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卷银卷阿凡提 尚能学否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o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阿凡提,这个名字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这个来自新疆的名字一经传入,便流行于汉语世界。但在全世界,无论西欧或南美,人们多用霍加·纳斯尔丁的名字称呼他。中文译本也很多。如戈宝权先生译自俄文的《纳斯尔丁的笑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其中依据苏联突厥学家的分类,有“基本的传统的笑话”和“从十九世纪手写本集子中选出的补充的笑话”等重要栏目。日本的突厥学家雅夫则以Ercümed Ekrem Talu在一九五四年整理的《伟大的纳斯尔丁·霍加》土耳其文本为底本,编译了收有五百个故事的《纳斯尔丁·霍加故事》。至于其他国家,或通俗或学术,尤其多以儿童读物的形式竞相出版,五彩缤纷的译本,不胜枚举。
  流行于汉语世界的“阿凡提”(afandi)一词,是一个阿拉伯语尊称。就像波斯语的霍加(hūja,也转写为Hoca)一样,可译为阁下或先生。在当代土耳其这两个称谓可以合用,如“霍加阿凡提”(Khojaefendi)。一旦这个行者东入嘉峪关来到北京、上海,顺口的“阿凡提”一名便如胶入漆,固定下来。而在经由阿拉伯—波斯—突厥途径了解他的欧美世界,霍加·纳斯尔丁其名更不胫而走,一天天如雷贯耳。
  毕竟阿凡提早为汉语世界喜闻乐见,阿凡提的最新一位翻译和搜集者艾克拜尔·吾拉木就没有纠缠名字的孰长孰短,而径用阿凡提其名,编译了分为金卷银卷两大册的《阿凡提故事大全》。
  他的特征是游方流浪。他的睿智,使他随时随地抛出一语道破的笑话。他给人们带来了不尽的欢乐,也带来大笑之后的无限回味。这个名字——被尊称为阿凡提或霍加的纳斯尔丁——不是借天使的翅膀而是倒骑一头毛驴,传遍了草原和绿洲,再传遍了欧洲和世界。
  
   二
  
  土耳其人喜欢考据他的起源,说他的家乡在小亚细亚。研究他的学者分成几派,强调他是十四世纪帖木儿汗的同时代人,和强调他墓碑的铭文以及古文书中有证实他生于十三世纪的观点,长期争执。据说土耳其的文化枢纽科尼亚附近的阿克沙尔(Akshar,白城),有一处圣墓就属于他,听说当地凡新婚夫妇都要到墓上拜谒,否则夫妇关系定生破绽。还说谒墓时谁若是不开口大笑,后日就一定会招致祸灾。
  但是据雅夫总结,所有的学术的较真,都遭到了学术的质疑。至今阿凡提突厥起源的观点,仍然不能确认。
  这颗幽默的种子,可能一直挖掘到一个早得多的阿拉伯原型,一位生于库法的滑稽人物朱哈(Juhā ),十世纪末曾在阿拉伯非常流行。
  在我们读到的维吾尔版本的汉译文中,诸如“库尔德语的热汤与冷汤”、“阿拉伯语的牛犊怎么说”等段子,显然都是母本曾在中东流行的痕迹。阿拉伯起源的逻辑是有力的。但是,幽默大师一旦出世,其诞生时日便不易深究。雅夫在梳理了考据派各种论点之后,表明他赞成这样的观点:“纳斯尔丁·霍加的故事,乃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处处可见的滑稽谭,采用了土耳其形式的一种表现。诠索这一人物的实在与否,其实并非大事。”(《内陆亚细亚史论集》(一),国书刊行会一九六四年版,186页)
