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我们如何“拿来”?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79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成尚荣,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
  嘉宾:王明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
   张健,安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
   高志刚,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校长
   苏勇,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
   陈海明,江苏省太仓中专教务主管
  
  一、对目前职校课改“国际经验本土化”的意见
  
  苏勇:有幸听到几位专家的介绍,我主要的感觉是,江苏职教在引进、吸收、消化和拓展上做得非常好。一是德国的双元制,把它的精髓引进来,同时吸收。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王校长在引进、消化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重技能、重思考的理念和做法方面,我觉得非常有创意。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创新教育,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这以前,我觉得是一种非常难的事,所以我是非常赞赏的。
  高志刚:在刚才的报告当中,我发现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王校长,来自泰州机电的马校长,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在引进国外课程消化吸收的时候,对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有成效。我也非常关注这一点。因为要打造有魅力的职业教育,增强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亮点,是向整个社会宣介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学生获得自信成长的重要来源。我的观点,不在于培养多少创新创业的明星式的人物,当然,我们需要世界金牌、专利获得者的成功典范,但更需要在这过程中,中职生得到创新创业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的培养。所以,两位校长都提到了,从原先遴选个别人,让一些优秀的师资来带动,转向开设课程,全面展开。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当然,我认为,在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过程当中,我们要进一步把握课程的持续、深刻实施。项目的选择,应该和学校的专业深度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享受更高的一些荣誉和价值。
  张健:这些院校都不约而同地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进行国际合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当然这条路还很长,还要继续往前走,但已经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可资学习借鉴。我们讲借鉴这个词,它的概念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借别人的经验来照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并且超越。这也是我们会议的主题,国际经验本土化,要讲适应,讲超越。“超越”这个概念最本质意义在于向着一个更高超的东西的升华和提升,是在适应的前提下向着更完善境界的一种挺进和突破。“适应”和“超越”这两个概念是辨证的,适应中有超越,超越中有适应。适应是超越的基础和前提,超越是适应的发展和升华。
  陈海明:我的感觉就八个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感觉我们江苏的职教人在探索,在实践,在寻找自己的路径,实际上是在困惑时期的变革的求索。我们把这个想象的空间放到历史上去。每一个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感觉到,任何一个大变革、大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面,必然带来辉煌的伟大时代。现在职教遇到困境,我们才有不断的探索,才有今天的论坛。但是我想,只要有我们全体职教人的努力奋斗,肯定有职教的辉煌明天。到那天,我们就不是谈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而是中国经验国际化。
  王明伦:各位校长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国家谈到如何进行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课改经验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我感觉都很好。我本人认为,在我们吸收、借鉴、提升、发展的过程中,可能有两个问题要做深度、系统的研究。第一个问题,美国的创业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或者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把如何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那么,我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下更大的功夫,做更深层次的系统思考。第二,我们在吸收的过程中,要提升,要发展,就有一个创新的问题。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在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我认为是很好的。这也是其他学校在下一步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创新的焦点。我相信,通过我们认真地学习、消化、吸收,现在是学习国外的经验,若干年后,让国外学习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这是我们对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的基本价值判断。要实现这个愿景,还需要职教战线的同志们继续努力!
  
  二、国际职教经验的精华何在?
