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的雾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宏村的梦里醒来,黄山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天与地浑然一片空濛,仿佛一片没有尽头、没有上下的云海雾山,我们看不见任何远处,只有一片茫无际涯的雨雾,和雨雾中影影绰绰的怪石、奇松。这些奇形怪状的花岗岩,经过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在这里交叠矗立起来,再经过亿万年的风雨侵蚀,早已面目全非,被大自然雕刻出了种种离奇的造型,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山。而那些顽强倔犟的黄山松,就是在这些层层叠叠的花岗岩上,一簇簇地扎下根来,穿透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缝隙,吸吮着山泉雨露,追逐着阳光烟霞,向天空拼命地探出头去。它们一个个长得笔直修长,由于海拔过高,山风过大的关系,它们的枝丫奇怪地一律只向朝阳的一侧生长,加上为了最多地获得阳光的照射,以及山风的作用,所有的枝丫都又扁又平,似乎被剪刀细细裁剪过一般,长得如同托盘,又如同平伸的手掌一般,仿佛一个个指路的仙人,向游客们指点着山中的美景。与山下的那些同胞兄妹们相比,这些黄山松裂石而出,战狂风,斗寒霜,与云雾为伴,与烟霞为友,更显得傲骨凛然。
  “迎客松到了!”随着惊呼声,我也加快脚步。果然被眼前的奇景所深深地打动。只见几丛挺拔伟岸的黄山松,巍然耸立在我们面前。虽然雨雾濛濛,但是它们那厚实粗壮的腰身,亭亭如盖的树冠,在雾气中却更显示出巍峨浑厚之美,如同缥缈仙境中的神树一般。而傍着一颗巨石,树冠如云,树身如柱,喷薄而出的,就是黄山标志的迎客松了。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简直堪称一绝。據导游介绍,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的树龄了,虽然饱经风霜雨雪,但是依然枝干虬劲,郁郁苍苍。向一侧生长的两根枝丫,仿佛伸开双臂,欢迎每一个前来登山的游客。树形优美,历经沧桑而充满热忱,这,也许就是每一个游客对迎客松发自内心的赞美吧!
  黄山奇松令人惊叹不已,而石阶两边的山石,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些亿万年前的花岗岩,如狮如象,如龟如蛇,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在朦胧的雾气中,更显得神秘巍峨,仪态万千。沿着上上下下的石阶,一路蜿蜒前行,雾气升腾,满眼都是缥缈的云烟,只看得见眼前突兀展现的巨石,和一棵棵从峭壁中挺身而出的奇松,以及石阶上一坑一坑的水渍。
  山风不时地刮来,满山的厚厚的雾气也在山风的掀动中,仿佛苏醒一般,摇曳着身姿,千变万化起来。当疾风过处,厚厚的雾气仿佛一丝丝笔直的细线一般,向另一边天际极速地飞去,山的轮廓,渐渐地从雾气中显示出来,仿佛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隔着一层轻纱,正渐次向你走来一般,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生动,褐色的是山石,绿色的是松涛,白色的是烟岚,一切都是流动的,仿佛艺术家在用一根如椽巨笔,极速地喷染着这宏大伟丽的图卷。一会儿用飞白掩藏了青山绿水,画面只透出些微的轮廓与缥缈的影像,一会儿又刷去飞白,让青山绿水渐渐清晰起来。当艺术家对这一幅画卷有些不满意之后,又再度抡起大笔,让滚滚雾气再次将山石溪涧渐渐包裹起来,最后再又抖动烟岚,渐次浮现出青山绿水,一会儿雾气淹没了山峦,一会儿山峦又破雾而出,眨眼间千变万化,气象万千,烟岚缥缈,水波流动,山势或隐或现,烟岚或浓或淡,充满了灵动与变化朦胧之美,看得我触目惊心,如梦似幻,惊叫连连。
  这就是黄山独有的壮观景象吧!看着这绮丽纷繁的幻景,我终于明白了中国淡墨山水的奥秘所在。哪里还需要构思营造,只需要把眼前看到的这一幕幕奇景,随便临摹下来一张,就可以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绝了!我也终于明白从黄山走下来的国画大师黄宾虹,为什么一生极富天才地创作了那么多湿漉漉、雨蒙蒙的山水画作,震惊了中国画坛。黄山此刻的雾海奇观、烟岚山水,不正是黄宾虹笔下描绘的那些景象吗?正是从黄山的云山雾海中,吸取一勺灵感,就可以成就一位空前绝后的大师,从黄山变幻无穷的景象中,记住了须臾的一瞥,就可以转换成一幅惊羡世人的巨作。
  盘旋在青苔石壁之间,看着蜿蜒的石梯,望着这满山的烟岚轻雾,我似乎看见,吴冠中就坐在这山道的一边,支起画夹,拿着画笔,一笔笔描摹这黄山给他展现出来的奇姿妙影,旁边站着替他撑伞的妻子。吴冠中画了很多黄山的作品,但是却始终无法画尽黄山的美妙之态。是啊,黄山玄妙莫测、千姿百态的种种瞬间奇景,岂能是几幅画纸就可以穷尽的!风在这里低吟,云在这里驻足,水在这里盘旋,雾在这里徘徊,大自然几乎将一切它所钟爱的美,都慷慨地汇集到了黄山,不停地变化出万千曼妙的幻境,令人除了惊叫之外,再无任何一字来形容。
  在雾岚轻雨的滋润下,一切都是那么洁净脱俗,不染一丝尘埃。
