”的“寻梦环游之旅”吧。  “环游记”一:情节回顾  师:时隔七年,李·昂克里奇再次为我们塑造了一部经典——《寻梦环游记》,在这部109分钟的影片里
老舍在《想北平》中比较了北平与其他知名大都市的好处后,用一句平实的话自然收束: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而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提到“寒效的散步”时,也认为“在北方的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清福”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带点自嘲自贬的味道,含什么都不用做,光享受之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清闲安适的生活”;《汉语大辞典
长期以来,我國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读带写,读写结合”,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是“以阅读为本位”,阅读与写作是相割裂的,写作始终是阅读的附庸。初中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阅读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鉴于此,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意识,引导学生借鉴和模仿名家经典,学习写作的基本规范和要领,比着葫芦去画瓢,以此为基础再去创新,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就变得尤为重要。  阅读与写作的关
观察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存在着“浅、少、低”的严重问题,学生把文言文与“佶屈聱牙、难读难解、枯燥乏味”划上等号,希望远离它,选择躲避它,一旦遇到它就不想读,“怕”学它!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能绕开文言文吗?学生“怕学文言文”,谁之过?在重视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当下,中学文言文教学如何实施呢?笔者拟述管窥之见。  一、绕不开的文言文学习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先秦的诸子言论到明清
2017年5月23日,距“端午节”恰好只有一周的时间。我执教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关于民俗的第二篇课文《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我以前教过多遍,而且听过许多名师的示范课,感觉都没能跳出“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大多基本一致:①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②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我总觉得,如此原地踏步走,不仅使得学生对学
文言文是古代优秀作品重要的一部分,高中文言文课堂思辨性阅读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环节。文言文怎样教才能培养学生思辨力?笔者认为采用质疑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引发质疑,文言文思辨课堂之根本   文言文思辨阅读课堂,首先是预习质疑。具体可先要求学生通过自查工具书扫除文言字词障碍,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研究一些精彩句段,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学而不思则罔”,此时老
史传类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历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的重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为史传类文言文,编选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具有重要的教学示范意义。《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本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的合传,以蔺相如为本传核心人物,以廉颇的生平遭际为首尾,附叙赵奢、李牧二位名将事迹,将人物命运起伏作为线索,勾勒出战国时期的赵国兴衰史,抒发了作者
作文与作文教学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主旨的概括與提炼、材料的积累与处理、文体的选择与确立等等,都是师生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但其中审题与审题教学堪称重中之重。   一、不重视审题即自废武功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语界提出淡化审题的口号。但审题就像武林高手的“气门”,放弃审题,相当于自废武功。事实反复证明,审题始终是高考作文成败的关键。诸多平时学习中的语文高手,最终都“死”在审题这一关。请看下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列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之中,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1],这为我们设计传统文化课教学活动指明了崭新的方向。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代表的《诗经》,其中的诗篇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反映出西周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状况,适合学生创设情景,进行切身体
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这一现象的直接反映就是知识分子形象一直活跃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但对中学语文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审视与分析一直显得较为单薄。其中绝大部分是一线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对《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经典课文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的个案解读,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对近现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进行了批判。如何红霞在《冲突与困顿——关于〈祝福〉中的新旧两代知识分子》中从知识接受、理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