  
  苏勇:关于什么是国际课改的精华和经验,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想,在思考。我们学校和国外企业联系比较多,因为我们地处上海金山,金山有全国著名的上海化学工业区,现在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在这个化工园区里,入驻着世界化工五百强中前几家著名公司。这些年,通过与他们开展合作,我们发现,他们特别注重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注重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员工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所以通过与他们合作,也给我们带来理念、观念上的提升。他们基本的思想是什么?我想是贴近实际,实事求是。这个“实际”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学生的实际,第二个是产业、社会的实际。这里的学生实际跟我们国内的“学生实际”不一样。我们的学生家长、我们的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读大学、做研究或以后从事相关的“劳心型”的工作。但是,他们把学生或者人群分成两类,一类人,侧重于专门搞研究,送到大学深造,专门培养;另一类人,相对适合于从事技能性的工作,送到职业类学校进行学习,进行职业技能的提升。而且从社会观念上来说,这不会产生任何的歧视,而是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是依据学生的特长或偏好选择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所以,我觉得他们是贴近学生实际、社会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去发展职业教育。这是一个。第二在做法上,我认为,在课改方面,在具体的操作上,是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实用主义的方法。所谓“实用”就是适度、够用就行。在形式上,他们是大刀阔斧地调整、整合,不拘形式。他们可以把整个专业体系,整合、高度简约在一本书上。比如化工专业有四大化学,他们可以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整合在一门课中,而且不仅是四门相关的课,甚至还把不那么相关的内容,如物理、识图、机械、电气、仪表,以及人文等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这就是他们的不拘形式,完全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实用,适度、够用,依据实际,培养一个企业所需要的、综合性的人才。通过这样的组织、整合调整后,学生看书学习就十分简单、容易和明白,知道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重要的,我需要什么,就学什么。这与国内的情况不一样,尽管也在搞改革,但是在有些地方和场合还在强调课程体系、专业体制,很难突破条条框框。我们现在可以说,也正在努力进行改革,但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广度和深度上还要加大力度,花力气。比如我们已经把四大化学课程并入一门课了,但是还没有把机械的、电的、仪表等的内容整合进来,这牵涉我们的师资问题,以及我们的体制问题。再有,我觉得他们在培养理念上,非常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上课的时候,不光是技能,还传导社会道德,讲授相关知识,注重职业素质培养和要求。他们的成功,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在指导思想上、观念上,还有就是体制上。
  高志刚:谈课改,必然要跟地方区域经济的特征联系在一起。杭州和太仓或者苏州还是有差异的。杭州是国际旅游城市、休闲美食之都,城区的制造业并不发达,发达的是餐饮美食文化。所以我们学校的九个专业中,烹饪和酒店服务与管理发展得比较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和杭城一些著名酒店实施了深度合作。雷迪森、凯悦、黄龙都是五星级以上的酒店,而且基本上都由外方人员担任各级管理。他们培养人的理念给我非常鲜明的感受。职校一般突出为岗位培养所需要的人,因为技能不硬什么岗位都不能胜任,谈何立足和发展?但是与我们订单合作的几家企业的理念是:一定要培养热爱岗位的人。学校比较强调专门化,追求技能的熟练与精深,有了这么一手,走遍天下都不怕。而顶级酒店培养厨师,希望在实习时,热菜、冷菜、点心、雕刻各个岗位全部走一遍。作为用人单位,在培养培训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把握:最适合、最可能胜任什么岗位,要给学生这么一个机会。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一个班可能分成几个班,量身定做专门化课程。所以,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现在学校保留了一般化的课程之外,课程安排,包括假期安排,企业有话语权、决定权。概括起来讲,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还是希望全面培育,重点突破,或者特长式培养,这个特点很鲜明,也是非常关键的。岗位意识全面建立,以及重点岗位的实训,这是他们培养职工热爱岗位的经验。
  陈海明:我们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把握的国际经验的精髓,是深度合作,工学结合,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当中成长。可是,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觉得,国际职教课程改革的精髓,就是以生为本。在座的各位,可能觉得这个老套了。实际上不然,整个西方职业教育思想的来源是杜威的,他对职业的界定,不一定是创造社会的财富才是职业,职业不是人的生存,而是人的生活。生活的教育才是职业教育。实际上,我们在普通教育也好,职业教育也好,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是为了让一个人活得更加有价值,更加有尊严,更加有社会地位。现在往往困顿在什么地方呢?包括我们的学校也好,老师也好,把技能作为学生培养的最终目标。