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舞台艺术的符号化语言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guowwg32691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台的立体空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物理空间是有限的,但戏剧中通过舞台所展现的空间是无限的。在表现剧中无限的空间时,舞台灯光的符号化语言以再现空间、表现时间的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舞台艺术;符号化语言;舞台灯光
   哲学家普洛丁认为“物体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视觉所接受的只不过是一连串的符号,视觉符号要通过观察者的社会经验、审美认知、价值倾向等要素,在大脑中进一步提炼后才能产生美感。
   “戏剧符号学应该将戏剧话语总体视为‘完整的能指所在(内容的形式和实体,表达的形式和实体)’。”①舞台灯光作为这个舞台上“表达的形式和实体”,以它抽象而丰富的写意性活跃在舞台表演的每一个角落。它充分体现在空间的再现与时间的表现上。
   一是空间的再现。“戏剧艺术的空间构成是情景因素。设计者必须从戏剧中寻求情景表现所需要的形象、色彩和光影,组织成具有某种阐释力的语言,参与对戏剧艺术的创造。”②戏剧中所要的空间是特殊的,具有强烈的指向性。空间形象的准确性是戏剧中所阐述事件发生的真实性的可靠依据。如何再现这个真实的戏剧空间是舞台灯光设计的重要任务。
   舞台的立体空间是真实存在的,而它的物理空间是有限的,但戏剧中所展现的空间又是无限的。在表现剧中无限的空间中,舞台灯光的符号化语言以再现空间、表现时间的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无限的戏剧空间关系,剧情交代、画面构图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剧情交代是通过台词和演员的肢体表演来完成。舞台画面构图是通过透视、色彩、明暗等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产生现实空间的真实感,形成空间的高纵深的错觉。这些手段都是与观众进行交流,与观众产生艺术共鸣从而达到戏剧表演的最终目的。爱德华·霍尔曾说“距离决定交流的内容”。他把交流的距离分为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四个概念。而当今大多数戏剧表演中舞台与观众的距离是被限制的。在舞台上若要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是需要导演在舞台调度上与演员在肢体的变化来处理远近关系。第二是需要灯光在照度、色彩、光区、光质、光影等手段上塑造空间的远近关系。一般情况下,观众观看戏剧的时候,观众的视觉选择是自由的,在他们心中是没有形成“舞台画面”的概念。他们常常不受局限和约束地自由选择观察的对象。而舞台的物理画面又是固定的,不被改变的。所以,舞台灯光在观众观看演出内容、关注表演焦点、完成戏剧交流、限制观众视觉范围等方面具有先天的能力。
   这样舞台空间大致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3个层次。近景,主要表现深度刻画人物性格、角色内心情感外现的主要画面,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一表演交代是通过角色的神态、情绪与细微的具有暗示性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场景的明暗决定观众对细节的观察,高亮度在主观上拉近交流的距离,凝聚了观众的视觉焦点。用色彩渲染戲剧中所流露的情感暗示观众要遵循的戏剧审美导向。有意地限制光区的范围,引导规范观众的观察视角。在光质的运用上,暗示创作者的情感方向。中景是一种叙事性极强的画面,专门用来描述戏剧事件发生的空间与完整的人物动作,在交代戏剧冲突与戏剧动作上具有完整的表现力。在空间的呈现上用于表现人物之间、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中景画面主要阐述剧中的故事,情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角色的身份特征进行了清晰的交代,空间属性关系完整。对戏剧中人物关系的处理、角色的肢体动作、情感交流和事件发生的情节的交代上起着重要作用,具有暗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叙事、抒情和阐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功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区域亮暗,照明决定了角色与角色、角色与事件、事件与环境等的从属关系,运用具有倾向性的色彩完成了对剧情发生空间的真实还原,大面积的照亮让观众观察到更多舞台上传达出来的信息,光质的运用描述了空间自然的可靠性。从而推远了与观察者的交流距离,增加了舞台的信息量,让观众完整地了解掌握戏剧的情节发展。远景,主要表现故事的所在情节剧情、自然环境、大的情绪空间等,常常用来交代环境从而抒发情感。深远、宽阔是远景的第一视觉感受。一般常常运用辽阔、深远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或是具有某个客观自然事物局部的夸张与放大来呈现远景。但在现实生活中,事物离我们越远时,细节的表现越不清晰,观察者的态度就越冷静。观察距离越远,在情感上参与的程度就越小。所以,往往远景本身就被观察者客观化了,可是,远景让观察者能看到更大的空间,空间内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可以体验到空间的宽广和包容。舞台灯光在此要特别注意表达空间深度和景物轮廓线条、形状所独具的特征描述,加以必要的渲染与烘托。使剧情在空间上的叙述更具有表现力。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和引起兴奋。
