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究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程标准,“一纲多本”,命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55-03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正处于大幅度的改革之中,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了较大变化,与此同时,我省2008年高考实行“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与传统模式相比较,在考查、评价、选拔等方面的理念、方法上有较大发展,试卷结构、题型和内容要求也有较大不同,这就给考试命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新方案的理念要在命题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迫切需要我们做好命题研究工作。本文试以历史学科为研究对象,针对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命题遇到的种种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进而提高命题技术水平,确保大规模教育考试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一、由知识考试走向能力考试
  
  我们命题改革的方向,无论从选拔功能来讲,还是素质教育的角度,都应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快实现由知识考试向能力考试的转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考试,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独立分析、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上。那么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应该如何科学体现这一要求并且对中学教学加以正确的引导?下面从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取材、试题设计等方面加以具体说明:
  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考核为主要测试方向,重点考查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取材:不必拘泥于不同版本教材的具体表述,须从更加广阔的领域里,选取密切联系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的素材。
  试题设计: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考察知识迁移能力;增加开放性试题,答案有选择性,给考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单纯考查知识再现的内容,减轻考生记忆负担,等等。
  下面具体以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卷26题为例加以说明,该题以“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为研究对象,选择文献、著作和小说三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以呈现试题情景。设问不是围绕材料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展开,考点的选择,与教材知识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间接依托,实际上在教材中找不出关于这一考点的具体论述。很明显,此题的着眼点是放在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运用,旨在考查考生相关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较好地把“能力立意”这一理念落实到命题过程中。
  高考命题之所以采取这种理念和措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正确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命题的动向制约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学生努力的侧重点。基于这一点,我们应尽力使这一指挥棒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肩负起正确导向作用。具体讲到命题的原则、考试的内容范围、试题的类型、命题的质量等无不体现出这一要求。如果在试题中经常偏重于繁琐的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势必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知识的歧途,反之,试题注重对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考查,则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总之,成功的试题既可以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学的标尺,又可以是指导学生学好知识、发展智能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强调能力考查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而且要用历史学科本应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应用性取代多年来政治历史的机械记忆性与思维单一,这一点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二、“一纲多本”下的命题思考
  
  目前,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采用的是“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虽然都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基本知识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少地方大相径庭,这就给考试命题带来很大困扰。试想如果仅仅以其相同之处作为考查内容,希望以此来避免教材差异所带来的冲突,这将使得命题工作走向死胡同,也将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严重的错误导向。因此,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摆正高考命题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清楚:高考命题应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着重考查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而且具体命题不应拘泥于某一版本教材的具体表述,而应注重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一)科学编制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整个高考命题工作的前奏和主要依据,可以讲,它阐释了一份试卷的总体框架以及试题特色。通过学习考试说明,考生、家长和社会可以了解到“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及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和“典型题示例”等。例如在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与以往相比还增加了一项——试题解析,广大考生和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到命题思路以及考查重点等,以便教师作为教学时的参考,考生更好地复习迎考。鉴于考试说明的示范性和重要作用,在此编制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好两个版本教材的关系,具体讲应该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在有关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对基本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整合;在基本知识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历史学科的特点,避免仅仅选取两种版本教材的相同之内容,而是从整个历史学科的体系和考查重点来统筹考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考试说明才能科学地指导我们的命题工作,发挥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正确的导向性作用。
  