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上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就是要让他感觉到,我是一个人,我是有理想的,我是有能力的,我将来能养活自己,能更快乐地生活。我们要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现在的状态,我们的学生在多年的压抑性的教育状态中,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目标的追求,感觉到很迷茫。我们要树立大课程的概念,以课程为引领,把学生引进职业、引进社会、引进生活。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快乐,感觉到自身价值存在的愉快感,产生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成尚荣:说得非常好!刚才苏勇校长也说到了实用主义问题。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所谓实用主义哲学,它比较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的经验,关注人的实践。所以用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来审视我们国际化的课程改革经验,把它归纳到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又归纳到它不只是生存的问题,而且是生活的问题,是一个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问题,尊严的问题,谈得非常好。
  张健:我想从国际经验本土化的概念的角度,简单讲一讲我自己的理解。国际的课改经验,我觉得,就是在国际课改背景和视域下,产生于异域他邦的一种优化的课程模式,当然也包括课程的思想、方法。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经验,澳大利亚的TAFE,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啊,还有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MES课程,美国推出的CBE课程,这些我们认为都是国际课改方面的经验。我们也对有些方面做了借鉴。“本土化”实际上是对国际经验的变造和创新,使之适合我们本国课程实践的一种适应和超越的策略,它是对国际经验经过引进和消化且实践检验之后,而调适调优的一种境界,其目的在于消除课程壁垒,协调文化冲突,弥合境域之间的差异,以化为己有,洋为中用。为何要讲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呢?我讲一点意见。任何课程实践都是本土的实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同样,教育发展的水平也不完全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我们对国外的课程经验,即使它是先进的,是成功的,我们不加改造盲目套用,到我们这里,也会失去原有的效度,因为环境不同了,它就会产生化橘为枳的效应。所以呢,我们认为,盲目地移植国外的课程理论绝不是上乘的选择和明智的路径。中国的职业教育,包括我们“苏派职教”,一定要立足本土,以本土化课改为中心,要立足本土,面向本土,剪裁国际化经验,要同化熔铸国外经验,建构我们自己的课程身份,向世界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来。
  王明伦:我认为,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经验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工作本位”的学习。这个“工作本位”,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学习,它强调的是在工作现场的学习,更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也就是,学比教更重要,更强调个体对工作过程的参与。比如说,德国的“双元制”,刚才德国专家已经讲过,技能训练强调有一个对应的岗位,在岗位上学习,他不像我们国内的学生实习,到工厂去看一看,没有具体到工作岗位。最后,“工作本位”学习还强调有指导的学习。德国学生的技能训练是有师傅指导的,就像我们国内带研究生一样。关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走向问题,我个人认为,走向很多,最重要的有两个:第一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是以行业企业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设计开发的。第二更加重视关键能力。当然,关键能力的内涵是有争议的,不同的国家说法不一样。进一步重视关键能力,为什么,因为技术更新加快,市场变化加快,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看中学生的关键能力。
  
  三、国际经验如何更好地本土化?
  
  张健:关于如何本土化的问题,我想借用《诗经·小雅》里的一个成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是“可以攻玉”,这是个或然的判断,就隐含了不可以攻玉的潜命题在里面。既然如此,在面对国际经验这个“它山之石”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盲从,应该考量和追问它是否适合攻玉和如何来攻玉这样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如果它不适合攻玉,不可以攻玉,攻不出玉,我们硬是要去攻,那是缺乏识玉的法眼,是我们的价值判断出现了问题。第二个问题,如果可以攻玉,但是攻不出玉来,这种情况说明我们攻玉的能力、攻玉的方法、攻玉的路径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我讲的是攻玉的逻辑前提问题。我们攻玉首先得有选石的慧眼,所谓“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如果这个石头里没有玉,你攻什么呢?不会有结果的。第二个,一定要找到攻玉的方法。我们说,方法对路得当,你才能把玉攻出来,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把它雕琢成玉器,这样才能实现本土化问题。反之,就可能玉石俱毁,徒劳无功。具体的方法,我讲两点,一是“变造优化”的方法,变造就是变化改造。它一定要有所本,有所依,它源于模仿,高于模仿。