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畔常常听见操劳过度的同事们焦灼的唠叨声:
“真实‘皇上不急太监急’啊!我都急火攻心了,这帮好家伙,竟然无动于衷!”
“唉!这些宝贝儿孩子们呐一升入初中就大变样,你讲你的课,他想他的事儿,压根儿跟咱就不是一条心!”
“就是!你说我们这些老师都感动天感动地了,怎么就打动不了这帮学生呢?”
是啊!怎样才能打动正处在青春萌动、躁动不安的初中学生呢?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小妙招,同仁们不妨一试。
妙招试用1:
初中的每本语文书的后几页都是名著导读的内容,毋容置疑地对学生提出读整本名著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对于团场的多数学生来说,客观上受外界环境及条件的限制,主观上受被动散漫的习惯影响,阅读名著的氛围自然就淡了许多。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想方设法打动学生比满腹埋怨牢骚要有用得多。
以激发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为例,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其创作背景对于学生来说不光久远而且生涩,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情怀以及坚强不屈的坚强钢铁意志更是生活在当代的中学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更不要说感知这部小说所鞭鞑的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以及所表现出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了。若是生硬的要求学生去阅读文本,相信能主动去阅读的学生绝对是凤毛麟角。
我就剑走偏鋒,以“爱情”的名义牵引学生去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问题我阅读的第一层(粗读整本书):
(1)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交过几个女朋友?
(2) 保尔·柯察金最爱哪一个?
(3) 保尔·柯察金最终与哪位女朋友结婚了?
听到导读问题的学生们面带诡秘的微笑,怀着探究的好奇心和略略晦暗的心理开始了阅读的征程。名著终归是名著,不管你以什么样的目的开始阅读,最终都将会被其魅力所吸引而爱上它。青春萌动的初中生更是如此,一旦读进去就根本停不下来,毕竟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的黄金期,与成人相比他们心无旁骛的生活状态很容易静心阅读,所以为师者只需给他们一个被打动的理由。
阅读的第二层(品析人物形象):
(1) 冬妮娅·图曼诺娃是保尔·柯察金的初恋情人,可保尔·柯察金为什么没选择与她结婚呢?
(2) 丽达·乌斯季诺维奇和达雅·柯察金娜都没有冬妮娅·图曼诺娃的条件好,可为什么一个成了保尔·柯察金的真爱,一个成了是保尔·柯察金的妻子?
(3) 如果你是保尔·柯察金,你选择哪一位与你共度余生,为什么?
这样的导读问题乍一看还是套着“爱情”的华丽外衣,其实它的实质已经触及到社会背景的品析以及人物品质的鉴赏上来了。学生的回答印证了我的猜测,学生的内心充满正能量的爱,他们爱冬妮娅的美貌,可他们更厌恶冬妮娅庸俗的个人主义,他们的心中向往的是顽强、执着、刻苦、奋进、勇敢、奉献、宽容、诚实、坚强、不为命运所屈服的正面的爱的力量。
所以,语文教学中借以“爱情”的名义开始,最终以触动心灵的方式延续,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智慧。
妙招试用2
一个夏日的午后,36℃的气温使处在朝阳面的七(3)班教室俨然成了热烘烘的大蒸笼,尽管敞开了所有的窗户,也找不到空气流通的一丝迹象,反而增加了烈日对教室肆无忌惮的炙烤机会,学生头上的细汗密密地往外渗,呼啦着书本有气无力地扇着,个个都是蔫蔫儿的昏昏欲睡。唉!这样的气氛怎适合上阅读课嘛?但七(3)班的课程表上就赫然写着“阅读”的字样,不上怎么行?这课非上不可——怎么上呢?翻翻我的“花花肠子”或许能找到妙招……
今天不读名著,不读语文书,先聊天!
