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扼杀的质疑能力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o120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期期末,我区五年级语文期末测验里有一道关于《将相和》的课内阅读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文中的这个细节写得如何?说说你的意见与理由。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学生的回答大致分成两派。绝大多数是“赞成派”:这个细节写得好,写出了蔺相如的动作;细节描写得详细,说明蔺相如拼了命也要保护好璧,也写出了蔺相如为国效力的决心。“反对派”势单力薄,他们认为细节写得不好,写得太简单,字数少;没有写出怎么捧着璧,他是怎么退的;细节写得不多,还可以写一写蔺相如的表情、和别人的对话、其他人的反应等。两大派别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简单地少数服从多数。然而老师们商定后,给出的建议答案是“此处细节描写写得好,写出了蔺相如为保护璧无所畏惧的决心以及以国为重的崇高品质”。大部分“反对派”因此而丢了分。
  我真为那些“反对派”的孩子叫屈。语文本来就是感性、弹性的,完全不是其他学科那样说一不二,非要说出蔺相如有“高大上”的精神才算正确!我认为,建议答案应该谨慎考虑,因为这道题目很有讲究。出卷老师的意图显然不是让学生赞美课文写得怎么好,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辨析,提高对文本的解析力,激发学生的个性阅读、独特表达,从而为自身的表达积累经验。“细节写得如何”这样一个开放的维度,可以从蔺相如有何品质考虑,当然也可以从作者的遣词造句考虑。我们应该考查的是,学生对这个细节是否有个性的理解,是否能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千万不可被“中心思想”左右了。
  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这几句话,要说得上细节描写的也就是四个动词:捧、退、靠、站,朴素易懂,无所修辞,有很多可以修饰的余地。有个学生答,此处细节描写还可以再“细”些,并且作了改进:
  蔺相如双手紧紧地捧着璧,大步地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着柱子坚定地站着。秦王旁边的侍卫纷纷拔刀。但蔺相如眼睛里喷着火,丝毫没有畏惧。
  与原文相比较,这样的表述更具体,细节更丰满,人物更无畏,气氛更紧张!如果非要按照标准答案来给分,那么这个学生阅读的个性被活生生地扼杀了。想象一下,这个学生拿到试卷后会如何感想?明明自己的更生动具体,在“答案”面前却不如简陋的原文,那如此费力思考还有什么用?反而那些语感欠佳、回答“写得好”的课文崇拜者却得了分。这分明告诉这个学生:课文就是权威。长此以往,这些本来有思想的孩子就慢慢变得麻木,变得机械了。所以我们常常在各种场合看到这样的题目和解答:原文中某某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课文中的某某词能否换成其他的吗?为什么?学生解答:原文的词语好、不能换。大量如上的习题经验告诉他们,这根本不需要费力去质疑,课文都被印成铅字了,哪有不好之理?
  那么此处细节描写得好吗?我认为也很一般。硬要说有可取之处,就是建议答案中所说的,写出了蔺相如的无畏。学生有胆量、有理由质疑它,何错之有?他们敢于向课文挑战,甚至和蔺相如一样无畏。一位教师教学课文《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就有学生对《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提出了质疑。
  师:再读读第二自然段,是属于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
  师:你从双方的对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1:我读出了周瑜的阴险狡诈。明明是不可能的任务,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分明是要害他。
  生2:我读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他早就料到周瑜会这样为难他,于是他将计就计。
  生3:我读出了语言描写不够精彩。
  师:(略作思考)哦,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生3:我认为对话描写很单一,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周瑜说,诸葛亮说,犯了“说说说”病。
  师:那让你改的话,你会怎么改进?