它是模仿的一种深化,一种优化。我举个例子,刚才陈主任也讲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杜威非常重视教育和生活的联系以及经验的建构。因此他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但是,陶行知在学习他的理论后,把它倒过来,变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认为,他是对杜威的一种超越,结合了中国的实际。第二个是“自主生发”的方法。南师大有个博士叫王彦明,他比较推崇自主生发的方法,他用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本土化就好比一棵树,我们对西方先进教学理论的吸收就像是树吸取的养分,不改变本土的样态,只是吸收了外来的精华。所以,他的观点是我们要本土化,一定要立足本土,用国际化的经验来滋养本根、本我,不改变本土的样态。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国际经验本土化就是要创生独具特色、超越他人的理论。而“自主生发”方法的本土化路径,强调的是内生性的、民族化的、中国式的、以我为主的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模式。所以,这样一种自主生发的模式,我们是更为期待和乐观其成的,但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共同创造。
  陈海明:国际经验本土化,我感觉是被迫的。为什么呢?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是本土的环境孕育出来的,是与一方地域国情、经济状况、人文环境互相融合的。你将别人的课程体系拿过来,不加以修饰地用用看,你肯定会失败的。就像器官移植,你不进行任何的药物保护,是要失败的。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肯定要有积极的作为。太仓中专的做法就是借鉴、创设、创新。我个人把它总结为三组关键词,第一个是参悟理念、把握精髓;第二个是借鉴内容,仿效机制;第三个是学习方法,创新实施。这是我们学校在本土化的过程当中操作的三条经验。昨天有部分老师参观了我们面对面的评价,这是我们从德国的培训当中拿来的。它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进行了本土化,我们把面对面的评价和家长会、企业人士参加的企业辅导的监察会融合在一起,我们叫它面对面学业评价。在经过一段时间尝试以后,我们基本上每一学期停课一天来进行这样的活动,基本上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面对面的评价。先是学生展示这学期他们各种各样的作品,家长都围坐着,企业人士在边上。学生介绍自己的表现,家长介绍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然后老师对学生进行一一点评,完了之后学生还要进行面对面的总结。在我们实施了两年面对面的评价以后,感觉提升、改变最大的就是学生的自信。第二个是亲情,拉近了他和家长之间的感情,拉近了他和老师之间的感情。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我们从德国借鉴过来的本土化。
  苏勇:所谓的本土化,我是这样理解的。这是一种基本的做事方法,或者思维方式。实际上从技术领域来讲,所谓的本土化就是某一个定理或公式,尽管它是普遍适用的,但必须有边界条件。缺少边界条件或不恰当的边界条件将注定导致不同的结果或结论。在社会科学领域更好理解,即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是适合中国实际的最好理论武器。那么,关于我们职业教育如何本土化,我们的理论界和我们的实践界,应该说都不缺理论,也不缺观念,我们缺的是理论和实践突破的勇气,缺乏理论创新的勇气。我对江苏职业教育理论领域的创新,实践上勇于探索的勇气,表示十分的赞赏。那么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我认为关键是机制和体制上的创新。这很难突破,但却很关键。其他的就相对容易解决。形式上,比如说“双元制”,在太仓完全按照德国人的方式,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实践,当地工厂也非常支持这种培养学生的模式。我个人感觉,可能是当地的企业均在“双元制”的培养模式中得到实惠,政府也切实支持,才得以比较全面的推广。但是就“双元制”本身而言,在德国现在也不是像当初那样受到欢迎,因为这种模式本身牵涉成本和经济效益问题,以及社会责任的问题。至少“双元制”在我们上海和其他地方推广得没有那么顺利,但是它有变化的形态。比如说,德国企业可以把有些设备、设施整体地放在你们学校,由学校的教师来管理这些设备,然后按照他的要求和模式来培养学生,我觉得这就是现代的“双元制”的变异。最根本的,就是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这是我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着力的地方。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比如说,我们把国外所谓先进的职业教育的理念自认为搞清楚了,但是要具体做的时候就会遇到机制、体制问题。说得简单一点,他们把很多课程都合并成一门,然后由一个老师来教,或个别老师来教。如果我们也采用类似的方法,那其他的老师去干什么?吃饭的问题、社会稳定的问题均是大问题。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老师是否有这样的能力来教?对于职业教育,我们一直认为要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现在正在提倡和实践中高职贯通的“3 2”或五年一贯制,江苏这方面应该是已经走得很早,也走得很好了,这就是进行理论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取得成果的非常好的证明。但是我知道,在前几年,这种模式并没有受到那么多的赞扬,至少来自于管理层的公开赞赏并不多,但是受到百姓的欢迎。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来说,特别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经济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所走过的路来看,现在江苏五年一贯制的探索和实践,可能就是代表着将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所以,归根结底,我们不缺理论、不缺想法,也不缺观念,关键是缺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勇气和决心。
