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密码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75316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意图】
  对于小学生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任务要求主要有: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二是解释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联系阅读文本中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文本中没有明确陈述的结果;三是思考文本的内容,要求阅读者把在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即怎样去证明、维护自己的观点。
  基于以上认识与思考,本节课拟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以“淘书”为载体,让学生在对比、联系阅读各类图、表、文中获得相关信息,做出简单的推论,进而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本创生】
  1.阅读材料1:《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一览表》(下发,人手一份)。
  2.阅读材料2:本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结果(下发,人手一份)。
  3.阅读材料3~5:好书介绍单3份(下发,人手一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一览表》以及“本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的阅读,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基本策略——“对比、联系、整合”,在此基础上获取信息,做出简单的推论。
  2.通过对“本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好书介绍单”的对比联系阅读,学习将“对比、联系、整合”的阅读策略运用到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以及运用信息形成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都带来了什么好书?小组内相互介绍一下。
  二、略读表格,提取信息 ,明确任务
  1. 谈话导入:课件呈现阅读材料1《六年级课外阅读书目一览表》。
  (1)如果让你选,你最想看哪本书?为什么?
  (2)如果要从中挑选出大家喜欢看又值得看的书,你们觉得最好还要了解哪些信息?
  2.明确任务:出示课题“淘书之旅”。
  二、试读图表,尝试推论,学习策略
  1.出示材料:课件呈现阅读材料2“六(4)班同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
  2.师生共读:初步了解统计图的构成(标题,竖轴,横轴,图标说明)。
  3.师生动笔:学生书面小结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同步小结,写在作业纸上。
  [六(4)班同学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
  我班实际人数51人,回收问卷51份。经统计,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班同学图书阅读量在8本以上的有46人。对于同学们课余阅读的书籍类型,调查统计如下表:
  
  从以上材料中,我得出以下结论(至少写出1点,语言尽量简洁):
  5.明晰概念:补充资料,认识非连续性文本。
  三、联读多份材料,形成观点,运用策略
  1.下发阅读材料3~5:自读好书介绍单,读完想一想:如果让你推荐一本,你打算推荐哪一本?
  2.临时分组:基于个体选择,全班完成分组。
  3.合作学习:形成推荐理由。
  (1)明确任务。课件呈现: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①小组讨论推荐理由,用关键词表达,写在卡纸上,把字写大一点。
  ②派代表汇报。 ]
  (2)小组讨论,完成推荐任务。
  4.汇报交流:强化阅读策略。
  (1)代表汇报,交流阅读策略。
  (2)教师示范,强化阅读策略。
  四、总结全课,强化策略,延伸阅读
  五、板书设计
  [[ 获得信息→做出推论→形成观点 ][非连续
  性文本] ]
  【专家评课】
  本课较好地体现了以下五种意识。
  课程意识。本节课无论是主题的确定、学材的创生还是形式的设计,都是教师自己完成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不能只停留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从学习内容上进行重构与创生,这才是课改的关键所在。实施这一步很难,但我们的脚步必须迈出去。
  板块意识。本节课两大板块,一是试读图表,学习策略;二是联读图文(表),运用策略。板块之间有联系,又有递进,教学目标指向明确,教学推进自然流畅,课堂体现了一种简约之美。
  方法意识。每一节课的学习,教师一定要为方法、策略而教,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怎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徐老师的课自始至终都凸显了这一点,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阅读,学会了“这一类”的阅读,这是真正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
  策略意识。徐老师特别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获得信息—做出推论—形成观点。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操练,还把这种学习的策略清晰地呈现在板书上,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本意识。这节课,从学材开发上,无论是做的、看的、学习的,都来自于学生;从教学策略上,徐老师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师生形成了平等的学习共同体。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徐老师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意识。
  (浙江省杭州市九莲小学 310012
  浙江外国语学院 310012 )
其他文献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梁晓声。课文讲述的是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故事。课文简洁明了,但字里行间透露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这是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但她拥有全世界所有母亲的共同品质。课文通过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了深沉的母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本文为略读课文,可重点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方法。课文导语给了我们一些提示:“
虽已进入炎炎夏季,杭州气候却凉爽怡人。2015年7月8日~10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成功承办了第六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汉字与汉字教育的国际视野。重点是汉字教育,包括文言文教育。大会共安排三天日程:其中两天在浙江外国语学院举行,第三天在余姚市东风小学的分会场举行文言文教育专场研讨。大会期间安排全体代表参观考察了小学语文博物馆(位于杭州绿城育华小学内)和小学语文研究院(位于余姚
【设计理念】  尽管“以学为本”“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如何体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何基于学情设计教学目标、提出教学策略、生成课堂教学,成了每位教师研究的焦点。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为例,尝试在低年级开展借助“预习单”导学,依托学情诊断把握真实的学习起点,顺学而导。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单反馈识字学情,借助拼音、查字典、课文情境、体验学习等方式识字
摘 要:“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当前课堂改革方向。本文从“赛”的类型、“赛”的时机、“赛”的规则阐述了以“赛”促进小学生在体育课堂的有效学习,并对比赛形式的选择、规则的确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合理地选择比赛类型、时机、规则,为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元素,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习兴趣、心理品质、运动技能、身体素质、考核成绩,有效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以赛促学;
“我总是一个人,在练习一个人,寂寞是脚跟,回忆是凹痕……”常常喜欢独自聆听林宥嘉的这首歌曲。不因为语言,更不因为逻辑,只因为那番意境和感觉已深深融入了我的灵魂,我的呼吸。正如每年的“南湖之春”,我是如此执著地惦记着她带给我的一次又一次庄严的洗礼。她博大的胸怀,她智慧的心灵,她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气息,在让我感觉自己太过渺小的同时,带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荡涤,灵感的撞击。  那个舞台,是多少从教者缱绻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把内容或者形式相近、相关的句段或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式阅读,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深入的体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中,加深理解,归纳概括,学会鉴赏评价。从已有的实践来看,比较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对于思维能力的锻炼也不无裨益。从何处比?怎么比?为什么比?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妨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细品字词,在句子比较中提升咬文嚼字的能力  带领
古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消除小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畏难情绪,笔者选择了有趣的古文小笑话进行群文阅读,试图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掌握古文阅读要领,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一、教学过程  笔者将此次小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反复读、悟大意、圈画找笑点的方法读懂古代笑话《热衣》,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读懂4篇古代笑话群文;通过表演读、
【摘 要】“词语盘点”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针对目前“词语盘点”的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从“改变方式,趣味理解”“拓展训练,有效积累”“整合内容,活学活用”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盘活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词语盘点;理解;积累 ;运用  “词语盘点”是人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它包括两块内容:“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大
【教材解读】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绘以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之间的纯美动人的故事。全文构思活泼生趣,情节发展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文章起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单句成段,言语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这棵小柳树和小枣树
【摘 要】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利用探问课题、追问秘妙、叩问思辨等策略,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从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提问—解决—追问—再解决”的循环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关键词】提问能力;学习活动;策略  问题是触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杨再隋教授说过:“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价值!”然而,课堂上常常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