“同学们,都看电视电影吧电视电影里总会有表达爱意的镜头……”话题刚说到这儿,学生立即就放下手中的“扇子”,眼神里满是光彩地望着我,有门儿啊!我心中窃喜,“有些镜头是这样的:男士或者女士直截了当,比如当面质问式——‘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或者干脆利落一吐为快——‘我爱你!’等,像这样——(相机播放电影镜头);当然也有些人不善于言辞,总是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在女主角必经的路上制造不期而至的偶遇,或假借他人之手、之口来转达爱意,亦或者呢——写一份真切含蓄的情书(相机播放电影镜头)。”此时全班的学生睡意全无,有的已经忍俊不禁,脸上绽开了浓浓的兴致之花。
我借势继续往上爬——“那如果你是这些镜头中的主角,你选择那种形式表达心中浓得化不开的爱意?”这个问题真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是激起了万万层浪啊!学生的热情表述伴着热烘烘的天气,有些热血沸腾的味道。学生经历议论——讨论——辩论的过程后,自然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觉得直截了当的表达形式好——爱的太真太满才会这样直接!一方觉得含蓄委婉的表达形式棒——爱要用实际行动展现才感人!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谁也没错。
审时度势,顺坡下驴的时候到了!“同学们,你们比我厉害多了!表情达意的本事不小呢!宋老师有一份情感方面的难题困扰我很久了,今天就拿出来跟各位分享一下,你们帮我谋划谋划!”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带着那份探究别人隐私的好奇心,情绪亢奋,哪还有一丝睡意?心中的爱意无论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只要能真切地打动对方就是成功的
大屏上及时出示短文《女兵墓》(文章用第二人称记叙了一位无名!卫生员女兵在藏北高原上为救战友用身体抱住敌人的叉子抢而牺牲,事后战友们常来悼念她的感人事迹。)学生读完文章后,我相机表述要求:“这篇文章我有两个结尾,但是不知道该用哪个好。不知道哪个更能表达对女兵的深情,你们帮我选一个,并给一个说服我的理由。”出示文章前,我先拿掉文章的结尾,并创作了两个与短文感情基调一致的两个结尾:
(1) 亲爱的战友,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
(2)昨晚,藏北高原落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你冷了吧!让我给你的坟上培层新土……
学生审视后给的答案不一致,有选前者的,也有选后者的,但最后归纳出的理由都很充分——选第一个结尾,因为其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对女兵的深情呼唤,深切怀念;选第二种结尾。因为它含蓄委婉,用实际行动牵动读者的心,委婉细腻,感人至深。
课上到这儿,这节课的目标已经完成——帮助学生了解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含蓄委婉抒情方式的特点。
一节 本该昏昏沉沉上完的阅读课我解决了阅读理解中较难把握的抒情的两种方式,而且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兴致盎然。谁功不可没?答案是“爱情”力量!
我这样上课也有老师提出了质疑:“宋老师你天天拿着“爱情”来上课,就不怕把学生教“坏”了啊?”我的回答是不怕!关于“爱情”正是情窦初开的初中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我掰开了、揉碎了“呈献”给学生,教会学生坦诚地面对,见怪不怪、摒弃了有色的偏见和隐藏的好奇,学生的爱情观自然而然,坦然成长,自信满满,何来棘手的“早熟”问题?
另者,我这样上语文课也绝不代表语文课堂激趣的全部。我一直在思索:初中的语文课,要不要只是上得有板有眼,按部就班,没一点兴致可言?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上述的语文课借以“爱情”的名义只是课堂激趣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启发点而已,还有其他初中生感兴趣的点,比如网络游戏、流行趋势、娱乐明星等都可以假借过来作为教学语文的兴趣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幼稚和成熟的临界点上,向上提太高教起来会有些力不从心,往下降太多学生学起来会味同嚼蜡,所以抓住初中生感兴趣的点引发他们的专注度,上起语文课来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打造出高效语文课堂来。
“真实‘皇上不急太监急’啊!我都急火攻心了,这帮好家伙,竟然无动于衷!”
“唉!这些宝贝儿孩子们呐一升入初中就大变样,你讲你的课,他想他的事儿,压根儿跟咱就不是一条心!”
“就是!你说我们这些老师都感动天感动地了,怎么就打动不了这帮学生呢?”
是啊!怎样才能打动正处在青春萌动、躁动不安的初中学生呢?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小妙招,同仁们不妨一试。
妙招试用1:
初中的每本语文书的后几页都是名著导读的内容,毋容置疑地对学生提出读整本名著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对于团场的多数学生来说,客观上受外界环境及条件的限制,主观上受被动散漫的习惯影响,阅读名著的氛围自然就淡了许多。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想方设法打动学生比满腹埋怨牢骚要有用得多。
以激发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为例,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其创作背景对于学生来说不光久远而且生涩,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情怀以及坚强不屈的坚强钢铁意志更是生活在当代的中学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更不要说感知这部小说所鞭鞑的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以及所表现出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了。若是生硬的要求学生去阅读文本,相信能主动去阅读的学生绝对是凤毛麟角。
我就剑走偏鋒,以“爱情”的名义牵引学生去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问题我阅读的第一层(粗读整本书):
(1)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交过几个女朋友?
(2) 保尔·柯察金最爱哪一个?
(3) 保尔·柯察金最终与哪位女朋友结婚了?
听到导读问题的学生们面带诡秘的微笑,怀着探究的好奇心和略略晦暗的心理开始了阅读的征程。名著终归是名著,不管你以什么样的目的开始阅读,最终都将会被其魅力所吸引而爱上它。青春萌动的初中生更是如此,一旦读进去就根本停不下来,毕竟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的黄金期,与成人相比他们心无旁骛的生活状态很容易静心阅读,所以为师者只需给他们一个被打动的理由。
阅读的第二层(品析人物形象):
(1) 冬妮娅·图曼诺娃是保尔·柯察金的初恋情人,可保尔·柯察金为什么没选择与她结婚呢?
(2) 丽达·乌斯季诺维奇和达雅·柯察金娜都没有冬妮娅·图曼诺娃的条件好,可为什么一个成了保尔·柯察金的真爱,一个成了是保尔·柯察金的妻子?
(3) 如果你是保尔·柯察金,你选择哪一位与你共度余生,为什么?