  高志刚:我觉得作为校长,一个基层管理者,对政府要在机制、体制上呼吁,勇求突破;如果把这个话题退到校内层面,吸收引进的关键,要回到“稳”字上来,强身固本,以我为主。我校曾有切肤之痛,酒店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急切期待国际化,和新加坡某学院短、平、快地开展合作,高一、高二移植它原汁原味的原版课程,高三外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能双语教学了,学生也有境外成功升学就业的例子。但是,当项目一终止,这个专业何去何从又成为比较迷茫的事情,非常可惜。回想起来,决策不能着急。专业发展可以通过境外的优势资源促进提升,但首先要通过市场调研,思考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就业、合作的企业在哪里,然后再思考我们到底要不要国际合作,合作能不能对这个专业起到提升作用。第二,以往的合作样式,“学校加学校”的多。现在,学校对外合作的样式形态变得更丰富了,境外的行业、企业、院校等都是合作对象。比如受挪威驻华大使馆和挪威海产外贸局全权委托的北京海桥市场推广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邀请重点烹饪学校开设《挪威三文鱼与中国烹饪》选修课,我们一拍即合,把他们引了进来。再比如说,西湖博览会、休闲博览会有很多境外的企业,提供一两个月的外包工作任务,很多基础性、技术性的工作由我们烹饪、酒店、商务专业的师生来做。师生在工作任务中学习成长,获得很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校本层面能决策、能把握到的。
  王明伦:关于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本土化问题,有两个关键词,从宏观层面上讲,第一个关键词是吸收。我印象最深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在德国学习,我们国家引进德国的双元制项目在多个城市、多所中专学校进行试验,由于没有进行深度的消化,盲目地引进项目,结果呢,很多没有成功。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在引进项目过程中,照搬的现象比过去好多了,但系统消化的能力还不够。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支撑这个关键词,需要有一个背景问题,那就是行业的问题。为什么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太仓能够实施,而且能够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太仓的德资企业很多。比如说西部地区,如果没有成规模的德资企业在那里发展,它就不能实施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引进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而且能够生根开花,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如果进入实践层面,我认为,本土化的改造有两个核心的东西。第一个是教师。教师不仅要关注怎么教,还要关注教什么。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个,是课堂层面的改革问题,这个问题是制约当前我们吸收借鉴过程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中国现在的课程改革理论都有了,关键在实践层面、在课堂层面。
  成尚荣:我有句话,课改,必须改课。如果课程改革整个框架有了,但课堂不改,课程改革的目标最终是不能落实的。
  王明伦:对!我非常赞同主持人的这个观点。课堂改革,改什么?我想,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第二是课程内容的改编,这个难度更大了。
其他文献
如何建立符合项目化课程教学规律的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一、CIPP模式适用于项目化课程教
心房颤动属临床常见且目前仍难以防治的心律失常,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近年来,通过临床电生理研究发现:局灶性房颤中以肺静脉异位兴奋灶触发房颤为代表,通过射频消融可
基于SolidWorks Motion反向合成设计凸轮轮廓,利用双凸轮-连杆机构,实现步进装置的近似椭圆整周运动.进行运动学仿真和分析,得到了凸轮曲线的动态性能指标,验证了凸轮性能满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3%~63%[1].近期Chung等研究显示,房颤的发生可能与CABG后炎症反应有关[1].
改革开放的今天,借鉴国际职教经验,并进行本土化重构和实施是当前课改的有效途径。我校实践证明,要在这条途径上走好走稳走出成效,必须正确把握、切实操作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借鉴  在借鉴国际职教先进课程经验上,我国职教界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照搬照抄、机械拿来;二是浅尝辄止、畏难放弃。二者都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我们认为,借鉴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在对国际职教经验全方位的学习、对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筛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宿迁市首届名校长,市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主持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研室课题等5项,出版专著3本,参与编写教材5本,发表论文10余篇。  黄炎培说:职业教育当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应该是合格职业教育的标准。事实上,企业正逐渐对职业学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