  起源姑且不论,但幽默形象的固定,却大约可以判断在十三至十五世纪之间或再稍晚一些。那时,包括维吾尔在内的中亚各族书面语还没有成形和固定下来,以阿拉伯文字书写各突厥语的采择,成了一个过渡时代。在那个所谓察合台文献时代的稍前偏后,可能还借助了苏非大师扎拉丁·鲁米的教派力量的传播,游走于阿拉伯的朱哈,在突厥语世界遇上了更加适合定居的风土。于是他换上突厥人的袷袢、接受了霍加的尊称,尤其是骑上了一头毛驴——阿凡提即霍加·纳斯尔丁(Hūja nasru-dini)在广袤的中亚步入了成年。
  ——那是一个苏非主义的空气弥漫了整个中亚的时期。若想估量他在南疆拴住毛驴的时代背景,要兼顾书面语的形成,以及伊斯兰苏非派覆盖塔里木盆地的过程。我猜测他的“成年期”应该在伊斯兰神秘主义覆盖南疆以后,是因为他身上印满了那种文化的记号。包括霍加的称号、游方的行为、俗世的看破、清贫的生活、隐现的宿命论、反教条的宗教观、表述的诙谐。特别是那种无论贫富强弱苦乐贵贱,一切尽数早在掌握之中的思想——都是这一年代判别的依据。
  昔日商道的尘埃里,此时风尘仆仆走来云游的行者。他们被叫做苏非、达尔维什、依禅、皮尔,总之是异色的Olar(他们)。不仅这些,由于当时的绿洲与蒙古人及游牧突厥人的密切接触,所以Hūja nasru-dini的名字也被游牧人喜爱并想揽入怀中。哈萨克人说: 那个老汉纳斯尔丁本来是我们哈萨克人的,不信你到哈萨克斯坦去问问。蒙古人则说:我们自古就有巴拉根仓(Bargen-cang),那些笑话我们爷爷的爷爷早就听过——在游牧民族的草原上,他摘下了头巾,身材变胖了,骑的是一匹瘦马而不是毛驴。他滑下鞍子,掀开毡帐的门帘,先道一句问候,有时用的是蒙古语,有时却讲哈萨克话。
  他的形象扩散到全世界,并在所到之处赢得人心。超越了奥斯曼帝国的疆域,任谁都把类似的机敏人物滑稽故事,作为阿凡提的新编,补充到阿拉伯—波斯—土耳其的文学之中,最晚近的例子,可能是新疆诗人克里木·霍加撰写的、讽刺“四人帮”的《阿凡提故事新编》。
  因为维吾尔血液中的阿凡提基因,睿智幽默的色彩浸透了新疆的每一块绿洲。在塔里木绿洲的清风吹拂下,文学形象如鲜花怒放,并化作了人民的精神。确实,我们认识的他主要是一个维吾尔人,在莎车或者喀什,他牵着毛驴,时刻等着我们。
  
   三
  
  艾克拜尔·吾拉木二十年锲而不舍的劳作,旨在给儿童们快乐的知识。虽有一些重复或雷同,他居然收集翻译了一千三百余则纳斯拉丁-阿凡提的故事!而据以前的统计,世界上积攒的总数,大致是五百五十条(《伊斯兰事典》,平凡社一九八二年版)。他用的是一种给小孩子讲故事的语言,毫不雕饰、娓娓耐心、随处解释。我猜孩子们一定爱不释手,哪怕捧着饭碗也舍不得放下,把笑话当成菜拌着饭咽下。
  何止小孩,我也一读就上了瘾,每晚翻阅一会儿,然后忍俊不禁地入睡。久而久之,催眠书变作了启蒙书,我总想,这些故事更该给成人读。常常读着忍不住慨叹:古人的脑力何等发达,怎么对世事看得如此入木三分?而且先贤还最是能够踏禁忌如荒草,有些段子,今天读着都暗自吃惊,他们却坦然道来。
  我还总想,小孩子们究竟最喜欢哪一些篇什呢?没料到,想多了以后,小小疑问成了学问难题。
  阿凡提话语的内里,肯定藏着一些谜谶或幻药,否则怎能这么魅力过人。我想他的诀窍,其一就是它只是纯粹的笑话,并无其他的深奥大义。如雅夫所说:“只需读取无名百姓的幽默、人生智慧、对人的看法即可。说不定一读呵呵大笑,然后掩卷更好。”(,同上,188页)
  比如这一则就只是语言游戏,可算对小孩脑筋的灵活训练吧:
  一只老鼠掉进了阿凡提家装满水的水缸里。小阿凡提冲爸爸喊道:“爸爸,一只可恶的老鼠掉进我们家的水缸里了!”
