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饭”PK“皛饭”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sh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大文豪苏轼,生性放达,善交友,爱美食。一日,他与好友著名史学家刘贡父闲聊,苏轼说:“有一种‘三白’饭,味道好极了!想当初我与子由准备制科考试时,每天都离不开这道美食!从此不再相信世间还有什么别的山珍海味了。”
  贡父一听,好奇地问:“什么是三白饭?”苏轼回答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所谓三白也。”贡父听后哈哈大笑道:“好一个三白饭!”
  二人分手后,苏轼便潜心公务和诗词文章。这天,他正忙碌间,突然收到刘贡父送来的请柬,邀请他同吃“皛(xiǎo)饭”。苏轼这时候早就把“三白饭”的事情了忘得一干二净了,他认为:刘贡父博览群书,这个皛饭必有出处。可他到了贡父家一看,发现饭桌上只有一碟盐、一碟萝卜、一碗白米饭,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朋友是在捉弄自己,三个“白”加起来不就是个“皛”吗?但聪明的苏轼不动声色,一边吃,一边想主意。不知不觉,这顿“皛饭”让苏轼吃了个一干二净。临走之前,他对刘贡父说:“谢谢你的皛饭!明天我请你吃毳(cuì)饭!”刘贡父明知苏轼要跟他开玩笑,“报复”他,但还是想弄清楚什么是“毳饭”,所以依然如期前往。
  两个人见面后,在客厅里高谈阔论,直到日已过午,苏轼始终不提吃饭的事。刘贡父饥腸辘辘,只得开口问:“毳饭准备好了吗?”如此反复再三,苏轼才将贡父引入餐厅,可是饭桌上空空如也。苏轼摊开手,笑着说:“盐也毛(即冇,音mǎo,意谓“没有”),萝卜也毛,饭也毛,这难道不是毳饭吗?不必客气,请!”贡父一听,不禁大笑起来:“早知道你要报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有想到是这一招啊!”二人话音刚落,厨房的仆人们便端上了早已精心准备好的饭菜,两位好朋友便开怀畅饮起来……
  (编辑
其他文献
曾經坚信总有一些东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古往今来,人们收录的山川日月,并没有多少差别,该奇崛的依旧奇崛,该皎洁的如是皎洁;百花一年又一年扮着大地的鬓钗;流云不裁剪,已是一段飘锦,环过了多少黄昏的颈脖;满天星,一庭风,司空见惯,也百读不厌。一切,经得起所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取用。  人的辽阔也是取之不尽的。别说宰相肚里撑船扬帆不在话下,纵是一个寻常人的丰饶,也能包纳百川,万事等闲。在底线
一般来说,不苟言笑的人,更容易呈现出深沉的力量。  如果这种不苟言笑是始终如一的,深沉就会变得神秘。因为久看不透,故近之必恭肃庄严,尊重也就产生了。  相反,若一天到晚噼里啪啦说个不休,首先消失的是神秘感,继而消失的是庄重感。话痨只会让人变得肤浅,别人觉得你没什么,也就不会把你当成个什么。  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你不能不说话,也不能多说话。说,是为了告诉世界你在;不说,是为了告诉世界,你的每一句话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世间第一要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说到吃饭,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喜食面粉,饼就是吃面的一种重要形式。啥样的饼能充饥?葱油饼,老婆饼,比萨饼,千层饼,荷叶饼,煎饼,炒饼,馅饼,烧饼,月饼,烙饼,举凡一切实实在在的用面粉制作的饼都能充饥果腹,能糊口吃饱,能大快朵颐。  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你买不起的饼就无法充饥,虽然看起来也是油晃晃的,闻起来香喷喷的,可是却能看不能吃,兜里没钱,还
距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一日三餐之外,八小时工作之余,在喝咖啡、睡大觉、打游戏、玩手机的时候,不知不觉产生的。  家境、经历、教育、机遇、选择、视野和格局,这些有形无形的东西,都是左右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因素。  起点不一样,还按部就班不注意弯道超车,有差距是必然的;起点一样,产生差距是从一次次偶然、点点滴滴的积累开始的。  你一定记得:小学时,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生活水平都相差无几,中学也都马马虎
唐人吴兢的《贞观政要·卷十·论畋猎》记叙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儿:谷那律担任谏议大夫的时候,曾跟随唐太宗外出打猎。途中遇上大雨,唐太宗问谷那律:“油衣该怎么做才不会漏雨呢?”谷那律回答说:“如果用瓦来做,肯定不会漏雨。”——其言下之意是希望太宗不要经常游猎。唐太宗对他的回答大为赞赏,赏给他帛五十段,外加一条金带。  谷那律,复姓谷那,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此人平生广涉群书,尤通经学,是当时学问最
野生田鸡在我老家很常见,它又名虎纹蛙,多隐身在有水的山塘、沟渠和山潭里。  我儿时,田鸡还不是国家保护动物,可随意捕捉。有那么几年,有人高价收购,钓田鸡卖便成了村中少年们乐此不疲的事——拿来鱼竿,在鱼钩上挂上诱饵,伸向水面,蜻蜓点水地上下抖动,贪吃的田鸡便会扑出来,咬饵上钩。  天生是我好友,我们一个村,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抵御外来欺凌,在互帮互助中,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谊。他是钓田鸡的高手,放学
在美国,最大牌的编剧一年能赚到数百万美元,但绝大多数底层编剧们也就挣个十来万。    都说同行是冤家,但中美两国的顶尖编剧们碰了面,并没有想象中的正面交锋,甚至连对话都称不上。  上海电视节期间,SMG影视剧中心组织的中美影视创作论坛。以石康、兰小龙、宁财神和王丽萍为代表的中国编剧中不乏美剧爱好者,他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一部美剧的编剧费占制作费的几分之几。而前来讲授成功经验的、以《迷失》编剧卡尔
进入秋分,家乡的棉花一天天进入盛开期。上个周末回老家,路过一片棉田,看着白花花的棉花,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种棉、拾棉的情景。  每年的谷雨前,家里的那几亩棉田便被老父亲提前拾掇得平平整整。一到谷雨,便开始播种。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播种机械,一切都靠人工。父亲在前边用小锄头开沟,娘亲则紧跟在后边一粒粒地撒种。那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画面,简直就是米勒油画《农民·土地·诗》的翻版,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乡下,吃过晚饭后,月色正好,我出了院子,到外面走走。街上很静,迎面遇到一只狗,狐疑地望着我,大概嗅到了一些陌生的气息,但没有狂吠,摇着尾巴走开了。左邻右舍早早关了院门,原本我是打算到一位发小家坐坐的,但铁门拒绝了我,罢了,不去了吧。  在我潜意识里,厚重的铁门总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我还是喜欢木门的,在木门中我最喜欢柴门。是的,就是那种简陋的柴门,用树棒拧在一起的,或者稍好一点,用钉子将宽窄不一的
北方,农家瓦房小院,可见屋檐高展,檐头前挑。  屋檐檐头,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是村庄的风物标志。檐头,古色古香,砖木、青瓦或红瓦,组构而成。檐头前伸,被时光晕染、包浆,古朴陈旧但边角圆润。  屋檐有情。屋檐如箕,檐敞如怀,夏天遮挡太阳的毒辣,冬天遮挡苦雨的冷寒。家家户户的檐头,长出房墙尺余,在空中揖对环拱,如鸟儿伸开的翼,亦是人张开的怀,所有的檐头,深情凝望远方,意欲庇护所有投奔而来的生灵。  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