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不再孤单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wanmei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羽毛球不慎被打到树上了,我们会怎么办?相信大多数教师会去借助“他力”,将力作用于树、作用于球拍去解决问题,很少有直接爬树去取球的,因为那些借助“他力”的办法更轻松,更利于问题的解决。教育工作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是将力直接作用于问题学生,还是其他什么呢?哪种方式更轻松,更利于问题的解决呢?其实,改变施力的方向,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集体中存在的个别问题。
  李镇西老师说:“每当读到或听到关于某一班主任如何如何长期无微不至或苦口婆心地帮助某一后进生的经验时,我总是纳闷:怎么帮助‘后进学生’成了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这种教育技巧,他在历届学生中都运用过,可以说是屡试不爽。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着一条朴素的教育科学规律: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班级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从表面来看都是行为人身上发生的单一性事件,教师理应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对行为人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教师一定还要明确一个理念:有单一的事件但绝对不能有孤立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应当只是就单一事件对当事人的教导,而应当扩大到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以避免类似事件在集体中的再次发生,同时也能更大程度地避免教育的脱节与孤立。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一次对行为人进行教育的良好契机,更是通过行为人身上发生的这一事件对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教育的最鲜活、最生动的教育素材和资源。作为教师,要习惯于把教育事件转化为教育资源,巧妙地抓住个别事件来实现对整个集体的教育。只有加入同学们对这件事的认识、评价和反思,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孤单。
  學生的问题行为发生在集体,危害于集体,所以最有发言权的也应该是集体。作为教师,要从裁判员、审判员向协调员和规劝者的角色转变。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后,不妨及时组织班级成员进行讨论:他的做法对不对?错在哪里?违反了班级的哪条规则?应该接受什么处理?通过和学生谈行为,讲规则,论纪律,让问题行为者在集体的声讨中主动向道理、规划和制度妥协,而不是向教师个人妥协。而教师在学生的论辩中还可以保持自己第三方的评说权,做一个矛盾双方的协调者和规劝者,让肇事者感受教师的期许和宽容。
  为了让教育不再孤单,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要将李镇西老师的这段话铭记在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自己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如果一个教师常常为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工作所累,常常心急火燎地忙着当消防队员,那应当反省一下,是否忽视了“班集体”这一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如果个别教育总是很难见效,而且付出很多也无济于事,那就要问问自己,这事可否“通过集体”来解决?
其他文献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数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让学生看到教学建造的“脚手架”,而不是简单的半成品。作为教师就要在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教材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桥梁,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来研究处理教材,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使思维训练得以发展。  一、挖掘
期刊
《剪枝的学问》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从而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课文的重、难点是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给人的启示。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梳通全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最后明白剪枝的道理。课后自认为整节课设计巧妙,重点突出,以点代面,课堂高效。但在观
期刊
萨德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引领的角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思路,有了它,阅读才有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品德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三个部分和能力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三个方面,都非阅读引领莫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
期刊
童话故事能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童话故事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童话故事不仅滋润童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指引学生习作的方向。  一、挖掘文本,有效“渗透”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情节奇妙,曲折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童话中有对学生进行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4~46页。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知道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事件数量的多少导致可能性结果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对随机现象中独立事件的不确定性理解与体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活动,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创设情境,开展抓阄活动。  师:小明、小雪、小丽3个小朋友轮流玩角色扮演游戏,“警察、法官、小偷”各选一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8页成长小档案、第115页自我评价。  设计理念与教学策略:  为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新人教版教材设置了过程性评价的板块,内容有:一是“成长小档案”,安排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和每册次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回顾通过本单元、本册次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二是“自我评价表”,安排在全
期刊
一线教师常常感叹数学复习课难上。它既没有新授课的新鲜感,又没有练习课的成功感,所以往往被异化成“做题课”或“复述课”。事实上,复习只是数学学习“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数学认知过程中短暂的“驻足”,除了“回顾过去”,更要“面向未来”。所谓“面向未来”,就是要让数学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生长知识、技能、思维、智慧等,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中温故知新,提升自我。  一、问题梳理,让学生生长数学结构
期刊
儿童的心像大海一样宽广,像天空一样高远,像宇宙一样神秘,像云朵一样变化多端。面对癖性奇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世界,寻找属于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土,播下鲜花和智慧的种子呢?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们珍贵的精神食粮。没有不喜欢艺术的人,活泼可爱的儿童少年更是喜欢。教师要借助音乐的魅力,使教育工作锦上添花,不断创造教育奇迹。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不少学生父母送零花钱来不说声“谢谢”,不喊
期刊
心理学上的“自己人”效应,也称为“同体效应”,意思是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下面,就基层管理工作中的点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换同心  尊重教师是做好基层管理工作的前提。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
期刊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5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在诗中既抒发了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又充满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在诗中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百感交集。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