  “哎呀,快把它捞上来!”爸爸喊道。
  “不用,爸爸,我把我们家的猫扔进去了!”小阿凡提回答说。(金卷,28页)
  另外一类,则具备政治和思想的含义。比如雅夫译的这一则,同时对政教两方的体制表示了巧妙的嘲讽:
  霍加小的时候,一天去经学院念书。那时身带刀子行走是严禁的。在市场上转悠的监察官突然看见,霍加的长袍下面露出一把很大的刀子,就问:那是什么?霍加说:我用这把刀子,改书上的错误。监察大怒道:用这么傻大的刀子能改错吗?
  霍加回答:是呀长官,就连用这把还嫌太小,改不干净呢。经常有傻大的错误啊!(,同上,187页)
  艾克拜尔·吾拉木译的下一则也一样,直指腐败的喀孜。所谓喀孜,元朝有“噶最、噶的”等译法,原为阿拉伯语gādin,乃政教合一时代的法官。它被借入西班牙语后,音义兼用为“市长”(alcalde)。
  一天阿凡提来找喀孜告状。“你叫什么名字?”喀孜问。
  “我叫贿赂!”阿凡提回答道。
  “哪有叫这个名字的?”喀孜笑着问。
  “我听说您喜欢贿赂,所以改名叫贿赂了。”(银卷,8页)
  国王、喀孜、巴依(富人),都是阿凡提尖刻讽刺的主要目标,指三道四的智者总是坐在穷百姓的一边,就像骑着和他们一样的毛驴。这种机敏、睿智、乐观的脑筋和语言的游戏,是永远只属于百姓的法宝。民众的立场,在哄笑中一遍遍得到了申明。这分明是一本教育书:让儿童们听着笑话长大,总比听着哭声长大好得多。耳濡目染之间,维吾尔成了一个以韧性的达观迎对苦难的民族。
  去年,正值以色列在加沙用白磷弹实行屠杀的时候,这部书分为金卷和银卷,以豪华的装帧在北京问世发行。研讨会的窗外,杀戮正堂而皇之地进行。阿凡提的亲戚们,只剩下手中的石块,投向轰轰碾来的战车。就在那个瞬间,我突然悟到,在这时读一读阿凡提大有好处,因为它会告诉人:除了武器的抗击之外,幽默更是他们的武器。
  这个道理无比深刻。我作为那个文明的仰慕者,又一次触碰到它的深沉。人民的语言,实在是太过丰富——对现世不平和苦难的抗议,居然不单能表达为投石的诉说,甚至还能变化为幽默的爆笑!
  
   四
  
  若还想做一点学究的追问,那么就可能陷入深潭。阿凡提的一半言谈举止,不同于快乐的插科打诨,而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阿凡提话语对教条主义的尖锐攻击,使得不懂宗教文明的世俗学者常常发生了误会。尤其前苏联的突厥学家身处艰难的言论限制,为了语出便利,随口讨伐宗教。这一言说传来中国后,也就晕染了对阿凡提的狭隘解释。
  即便如此,若尝试对苏非主义实行概括,仍觉会陷入不自量力的妄为。因为无论一杯水或是一个海,要想数清其中有几颗水滴,都是不可能的。他的一些笑话,讲出的瞬间就响起了听众的爆笑。但若接着再追问一步,笑话又似乎裹着一层厚皮,很难窥见本意。我们顶多能感受其中一股——乐天因为悲悯,洞悟所以达观的滋味。
  国王的宫殿里来了一位邻国的乌力玛(宗教学者)。他要求国王对他所提出的四十个问题,只能用一个答案回答。国王左思右想得不出答案,只得下令把阿凡提找来。阿凡提进宫,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对那个乌力玛说:“请提出您的问题吧,我洗耳恭听!”
  那位乌力玛一口气接连不断地提出了四十个问题,然后说道:“阿凡提,请回答吧!”
  阿凡提站起来回答说:“不知道。”(银卷,44页)
  这一则很难三言两语说明。其实我们至今仍在捉摸它的逻辑,猜不透它究竟是想讥讽繁琐的教条毫孔(al-hakam,教规),还是要嘲笑学者的装腔作态。它是在主张简化到伊斯兰的基本概念“一”么?还是压根儿没考虑任何数字的哲学含义,只是戏谑故作玄奥的世界?