   在实际运用中,近景、中景、远景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随着戏剧的发展而并存,随着情节的变化而交替。有目的照亮舞台上每一个空间是一个灯光设计者的首要任务,而能发生戏剧中所蕴含的空间关系是每一个设计者完成任务的前提。
   二是时间的表现。“语言符号的另一特点是线性,即它是时间顺序中逐字被破译的事实。”①任何语言其实都是时间的过程。时间在多数人的概念里,是年月日,是四季的划分,是时分秒。这只是对时间在刻度上的划分。而时间在概念上是事与物在变化与运动上的过程。空间是时间存在的载体,运动是时间的特征。舞台灯光在参与戏剧演出中,除了要再现戏剧中需要的季节、早、中、晚等时间刻度外,更要表现好戏剧的空间运动与情节的变化。准确的表达这种运动与变化是舞台灯光语言的标准。时间在物理上有标准的解释,但在艺术上却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性。“阿皮亚认为‘整个演出形象就是一幅织在时间上的图画’,任何时候的一段形象都是前后贯穿的,都应保持它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活动多变的舞台光是‘活的艺术品’的构成元素,不仅追求三维空间的立体照明,同时还追求四维空间的立体照明。”②
   例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可以用舞台灯光符号在一段时间内的运用来阐释时间在不同运动下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效果一:反投光(大象巨大的深蓝色剪影)——定点逆光(半透明的粉红的大耳朵)——定点追光(含泪的小眼睛)——造型光(随风而动的尾毛)——正面光(大象)。
   效果二:反投光(大象巨大的深红色剪影)—— 侧光(四只象腿的倒影)——定点追光(高举的鼻子)——造型光(象牙)——正面光(大象)。
   在阿皮亚看来:“光之于空间,犹如音乐之于时间,最善于表现生命力。”①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舞台没变,大象没变,但是,符号变了,服务的空间变了,运动的方向变了,传达的意思与情感都会随之改变。所以,熟练的掌握灯光的运动及灯光符号在时间上的排序,才能运用灯光独特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情感。
   上述中,舞台灯光设计中所运用的灯光符号也无非是:光强、光束、光色、光位、光区等几种形式,它们本身不具备任何指向,也没有任何含义。它们只不过是各种简单的物理现象,是人们通过不同的灯具设备人为的从可见的光中分离、塑造出来光影中的舞台形象。它往往以舞台表演、音乐等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设计师有意识的组合并以空间的形式呈现再赋予时间的变化才有了意义。所以,着重研究戏剧中的时间与空间是如何相互存在的,研究如何使用戏剧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来解读舞台表演艺术的内容,理解剧本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的运动,方能塑造连贯的灯光画面,用舞台灯光特有的语言方式来展示戏剧。
  
  参考文献:
  [1] 〔法〕于贝斯菲尔德.宫宝荣译.戏剧符号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2] 丁加生.戏剧的空间构成[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3] 金长烈.舞台灯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吴光耀.西方演剧史稿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多年前我就知道张树萍在桂剧领域的声誉和成就。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桂林市政协文艺组和自治区政协文艺组,我得以近距离地领略张树萍的风采。这个风采不是她的舞台表演,而是她的小组发言。张树萍的小组发言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她对桂剧事业的热爱和投入。每次会议,张树萍的发言都能得到与会领导的欣赏。说实在的,当时我对桂剧历史并不了解,因此,也不是很理解张树萍的情感以及领导对她的欣赏。   我是从《大儒还乡
期刊
[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树立了新时代群众文艺表演新标杆。对群众文艺表演中节目编排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有助于社会各界对群众文艺表演的观赏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广西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助推广西文化传播,对进一步提升全区各族人民文化自豪感、振奋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节目编导;文化解读 
