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张謇史料教学初探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205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公开谈论中国梦。民族复兴既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们的不懈追求,也是解读近代历史的民族历史观。用民族复兴史观解读近代史,可以更加完整地诠释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勾勒出民族复兴的历史轨迹。而民族复兴的途径,就是不断追求现代化的历程。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历史教学更接“地气”,笔者开始尝试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期望达到史论之间的水乳交融。
  设计思路
  身处被誉为“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张謇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怀揣中国梦,在江海大地上打造了推进近代化的“南通模式”。通过对张謇史料的展示,折射出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同时也彰显了近代实业家们的强国梦想。基于民族复兴史观和近代化史观,围绕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变迁的主题,从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文化的进步等三个方面设计了新史观教学的探究主题,并在高三文科班学生中进行了尝试教学。从知识与能力维度达到提高阅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过程与方法维度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激发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过程设计
  设计一:探寻张謇从立宪走向共和的制度选择 材料一:法久必弊,弊则变亦变,不变亦变。不变而变者亡其精,变而变者去其腐。(摘自《张謇日记》)材料二:曾未弥月,而响应已十二三省。人心决去,大事可知。……今则兵祸已开,郡县瓦解,环视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者,趋势然也。(摘自《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政治主张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意图:要求学生把张謇的政治主张放到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在晚清王朝复兴无望、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时代,通过史料的解读,发现张謇从温和的改革派转向共和的抉择。学生了解到张謇在反对封建专制方面的进步作用,是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先驱者。
  设计二:考察张謇实业生涯的荣辱沉浮 材料一:张謇目睹于此,他认为救中国,首在救贫;救贫在于发展生产,发展近代工业。(摘自伍贻业《张謇与南通“近代化”模式》)材料二:1924年10月大生一厂的债权人——南通的9家钱庄联合组成“维持会”对该厂进行了3个月竭泽而渔式的经营。1925年,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银行和永丰、永聚钱庄债权人联合成立机构全面接管了大生。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南通,控制了大生企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官僚资本对大生企业进行了压制和盘剥。国民党政府管制期间,各厂每年收入的70%被其掠夺,1948年国民党撤退时又将4千纱绽拆走。(摘自蒋国宏《张謇与南通早期现代化》)
  问题:(1)阅读材料一,回答张謇振兴中国经济的主张是什么?在南通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通近代化道路受挫的原因。设计意图:第一问旨在希望学生结合世界背景,指出西方机器的轰鸣打破了农业社会田园诗般的宁静,张謇在推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过程中的杰出贡献。第二问聚焦在中国近代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企业的命运,学生感受到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也认识到中国富强之梦的实现需要国家的独立,引导学生关注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设计三:探索城市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材料:新型社会文化设施也是为南通博得如潮好评的重要原因。……在张謇思想的指导和孙支夏等人的规划设计下,南通市政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至于“中外人士之履南通者,无不谓南通市容之佳,为全国之冠。”(摘自蒋国宏《张謇与南通早期现代化》)
  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总结“南通模式”给今天实现中国梦的启示。意图:张謇高于一般商人的见识在于他始终把社会责任挑在肩头,面对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他较好地践行了近代化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张謇通过自己的实验,描绘出自己心中的近代城市的蓝图,直到今天仍影响着南通,启迪着每一个南通人为着共同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教学反思
  一是提高师生的专业素养。由于资料的纷繁复杂,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进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历史情境。
  二是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必须充分以较高的教学艺术来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问题。通过参与开发利用,激发了学生对生活中的历史的探究兴趣,学生养成了“论从史出”的研究态度。
  三是改变师生的教材观。今天的课堂仍然有很多的教师“教教材”,对学生来说教师变成了照本宣科之人,学生也只能够学到教材所限的知识。事实上教材不能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依据,师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打开视野。
  四是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案例的探索改变了“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材料为线索”,鼓励学生的开放思维和踊跃展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希望本文能在乡土史料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完善,为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此文为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张謇史料在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An output-feedback based partial integrated guidance and control(IGC) law for missile interceptor is proposed with the smooth finite time convergence property.
古典诗词鉴赏作为高职院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过专题讲座、电化教学、网络平台和文化活动等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基础知识,探究古诗思想意蕴,拓展古诗学习活动,以达到陶冶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的目。  一梳理古诗基础知识,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1梳理古诗的写作特点  古典诗词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主要有:  在格律方面,古诗讲求平仄、押韵、对仗。  在表达技巧方面,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笔者尝试“三以四式”教学,并付诸于中职语文课堂实践之中。具体说来,即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自主学习式、小组合作式、情境教学式及实践活动式等具体教学方式,全
河北石家庄的卞女士问:我的头发中一直就有几根白发,特别难看,因为听别人说拔一根长两根,所以一直也没敢拔。拔掉一根白头发真的会长两根或是更多吗?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海洋微型生物个体极小、数量极大、功能特殊,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营养循环、物质转化、能流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Nonlin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a fixed-trim reentry vehicle controlled by an internal moving-mass actuator are analyzed. A traditional dynamic model d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