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尤其在当前社会矛盾渐显激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的形势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高校管理者亟待攻坚的课题。加强时效性,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时效性
当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积累的各种矛盾,如产业结构、供需矛盾、经济泡沫等问题逐渐显现并亟待解决;另一方面,社会无法提供足够岗位让大学生及时就业,导致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社会公平、百姓心态等逐渐发生变化,导致一些极端案例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维持社会稳定,保证这些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及时转变角色,是高校管理者正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至关重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面对转型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高校需要加强思想教育,稳定高知人群。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产业结构遗留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再加上城市转型时期,社会公平的倾斜、各种政策法规的执行偏颇等,都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警民冲突、拆迁冲突等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中的大学生一旦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或获得的信息有所偏颇,极易造成学生群体的思想动荡,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事件。比如2009年发生的千余南京大学生上街堵路抗议城管打人事件,就是当地城管与在校门口摆摊学生发生冲突后处置不当引发的。高校外的思想变动必然会对校园内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将这种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就得靠高校及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学生心理,保障学生学业正常完成。国内高校经过数年的扩招,毕业生不断增多。据官方统计数字,今年的毕业生将达到630万人。再加上往年积累下来的未就业和失业的大学生,今年就业岗位的需求将以千万计。但是,由于城市转型以及经济规模等因素,岗位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还在进一步扩大。“毕业即失业”这一怪圈还需要时间来破解。这一影响甚至已经波及到了高校之前的阶段——高中。据2009年教育部的一次通气会上透露出的数据:2009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为834万人,但是报名参加高考的为750万人。这意味着差额的84万名高中生放弃了高考。放弃高考的诸多原因当中,就业压力过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学生对其甚至已经产生恐惧。如何缓解就业压力?除了高校增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之外,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大学生心理,保证学生学业的正常完成。
信息传播途径广泛导致学生受外来思想侵蚀风险加大,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的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再加上国家新闻管制的逐步宽松,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人们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也不能避免。尤其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期,思想容易偏激,更易受到这些外来思潮的影响。而且,手机短信、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受到这些外来思潮冲击的可能性更大,也更隐蔽。这些都需要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受负面影响或者少受影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尽管高校管理者已经意识到思想教育工作遇到极大挑战,也正在着力解决,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以下弊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没有引起管理层的极大重视。随着上一轮高校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在扩张中融资还贷压力的增加,高校管理者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高校的经济建设上。而且,高校招生的恶性竞争,直接导致许多高校拼硬件、拼设施,前期投入巨大。尤其是许多民间资金进入高校领域,前期投资需要尽快收回,这就导致高校管理者一直围绕着“资金”这个教育发展的末节却又是教育发展的“瓶颈”来开展工作。再加上学术建设等亟待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管理者面前引起的重视程度相对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中缺乏连贯性和执行力。在高校目前“重经济、学术次之、思想政治教育再次之”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呈现断断续续和执行力弱的特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相对于学术教师而言要低很多,待遇福利等差距也比较悬殊。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基本放在了学生生活的细节上,而对其思想动态了解不够。对国家先进思想理论学习贯彻差,很多时候是在走过场、搞形式,而且这种学习行为也只是在领导要求进行时才搞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放松甚至放弃。在“官本位、形而上”的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力很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用的还是老方法、老教材,时效性差。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程采用的仍是沿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等陈旧教材。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教材内容使用的广泛性和延续性,但是,国际形势发展千变万化,旧的思想政治教材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亟须写进高校教材,为思政教育注进新的活力。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来适应“80后”、“90后”大学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诉求。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改进方法、提高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管理者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像学术教育和招生引资等工作那样,能给学校带来直接的效益。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效慢,其投入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改变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要看到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现状对新一代大学生造成的压力,比如开放的网络等媒介引进国外文化的时候,外来思潮对新一代大学生造成的思想冲击。只有高校把好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道关口(进入社会后,大学生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完全取决于其自己的判断和甄别,是自发性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忠诚、热情、积极、主动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入党的先进理念,把最新最全的知识灌输给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先进理论成果要及时补充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材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及时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保证大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理念,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待遇。笔者从事共青团工作15年,其间曾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软、硬”两种方式,但是两者的结合却不太好,软的只讲形式,主要搞活动重宣传;硬的只讲数据,主要搞奖惩和助学。实际上,学生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接受社会主义理论,甚至连做一个好公民的自觉都不够。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两者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也要管理。其中,基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高校这个庞大的历史悠久的体系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流动性实际上是很大的,就是坚守的这部分人,受社会和个人发展不顺利等影响,内心也是逐渐走向冷漠的。基础需要人去打,基础需要有激情的人去落实,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己这个基础并不稳定和牢固,需要外在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体系,注重夯实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管理和激励。要培养学生学习自我规划和未来塑造,让学生在承担更多责任的过程中来发展和成长。笔者建议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调整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着力培养优秀的思政工作者。发展我国高校岗位设置模式,实行相应的思政工作者和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后勤人员轮岗的制度,在轮岗的过程中挖掘、培养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为其他岗位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实现思政工作与其他工作的有机融合,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工作内容,改变过去先天就令学生反感、令社会不理解的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向通俗化、大众化、本土化(专业化 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学生特色)。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迫切的系统工程,高校只有从加强时效、提高重视、增加待遇、改进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改进,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时效性