期刊
2020年伊始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华夏大地,原本欢乐祥和的春节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中医力量坚挺在抗疫的前线,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赞誉,引发了社会对中医文化的关注和讨论,也让我们看到了诸如中医文化这样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新时代的担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最根本、最核心的“基因
期刊
[摘 要]梳理著述的成书“因缘”、探讨热点、问题对策、学术价值及余论,可以看出全球性语境与地方性经验此对矛盾体是当下民歌传承、发展的问题所在,从而提出“面对多元文化,实施多元保护”的对策。此问题探讨,价值在于通过审美人类学使得美学与人类学相结合,摆脱美学的纯粹哲学思辨,触及鲜活的文化艺术,探讨隐藏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内在审美制度。因此,无论从学科理论和现实层面,审美人类学研究民歌成为可能,并且深度
期刊
红水河上,歌飞浪卷;千江水,万里云,浪卷云飞总是情;天若有情人亦老,不老壮家唱歌人。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宛如一首悠扬欢乐的长歌,它植根八桂乡土,植根壮家民族,富于诗情,追求意境,酝酿着民族的品格,散发着时代的醇香。它歌唱生活,歌唱时代,歌唱美好未来,洋溢着新时代的欢乐情绪,蕴含人生的深刻哲思,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的美学想象。   一、 强烈的时代质感   《新刘三姐》是奋斗新时代、共
期刊
第一幕 乡亲全都去哪儿了  [光启。  [晨曦如瀑,杂草丛生的院子,窗纸泛白。  [院中伫立丑石,背面是个鸡窝。人偶装扮的小母鸡,变戏法般屙下一枚金蛋,抱在怀中,充满怜爱。  [木楼门窗紧闭,小母鸡跳上丑石,戴上公鸡雄冠开始打鸣。  [歌曲之一:《乡亲全都去哪儿啦》  伴唱:  母鸡竟然学打鸣,  杂草疯长吃庄稼。  昔日欢乐无踪影,  乡亲全都去哪啦?  [一楼门窗打开,三位老人默契地扯起喉嚨,
期刊
理智是经验阅历的成果,它潜在人身内部,如同火藏在石块内部,两块石头相撞,就迸出火花,人的经验越多,理智就越多。——伊本·穆加发.  所见所思   岳帅是笔者多年好友,遇事沉着冷静,有两点令我记忆深刻,其一长于思考,其二善言辞。两者不仅体现于口头语言,更显露于画中世界。他并不青睐于在画面中运用具体化的形象与情节来叙述一段故事,而是整理出一套属于个人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因而,回首其多年各幅作品
期刊
[摘 要]戏曲是一种产生于民间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前乡村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将“乡村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戏曲;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建设   21世纪以来,国家
期刊
[摘 要]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优势,借助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坐妹·三江》作为中国首个侗族风情演艺项目,应当深入挖掘侗族特色文化元素、创新节目、拓宽市场、推广品牌、提升服务,打造良好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演艺品牌,走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坐妹·三江》   一、民族文化旅游演艺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促进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乡村旅
期刊
[摘 要]选择在19世纪最具影响力且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为论述对象,并以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中作品风格开始转变的第一首作品127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为论述的主要对象。通过对这部作品所展现的调性关系以及和弦使用上进行解析,研究《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和声手法和特点,探究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作品和在此之后音乐创作的主要意识领域,及贝多芬在晚期音乐作品《降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