其他文献
2016年1月23日上午,雪后初晴,银装素裹,滴水成冰。可在金沙湾大酒店的二楼餐厅里,却温暖如春,喜气洋洋,连云港电大85级文秘(1)班入学30年的聚会正在这里进行。30年的同学情,就是一杯香醇浓郁的陈年美酒,千杯万盏也不醉。  在金沙湾大酒店,我们嘘寒问暖,拾掇起记忆中的花絮,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对我们而言,三年的电大生活,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虽然有些苦涩,但值得回味,因为我品尝到了它原汁原味
期刊
桑葚,在我们家乡又叫桑乌,成熟时,那一颗颗通体黑色的精灵在阳光照耀下,仿佛果汁顷刻就会流溢而出。  老家在一个小山村,隔河相望,对面就是一大片桑林,桑树就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排排整齐地立于沙地上。正值隆冬,枝条上没有一片桑叶,一根根桑枝斜斜地互相交织在一起。这片桑林紧挨着我们村,可是与我们村却扯不上一丁点关系,它专属于我们的邻村麦辽村。从我知事起,这片桑林就好像是一块强力磁场,吸引着我们。当
期刊
进入农历十月,冬天就越来越近了,风开始慢慢冷硬起来,刮得脸疼手僵;黄葛树、银杏树叶子纷纷飘落,显得肃杀落寞。  《诗经·尔雅·释天》曰: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春天是发生的季节。所以猫“叫春”,不“叫冬”。但“围炉夜话”一定是要在冬天的。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温情款款,非冬天莫属。12月份,本是属于冬至的月份。冬至这天,一是进入“数九”
期刊
小的时候,偷葱不比偷杏、偷瓜,是偶尔为之,而且是在姥姥的村庄偷。  姥姥的村庄离我的老家东崖头村只有五里地,即使步行,蹦蹦跳跳的,用不了半个小时就到了。  二表哥把我带到水库,就会安排我到附近的菜园子偷葱。我說不去,他就会问我,你会钓田鸡吗?你敢杀田鸡吗?你会炖田鸡吗?我无言以对,尽管心里一百个不乐意,但为了吃上田鸡腿,只好听从二表哥的安排。  毕竟不是在本村偷,我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需在园
期刊
初冬的首都被雾霾罩着,而我却被“江湖姐”罩着,很受用。  虽尊称其为“江湖姐”,实则她要小我十好几岁呢,因其一次十八岁孤身一人闯北京,从此爱上江湖,一个人从大西北的陕西甘肃到新疆的最北端,及至大西南的云贵川,做着她无怨无悔的为贫困儿童的支教、助学、结对这些大事。更因为其率性地为一碗心仪的重庆小面,会一个人从北京打飞的到重庆,一个人坐在嘉陵江边,面对着涛涛江水,享受着她的那碗小面。因为这些,让我这个
期刊
一  黎明前,一座客家围龙屋的一个小厨房里冒出了炊烟。有一个小女孩正在一边往小炉灶里添燃料,一边用力地用竹筒吹火。随着她一口气一口气地吹送,炉灶里发出了呼呼的声音,浓烟一阵阵飘了出来。火光一闪一闪的,把她瘦削的脸照得灰红。  今天是小女孩妈妈的生日。妈妈还在梦中。那瘪皱的嘴一开一合的,似乎在吃着什么东西。小女孩起得特别早。她要小心地煨好四条番薯,其中两条是给妈妈吃的,另两条则是犒赏哥哥的。妈妈很瘦
期刊
记不清我几岁的时候,又到了年根儿,父亲领上我上坟。  东山坡上,枯草裹着的几个黄土包的四围,稀疏地长着几棵一人多高的山枣树,树上总有落不净的红如油灯火苗似的山枣,比秋天的山枣甜得多,我就嚷着要山枣。父亲抬头看看山枣树,说:“等爸上完坟就给你摘。”父亲走到坟窝门前,弯腰拔掉枯草,拾净枯叶,坟窝前就出现了一小块平地。父亲掏出纸来,放在地上,又从兜里掏出几块硬如石蛋的果子,小心翼翼地摆在坟窝门前。见我盯
期刊
雨水醒来,雷电醒来,草木迅速笼罩辽阔丰沛的北国。  早饭后,我奉命去掐苘叶,给母亲做曲用。土法制作的曲,相当于今天的酵母,用来发面。我很乐意去干这活。村庄刚刚从晨雾中苏醒,露水在草上凝结,濛濛的白。空气鲜嫩,有人担了水,沿着小路回家,铁桶与钩子碰撞出轻微的脆响。顺着小路走去,就能发现苘麻的身影,它们茎秆挺拔,热情地伸出巴掌大的叶子,向着四周伸展,橘黄色的小花安静地开着……  采来的苘叶洗净,米饭和
期刊
1995年7月30日傍晚6点左右,接连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  刚刚吃完晚饭,儿子就出去了。不一会儿就回来了。他神色有点慌张地告诉我们,外面的人都说要涨大水,电视上正在播。我将信将疑,立刻打开电视,拨到本市台。果然,播音员正在一遍又一遍地说,今天夜间辉发河第一号洪峰即将通过。想想连续下了两天的雨,再想想近来的阴雨天,我想情况可能是真的,要不电视上怎么能播呢。我对妻说今天夜间就别像往常那样安稳地睡觉
期刊
我家的日子,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序幕的徐徐拉开而日渐起色。  记得,有一年过年前,父母合计着叫来村中的木匠,做了个“碗家厨”和一张木板床,这样,姐姐就顺理成章地睡上了木板床,原先搭成的床就给我睡了;更喜的是姐姐年后就去城里拜师学裁缝了,我就堂而皇之地占用了新的木板床,弟弟也羡慕着来凑热闹……  我则打起了新的主意,将那个不用的“碗家厨”用成书架。母亲说:“那是爷爷分家时给他们的家当,你要放书就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