当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困难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积累的各种矛盾,如产业结构、供需矛盾、经济泡沫等问题逐渐显现并亟待解决;另一方面,社会无法提供足够岗位让大学生及时就业,导致就业压力逐年递增,社会公平、百姓心态等逐渐发生变化,导致一些极端案例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维持社会稳定,保证这些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及时转变角色,是高校管理者正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至关重要。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面对转型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高校需要加强思想教育,稳定高知人群。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产业结构遗留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再加上城市转型时期,社会公平的倾斜、各种政策法规的执行偏颇等,都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警民冲突、拆迁冲突等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中的大学生一旦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或获得的信息有所偏颇,极易造成学生群体的思想动荡,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事件。比如2009年发生的千余南京大学生上街堵路抗议城管打人事件,就是当地城管与在校门口摆摊学生发生冲突后处置不当引发的。高校外的思想变动必然会对校园内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将这种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就得靠高校及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学生心理,保障学生学业正常完成。国内高校经过数年的扩招,毕业生不断增多。据官方统计数字,今年的毕业生将达到630万人。再加上往年积累下来的未就业和失业的大学生,今年就业岗位的需求将以千万计。但是,由于城市转型以及经济规模等因素,岗位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还在进一步扩大。“毕业即失业”这一怪圈还需要时间来破解。这一影响甚至已经波及到了高校之前的阶段——高中。据2009年教育部的一次通气会上透露出的数据:2009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为834万人,但是报名参加高考的为750万人。这意味着差额的84万名高中生放弃了高考。放弃高考的诸多原因当中,就业压力过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学生对其甚至已经产生恐惧。如何缓解就业压力?除了高校增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之外,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稳定大学生心理,保证学生学业的正常完成。
信息传播途径广泛导致学生受外来思想侵蚀风险加大,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的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再加上国家新闻管制的逐步宽松,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人们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也不能避免。尤其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期,思想容易偏激,更易受到这些外来思潮的影响。而且,手机短信、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受到这些外来思潮冲击的可能性更大,也更隐蔽。这些都需要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受负面影响或者少受影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尽管高校管理者已经意识到思想教育工作遇到极大挑战,也正在着力解决,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以下弊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没有引起管理层的极大重视。随着上一轮高校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在扩张中融资还贷压力的增加,高校管理者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高校的经济建设上。而且,高校招生的恶性竞争,直接导致许多高校拼硬件、拼设施,前期投入巨大。尤其是许多民间资金进入高校领域,前期投资需要尽快收回,这就导致高校管理者一直围绕着“资金”这个教育发展的末节却又是教育发展的“瓶颈”来开展工作。再加上学术建设等亟待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管理者面前引起的重视程度相对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中缺乏连贯性和执行力。在高校目前“重经济、学术次之、思想政治教育再次之”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呈现断断续续和执行力弱的特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相对于学术教师而言要低很多,待遇福利等差距也比较悬殊。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基本放在了学生生活的细节上,而对其思想动态了解不够。对国家先进思想理论学习贯彻差,很多时候是在走过场、搞形式,而且这种学习行为也只是在领导要求进行时才搞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放松甚至放弃。在“官本位、形而上”的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力很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用的还是老方法、老教材,时效性差。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程采用的仍是沿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等陈旧教材。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教材内容使用的广泛性和延续性,但是,国际形势发展千变万化,旧的思想政治教材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亟须写进高校教材,为思政教育注进新的活力。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来适应“80后”、“90后”大学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诉求。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改进方法、提高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校管理者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像学术教育和招生引资等工作那样,能给学校带来直接的效益。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效慢,其投入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改变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要看到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会现状对新一代大学生造成的压力,比如开放的网络等媒介引进国外文化的时候,外来思潮对新一代大学生造成的思想冲击。只有高校把好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道关口(进入社会后,大学生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完全取决于其自己的判断和甄别,是自发性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忠诚、热情、积极、主动的新一代大学毕业生。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入党的先进理念,把最新最全的知识灌输给大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先进理论成果要及时补充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材中。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及时学习党的先进理论,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保证大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理念,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待遇。笔者从事共青团工作15年,其间曾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软、硬”两种方式,但是两者的结合却不太好,软的只讲形式,主要搞活动重宣传;硬的只讲数据,主要搞奖惩和助学。实际上,学生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接受社会主义理论,甚至连做一个好公民的自觉都不够。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两者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也要管理。其中,基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高校这个庞大的历史悠久的体系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流动性实际上是很大的,就是坚守的这部分人,受社会和个人发展不顺利等影响,内心也是逐渐走向冷漠的。基础需要人去打,基础需要有激情的人去落实,而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己这个基础并不稳定和牢固,需要外在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其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体系,注重夯实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管理和激励。要培养学生学习自我规划和未来塑造,让学生在承担更多责任的过程中来发展和成长。笔者建议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调整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体系,着力培养优秀的思政工作者。发展我国高校岗位设置模式,实行相应的思政工作者和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后勤人员轮岗的制度,在轮岗的过程中挖掘、培养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为其他岗位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实现思政工作与其他工作的有机融合,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工作内容,改变过去先天就令学生反感、令社会不理解的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向通俗化、大众化、本土化(专业化 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学生特色)。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迫切的系统工程,高校只有从加强时效、提高重视、增加待遇、改进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改进,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