这样的导读问题乍一看还是套着“爱情”的华丽外衣,其实它的实质已经触及到社会背景的品析以及人物品质的鉴赏上来了。学生的回答印证了我的猜测,学生的内心充满正能量的爱,他们爱冬妮娅的美貌,可他们更厌恶冬妮娅庸俗的个人主义,他们的心中向往的是顽强、执着、刻苦、奋进、勇敢、奉献、宽容、诚实、坚强、不为命运所屈服的正面的爱的力量。
所以,语文教学中借以“爱情”的名义开始,最终以触动心灵的方式延续,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智慧。
妙招试用2
一个夏日的午后,36℃的气温使处在朝阳面的七(3)班教室俨然成了热烘烘的大蒸笼,尽管敞开了所有的窗户,也找不到空气流通的一丝迹象,反而增加了烈日对教室肆无忌惮的炙烤机会,学生头上的细汗密密地往外渗,呼啦着书本有气无力地扇着,个个都是蔫蔫儿的昏昏欲睡。唉!这样的气氛怎适合上阅读课嘛?但七(3)班的课程表上就赫然写着“阅读”的字样,不上怎么行?这课非上不可——怎么上呢?翻翻我的“花花肠子”或许能找到妙招……
今天不读名著,不读语文书,先聊天!
“同学们,都看电视电影吧电视电影里总会有表达爱意的镜头……”话题刚说到这儿,学生立即就放下手中的“扇子”,眼神里满是光彩地望着我,有门儿啊!我心中窃喜,“有些镜头是这样的:男士或者女士直截了当,比如当面质问式——‘我喜欢你!你喜不喜欢我’或者干脆利落一吐为快——‘我爱你!’等,像这样——(相机播放电影镜头);当然也有些人不善于言辞,总是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在女主角必经的路上制造不期而至的偶遇,或假借他人之手、之口来转达爱意,亦或者呢——写一份真切含蓄的情书(相机播放电影镜头)。”此时全班的学生睡意全无,有的已经忍俊不禁,脸上绽开了浓浓的兴致之花。
我借势继续往上爬——“那如果你是这些镜头中的主角,你选择那种形式表达心中浓得化不开的爱意?”这个问题真不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是激起了万万层浪啊!学生的热情表述伴着热烘烘的天气,有些热血沸腾的味道。学生经历议论——讨论——辩论的过程后,自然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觉得直截了当的表达形式好——爱的太真太满才会这样直接!一方觉得含蓄委婉的表达形式棒——爱要用实际行动展现才感人!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谁也没错。
审时度势,顺坡下驴的时候到了!“同学们,你们比我厉害多了!表情达意的本事不小呢!宋老师有一份情感方面的难题困扰我很久了,今天就拿出来跟各位分享一下,你们帮我谋划谋划!”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带着那份探究别人隐私的好奇心,情绪亢奋,哪还有一丝睡意?心中的爱意无论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只要能真切地打动对方就是成功的
大屏上及时出示短文《女兵墓》(文章用第二人称记叙了一位无名!卫生员女兵在藏北高原上为救战友用身体抱住敌人的叉子抢而牺牲,事后战友们常来悼念她的感人事迹。)学生读完文章后,我相机表述要求:“这篇文章我有两个结尾,但是不知道该用哪个好。不知道哪个更能表达对女兵的深情,你们帮我选一个,并给一个说服我的理由。”出示文章前,我先拿掉文章的结尾,并创作了两个与短文感情基调一致的两个结尾:
(1) 亲爱的战友,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你!
(2)昨晚,藏北高原落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你冷了吧!让我给你的坟上培层新土……
学生审视后给的答案不一致,有选前者的,也有选后者的,但最后归纳出的理由都很充分——选第一个结尾,因为其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对女兵的深情呼唤,深切怀念;选第二种结尾。因为它含蓄委婉,用实际行动牵动读者的心,委婉细腻,感人至深。
课上到这儿,这节课的目标已经完成——帮助学生了解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含蓄委婉抒情方式的特点。
一节 本该昏昏沉沉上完的阅读课我解决了阅读理解中较难把握的抒情的两种方式,而且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兴致盎然。谁功不可没?答案是“爱情”力量!
我这样上课也有老师提出了质疑:“宋老师你天天拿着“爱情”来上课,就不怕把学生教“坏”了啊?”我的回答是不怕!关于“爱情”正是情窦初开的初中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我掰开了、揉碎了“呈献”给学生,教会学生坦诚地面对,见怪不怪、摒弃了有色的偏见和隐藏的好奇,学生的爱情观自然而然,坦然成长,自信满满,何来棘手的“早熟”问题?
另者,我这样上语文课也绝不代表语文课堂激趣的全部。我一直在思索:初中的语文课,要不要只是上得有板有眼,按部就班,没一点兴致可言?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上述的语文课借以“爱情”的名义只是课堂激趣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启发点而已,还有其他初中生感兴趣的点,比如网络游戏、流行趋势、娱乐明星等都可以假借过来作为教学语文的兴趣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幼稚和成熟的临界点上,向上提太高教起来会有些力不从心,往下降太多学生学起来会味同嚼蜡,所以抓住初中生感兴趣的点引发他们的专注度,上起语文课来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打造出高效语文课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