  生3:可以加入双方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对话的提示语也应该多些,提示语位置也可以多样些。
  师:为你的发现鼓掌。但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三国演义》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小说,古代的很多小说都是用难懂的古文写的,所以作者罗贯中当时可能不知道对话描写要像现在这样丰富。课文的改编者为了保留名著的原汁原味,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这一点你要比罗贯中和编书的人都厉害!课后也可以去读读《三国演义》的其他部分,看看有没有另外的“说说说病”。
  这个提出质疑的孩子是不是平时被我们认为“钻牛角尖”的孩子?他破坏了教师的预设,因此会被大多数教师一棍子打死。我们应该看到他钻牛角尖的背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对话描写的基本技巧:要用上合适的提示语,对话形式应该多样化等。但这些技巧在这样一篇名著里居然不见踪影,怎么能不引起他们的疑问呢?很显然,教师看到了学生疑问的背后,所以耐心地引导:你会怎么改进?这不仅成全了孩子的质疑力,更肯定了孩子的学习力。
  我们的课堂太缺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机会了。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质疑,想一想学生质疑背后的原因,找一找学生提出质疑的根源。若师生都走出标准答案的藩篱,学习变得更加真实,质疑名著、名篇又如何呢?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心小学 312025)
其他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把内容或者形式相近、相关的句段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式阅读,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入的体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中,加深理解,归纳概括,学会鉴赏评价。从已有的实践来看,比较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对于思维能力的锻炼也不无裨益。从何处比?怎么比?为什么比?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妨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细品字词,在句子比较中提升咬文嚼字的能力  带领
古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消除小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畏难情绪,笔者选择了有趣的古文小笑话进行群文阅读,试图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掌握古文阅读要领,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一、教学过程  笔者将此次小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反复读、悟大意、圈画找笑点的方法读懂古代笑话《热衣》,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读懂4篇古代笑话群文;通过表演读、
【摘 要】“词语盘点”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针对目前“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从“改变方式,趣味理解”“拓展训练,有效积累”“整合内容,活学活用”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盘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词语盘点;理解;积累 ;运用  “词语盘点”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它包括两块内容:“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大
【教材解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绘以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之间的纯美动人的故事。全文构思活泼生趣,情节发展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文章起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单句成段,言语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这棵小柳树和小枣树
【摘 要】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利用探问课题、追问秘妙、叩问思辨等策略,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提问—解决—追问—再解决”的循环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关键词】提问能力;学习活动;策略  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杨再隋教授说过:“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价值!”然而,课堂上常常呈
【设计意图】  对于小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任务要求主要有: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二是解释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
【背景分析】  《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10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介绍海底知识为主的科学小品文,被选入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总分”的构段方式,抓住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生动有趣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图,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示范性教学。  学习这种特殊的文体,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初
所谓“节点”,是指通信传送网络中的交叉连接点,业务分插交汇点,网络管理系统的切八点,信号功率的放大点和传输中数字信号的再生点。有了节点,网络才可运营管理,对用户的服务也是通过节点进行的,盈利是通过节点获得的,节点的经济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网络的经济性能,而新技术的开发一般体现在新的节点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上。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也好比通信网络,有教学板块的连接、师生情感的交汇、重难点破解的切入、知识技能价值
【摘 要】要改变习作教学现状,可借鉴运动软件“咕咚”的运营策略:调整要求,降低门槛;搭建平台,分层练习;有效激励,加强反馈。这些措施能减轻师生负担,使学生真正爱上习作。  【关键词】习作教学 门槛 平台 标杆  “咕咚”是一款运动软件。笔者使用“咕咚”近一年,效果显著。是什么让懒于锻炼的人爱上运动?我们能不能学习它的策略,让害怕习作的学生也爱上习作?经过尝试,答案是肯定的。  一、习作要求:降门槛
【摘 要】传统蒙学通过诵读韵文帮助儿童识字,这对如今的识字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教学部编本教材中的韵文识字课文时,教师可汲取传统蒙学的经验,结合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定向积累词语,借助想象入境,通过联想识字,巧用生成拓展,并引入自编教材,利用词串、字族和成语,延续学生的识字热情。  【关键词】蒙学 韵文 识字教学  传统蒙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教育的统称,其主要的识字方法是读书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