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为阅读的资源;课中引导学生感悟,培养其阅读能力;课外为学生推荐阅读刊物,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关键词 阅读能力 体验 兴趣 感悟 情境 积累
一、课前安排体验,培养阅读兴趣
对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感悟、体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道理是有难度的,因为这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作基础。针对这一问题,在课前参与中,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为阅读的资源。这样,就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看花灯》一课时,我布置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去看花灯。课堂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朗读时,学生自发地一边表演一边朗读,对课文中提到的花灯形状模仿得惟妙惟肖,还在不知不觉中将课文背熟了。好多学生还不尽兴,根据自己看到的花灯又续编了课文:桃子灯像颗心,西瓜灯圆又红,孔雀开屏像扇子,小白兔灯惹人爱……
二、课中引导感悟,培养阅读能力
1 入情入境地范读。新课标对教师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顺利阅读,与学生共同沐浴母语的光辉。而这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下雪了》一课时,对文中“下雪了,下雪了”一句的读法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下雪了”,是早上醒来出门第一眼所见,因此要用又惊又喜的语气来读;第二句是自己看到下雪了,要把这个喜讯告诉小伙伴,同时呼唤他们来玩雪,应放开声音拖长语调。这样的范读很快就把学生带入教材情境,为进一步阅读感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 读文章想画面。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悟理解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一年级学生,我引导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关情境或文中插图,以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在《拔苗助长》中有这样一段:他筋疲力尽地走回家,对家里人说:“可把我累坏了!今天干的活儿真不少,我让田里的秧苗长高了一截!”教学时,我建议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种田人筋疲力尽回到家的样子,再联系实际生活,想像筋疲力尽时说话的语气,然后反复朗读。经过指导,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有气无力”地将种田人说的话读了出来,而且理解了“筋疲力尽”的意思。在随后的课本剧表演中,学生也惟妙惟肖地将这段话表现出来了。
3 设计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生需要和动机的过程。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努力去探索,阅读也不例外。
《雨铃铛》一课“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在指导阅读感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沙沙”和“丁零当啷”有什么不同?这两个词在文中使用得恰当不恰当?问题一出,学生立即投入到阅读中,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谈出自己的感受:“沙沙”是雨落在房檐上的声音,所以细、密、轻;“丁零当啷”是雨殊从房檐上落下来的声音,所以圆、稀、重。这两个词使用非常恰当。之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读得十分到位、悦耳。
三、课外拓展阅读,丰富阅读积累
为了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一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要求,我积极动员家长为学生选购《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选》《鞠萍姐姐讲故事》《妈妈讲故事》等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建议闲暇时陪学生一起阅读。与此同时,给学生准备阅读笔记本,让他们把每天阅读文章的题目和“收获”随时记下来,家长及时签上日期及意见,促使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另外结合学校开展的“每周一诗”活动,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背两首诗,由家长检查督促。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们不仅背会很多首诗,而且从书中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认识了披着羊皮的狼、爱听好话的乌鸦、狡猾的狐狸,还了解了风霜雨雷的产生,知道了春华秋实的美丽……就这样,在家长的支持引导下,学生们初步养成了每日必读的好习惯,阅读的兴趣一天天浓厚起来,阅读感悟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们书包里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了,知识越来越丰富了,对课文理解感悟越来越深了,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关键词 阅读能力 体验 兴趣 感悟 情境 积累
一、课前安排体验,培养阅读兴趣
对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感悟、体味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道理是有难度的,因为这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淀作基础。针对这一问题,在课前参与中,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为阅读的资源。这样,就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看花灯》一课时,我布置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去看花灯。课堂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互相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朗读时,学生自发地一边表演一边朗读,对课文中提到的花灯形状模仿得惟妙惟肖,还在不知不觉中将课文背熟了。好多学生还不尽兴,根据自己看到的花灯又续编了课文:桃子灯像颗心,西瓜灯圆又红,孔雀开屏像扇子,小白兔灯惹人爱……
二、课中引导感悟,培养阅读能力
1 入情入境地范读。新课标对教师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顺利阅读,与学生共同沐浴母语的光辉。而这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下雪了》一课时,对文中“下雪了,下雪了”一句的读法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下雪了”,是早上醒来出门第一眼所见,因此要用又惊又喜的语气来读;第二句是自己看到下雪了,要把这个喜讯告诉小伙伴,同时呼唤他们来玩雪,应放开声音拖长语调。这样的范读很快就把学生带入教材情境,为进一步阅读感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 读文章想画面。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悟理解有其自身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一年级学生,我引导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关情境或文中插图,以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在《拔苗助长》中有这样一段:他筋疲力尽地走回家,对家里人说:“可把我累坏了!今天干的活儿真不少,我让田里的秧苗长高了一截!”教学时,我建议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种田人筋疲力尽回到家的样子,再联系实际生活,想像筋疲力尽时说话的语气,然后反复朗读。经过指导,学生很快找到了感觉,“有气无力”地将种田人说的话读了出来,而且理解了“筋疲力尽”的意思。在随后的课本剧表演中,学生也惟妙惟肖地将这段话表现出来了。
3 设计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生需要和动机的过程。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努力去探索,阅读也不例外。
《雨铃铛》一课“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在指导阅读感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沙沙”和“丁零当啷”有什么不同?这两个词在文中使用得恰当不恰当?问题一出,学生立即投入到阅读中,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谈出自己的感受:“沙沙”是雨落在房檐上的声音,所以细、密、轻;“丁零当啷”是雨殊从房檐上落下来的声音,所以圆、稀、重。这两个词使用非常恰当。之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读得十分到位、悦耳。
三、课外拓展阅读,丰富阅读积累
为了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一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要求,我积极动员家长为学生选购《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选》《鞠萍姐姐讲故事》《妈妈讲故事》等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建议闲暇时陪学生一起阅读。与此同时,给学生准备阅读笔记本,让他们把每天阅读文章的题目和“收获”随时记下来,家长及时签上日期及意见,促使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另外结合学校开展的“每周一诗”活动,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背两首诗,由家长检查督促。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们不仅背会很多首诗,而且从书中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认识了披着羊皮的狼、爱听好话的乌鸦、狡猾的狐狸,还了解了风霜雨雷的产生,知道了春华秋实的美丽……就这样,在家长的支持引导下,学生们初步养成了每日必读的好习惯,阅读的兴趣一天天浓厚起来,阅读感悟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了。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们书包里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了,知识越来越丰富了,对课文理解感悟越来越深了,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