  他一生都在流浪。裹着头巾、骑着毛驴、亦农亦商、寺里寺外,与绿洲上的芸芸众生相遇。他总是嬉笑怒骂,机灵的思路、戏耍的语言,到处摧枯拉朽地教训国王、财主、阿訇、学者。他以沧桑讽刺国王、用坟墓告诫财主,用真理对付教条,以智慧嘲笑学者。他横扫了一切死板的教条主义和腐朽的政教体制,他异色的教诲,随机而生,无所不包。但若追究核心,无非是一切尽托付给大能奥妙的造物主。最终还是没有完成一个概括——霍加·纳斯尔丁·阿凡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也许只有说,老头是一个苏非,尚算一个最好的定义。
  接着还需要添上一句:阿凡提的话语,他的插科打诨连同他的那头永恒的毛驴——又确实只是逗乐开心、只是一些语言的游戏。
  正视这一点与正视他的苏非本质同样重要。解释不清的苏非概念,没准儿在这里能被一线光照亮。恰恰就是这种享受生活、鼓舞达观、尽数驱使语法的被动主动、词汇的双关隐指、舌尖耳际的细微奥妙,让人大笑、给人希望、藐视苦难——这种不言教条的信仰,才是苏非的最大特征。
  阿凡提的内容无所不包,人称它是笑话版的百科全书。但在它的叙述里,几乎没有涉及战争。
  也许这才是一个被人忽略的现象。确实,绿洲里那些连自己都没觉察的、平静慵懒的日子,须知就是亲爱的和平。阿凡提正微笑着在那里骑驴漫步,其实是在向我们暗示。
  推开窗子就一拥而入的空气一般的和平,仿佛晴天里淋不湿甜瓜秧子的雨水,只渗入了人的心田。有谁特意去留意每天的空气呢?所以没人想过他们不意获得了和平。在和平的季节里,万物都循着开窍的思路,都吮吸着生命的愉悦。它使人愈来愈聪明,而且怀着“调一点皮”的乐趣。于是,僵硬的教条主义只剩下塌裂剥落一条死路了,保留它们可笑的存在,只是为了给阿凡提再添一些戏弄的由头。
  所以最后要指出的是对他的时代的判断。那个时代里中亚享受的和平,就像给予无花果的移植以丰沛的阳光雨水一样,给从阿拉伯移植而来的阿凡提,提供了温暖的襁褓。愈是满卷讽刺到过分的辛辣、愈是放肆到大胆的语言——愈是诱人不禁思索,究竟那是怎样一个时代?阿凡提享有的话语空间,令人艳羡又发人深省。所以,对南疆十九世纪前的历史社会,我们的知识,也许还停滞在盲人摸象的阶段,远未触及它神秘丰满的全貌。
  跟着阿凡提一人一驴,确能回溯南疆的古代。但多少需要一些知识和一点火候,就像观察伟大的维吾尔文明的其他领域一样。学会欣赏阿凡提也是一件美事,读多了他的笑话,会弄懂人民的话语和生存方式,能明白一个个从毛驴上瞥来的眼神。
  今天高龄的他,还骑着毛驴辛勤巡逻,检查着文明的堤坝。我们和儿童们一起,快活地紧跟着他,等着他说出绝妙的下一个。
  改定于二○一○年三月
  (四则故事引自:雅夫译《ナスレッディン·ホジャ物语トルコの知ばなし》,日本平凡社一九六五年版;《阿凡提故事大全》(二册),艾克拜尔·吾拉木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二○○七年版)
其他文献
一九零一年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里说:“今日中国之现状,实如驾一扁舟,初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两头不到岸”说的正是近代中国各种事业夹缠在古今新旧中西之间的不好说与不易做,而清末民初的教科书就正是这不好说与不易做中的一种。目前论者多爱谈那时教科书介绍的新知与新知对现代启蒙产生的影响。却因太关注教科书“趋新”的一面而有把“历史”简化之嫌,尤其论者多忽略教科书编写者和教科
6月13日,凌晨4点,我的闹钟没响,它的主人肾上腺素也没有分泌过剩,甚至连点刺激都没有受到。于是在睡梦中,巴西世界杯开始了。在同一天的北美洲,当詹姆斯单节砍下19分却只能目睹热火惨败之后,我才通过电视知道,在稍早的揭幕战中,那个头发蓬松,专业卖萌的马塞洛用一记乌龙球为本届世界杯开了个趣味十足的好头。  6月16日,当莱昂纳德在NBA加冕FMVP的时候,世界杯赛场上,上届冠军西班牙已经被荷兰吊打到中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  康定为人所熟知,多半是因为上述的《康定情歌》。如果以今天的目光来看,作为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似乎算是一个藏人主导的城市,对藏区自然、人文风光充满热爱的内地旅行者,大多以康定作为进入“神圣”世界的开始。这也难怪,康定的海拔本身已经高达两千五百米上下,历史