  (二)运用材料进行情景化命题
  针对“一纲多本”的困扰,运用“新材料”“新情景”来命题也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同时也符合注重能力考查的要求。因为运用材料是最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形式,材料分析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重点,可以尝试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或者打破材料题的界限,选择题和论述题也可提供材料,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问题。而且,历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建立在材料基础之上,材料是历史学的根本,除文字外,还有各种地图、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同样具有独立的表达作用,可供设计历史试题。
  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自主命题省市的高考历史试题也充分显示出这一特点,以2007年广东省高考历史学科试卷为例,其中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运用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景”,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试卷大规模地使用了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过的新材料或新情景,包括考古资料、报纸、统计图表、研究著述等。
  但是,在具体命题工作中也存在对新材料的误用,主要表现在一味追求使用新的材料,而忽视了对考试内容的重组以及新材料与考试内容、考查目标的有效结合。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新情景、新材料,达到考试测量的最佳效果,就成为我们探索研究的主题,下面提出几方面注意事 项,希望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这一命题模式:
  1 情景材料要服从测量目标和涉及的知识内容,避免材料的无效性。
  例题(上海2006年历史高考试题):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 参加北伐战争
  B 拒绝张杨兵谏
  C 组织淞沪会战
  D 出席开罗会议
  通过日记等资料来研究历史人物,这是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蒋介石长期担任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他自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于2006年3月31日起对公众公开蒋介石早年日记,日记记载了1917年至1931年期间蒋介石的心路历程,为学术界研究中国近代史提供了独特的第一手资料,引起各国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一时成为舆论热点。命题者将这一最新发生的史学动态与考试命题有机结合,从而服务于考查内容——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取信息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导中学生更多地运用历史思维关注现实社会。
  2 情景材料要科学、可信,而且要有相当的信息量和一定的深度。
  例题(江苏2007年历史高考试题):
  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
  A 拿破仑
  B 华盛顿
  C 伊达尔哥
  D 俾斯麦
  在美国华盛顿纪念碑里,嵌有188块来自世界各国的石碑,碑上以各种文字表达人们对华盛顿的敬仰和怀念,其中就有一块镶砌着清朝咸丰三年来自中国的中文石碑。此题的情景材料不但科学、可信,而且立意新颖,答题时考生只有真正理解这段材料,才能准确地得出答案;而且,“新情景”表达的是清朝国人对华盛顿以及美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看法,可以说是当时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命题者运用这段材料将中国与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同时,还开拓了考生的视野。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应注意,比如说,情景材料的选择要注意考试的公平性,避免偏题、怪题,如果选择不当,易于导致试题的功能偏差,降低考试的效度和信度;要根据考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设计情景,由于江苏省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文化背景、教育基础等差异较大,所以应该选择与所有考生都比较贴近的材料,同时,材料应该与考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相适应。以上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最终合理妥善的解决。
  
  三、加强命题研究,迎接新的挑战
  
  教育测量常用的工具是试卷,因此重视命题研究,提高试题的质量,是考试测量高信度和高效度的保证。尤其目前江苏正处于教育考试改革的关键时期,考试命题还有许多迫切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如作为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历史学科,考生的成绩等级直接影响到填报志愿及录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命题来使得整个考生群体的成绩等级具有较理想的分布;现有题型是否能够充分实现测量目标,是否需要增加新的题型,如何有效的发挥现有题型的功能等等,这些都是新高考方案下命题工作所面临的紧要问题,应进行系统的、操作性的思考与研究,才能逐渐从经验式命题走向科学化命题,解决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命题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试题风格。
  
  [作者简介]马秀谊,男,1981年生,山东烟台人。历史学硕士,任职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考试命题中心。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其他文献
日前到威海,曾去参观北洋海军故址。漂亮的解说员流畅地背着台词,末尾又高声感慨今非昔比,让人不禁庆幸生活在一个成功的改革时代,而晚清洋务运动的愚钝则令人扼腕叹息。  洋务运动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运动,开始学习欧美,引进先进的产业,30年过去,气象全新,晚清一改积弱衰败的态势,跻身强国之列,海军成为当时的世界第四强。慈禧在颐和园检阅舰队,盛况空前,观者无不精神抖擞。列强对大清刮目相待,慈禧被国人
本文从行旅、西方、想象三个面向来勘察晚清域外游记的现代性:"行旅"是晚清域外游记之现代性发生的行动因素,是书写主体与西方客体发生具体关联的必要条件;"西方"是晚清域外
我厂于1965年开始了不锈钢焊缝的x射线探伤工作,几年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厂的主要产品是离心机。它具有高速、耐腐蚀等性能,技术要求较高。转鼓是离心机的主件之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