人们常常喜欢用“通过一个人来写出一个时代”这样的话,称赞一部传记。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1948—)的《沈从文传》,确实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它的社会矛盾,它的政治动荡,它的外患内忧,它的深重灾难。作者原本就有这样的意图:“不应该把沈从文的生活只写成作家传记,而应该作为进入中国社会历史这个广阔天地的旅程”。(见《引言》)已成的传记表明,作者这一意图相当圆满地得到
文学史上有许多谜团,是萦绕着作品本身扩散开来的。日本“大正鬼才”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六宫公主》,就是一例。  小说写于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八月,取材于日本平安朝末期的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中的两则故事《六宫姬君夫出家语》和《造恶业人寂后唱念佛往生语》,说的是一个长在深闺的小姐(姬,可通译为“公主”或“小姐”)在父母双亡后与奶妈相依为命,倘不委身男子,生活便难以为继。在相守的男子离去之后,小姐苦
现代英文中的discourse这个词,由拉丁词头dis——“穿越、分离、对衬”,和词根coursus“线路、行走”两部分组成,大致的意思是指对事物演绎、推理、叙说的过程。它在各种西方文字的词典里都作说话、讲演、论述解,但是作为西方当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词典里的解释远远不能概括它的内涵。在中国大陆,discourse通常被译为“话语”,在港台和其它地方的华语刊物上,则译成“述说”、“叙述”、“说
其实,人有多种活法,不必强求划一;否则,这世界便无色彩可言。我们的男人穿过大一统或蓝或灰的中山装,而女人则潮涌般向“江青服”看齐,结果,只是盲目、狂热、残酷和悲剧的一幕。从那以后,我们多出了一颗能够转动的头脑,也懂得了这世界不简单不寂寞的一面。  十多年来,这世界并没有什么改变。如果说改变,那就是我们这块特有的土地上,哗然移植了许多不曾有过的奇花异草。我们确实买力地去做了这事,虽然做得很不够,很不
在当代中国语境中,宗教问题是重大且意义独特的文化主题和社会主题。其中包含的若干根本性问题、难题,及其身陷于中却又常常被熟视无睹的种种悖论式困境,若能得到某些标示,或许可以重启思想的视界。  难题Ⅰ: 宗教概念在中国的特殊语境:名与实  在中国,宗教的难题,从学理的角度,首先表现为宗教的名与实之间的一定程度的悖谬。  我们知道,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或者一个重要层面,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
找这个题目让我受了整整两年的折磨,或许更久。说或许是因为我找到后才恍悟,原来一直莫名其妙的某根神经疼痛竟然也与此有关。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张修桂先生的大作《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皇皇一巨册,同事们都感慨不已。为此我们几个年辈相若的不期而遇在当时的资料室讨论过几次。与谭其骧先生一样,张先生也是到了七十岁才推出他的第一部个人著作(谭先生当时出版的是《长水集》,人民出版社一九八
一九九五年第一期《读书》韩少功《心想》一文,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现代化与心灵拯救。  唯工业,唯技术,唯物质的工业文明与其说使人类失掉了个性的灵魂,人文的文化,真实的自然,不如说人类驾驭现代化进程措施不力,自甘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和牺牲品。难道人类从走出蒙昧以来所苦苦追求的自由和解放到头来只是自我蒙蔽,作茧自缚?难道世俗文化既解放了人性也扼杀了人性?难道文明会消灭文明本身,创造就等于消灭,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