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中医药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99-02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治疗及预防措施有所了解,而中医药对治疗、预防这些传染病有独特效果,现逐一介绍如下:
1 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1.1 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有效方法。
1.2 治疗的方法
对患者隔离休息,多饮水,用温盐水漱口,软饮食,不食酸辣。病毒唑10mg/(kg·d),肌肉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板蓝根冲剂10~20mg/次,1天3次冲服;高热时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或物理降温;肿胀处用仙人掌捣碎外敷。
2 中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2.1 板蓝根、山茨菇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青黛一钱(冲服)。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温服。
2.2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水煎服,或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拌为丸,噙化。(李杲,普济消毒饮)
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腮腺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3 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春天是风疹的多发季节。
风疹,中医称“风痧”。中医认为,风疹属于“风热邪气从口鼻而入,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发于皮肤”,应疏风、清热、解毒,服用板蓝根、银翘解毒丸、菊花茶等可达到治疗效果,同时注意给病人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还要注意保暖,避风寒。同时禁食鱼虾辛辣等食品。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时多加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很重要。同时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调整饮食。特别是易感人群,在春季应多吃一些苦瓜、蒲公英、苦苣等清热毒之品,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1 预防与护理:
3.1.1 发现风疹病人,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3.1.2 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3.1.3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發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3.1.4 防止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3.2 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3.2.1 邪郁在表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方药] 消风散加减: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3.2.2 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便干结加全瓜萎、郁李仁等。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99-02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治疗及预防措施有所了解,而中医药对治疗、预防这些传染病有独特效果,现逐一介绍如下:
1 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1.1 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有效方法。
1.2 治疗的方法
对患者隔离休息,多饮水,用温盐水漱口,软饮食,不食酸辣。病毒唑10mg/(kg·d),肌肉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板蓝根冲剂10~20mg/次,1天3次冲服;高热时给予柴胡注射液肌注或物理降温;肿胀处用仙人掌捣碎外敷。
2 中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2.1 板蓝根、山茨菇各一两,连翘八钱,甘草六钱,青黛一钱(冲服)。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放入大砂锅内,放清水800~1000毫升,煎成500毫升,分为10份,装入小瓶。4岁以上儿童每天服一次,每次15毫升;1~3岁每次服10毫升,每天一次,温服。
2.2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五钱,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鼠粘子、薄荷一钱,僵蚕、升麻七分,柴胡、桔梗二钱。水煎服,或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拌为丸,噙化。(李杲,普济消毒饮)
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腮腺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3 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枕后、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也是本病常见的体征。风疹患者、带有风疹病毒却没发病的人和先天性风疹患者是此病的传染源。儿童及成人都可能得此病,发病前5天至7天和发病后3天至5天都有传染性,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感染后基本上能获得永久保护。空气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染。
风疹无需要特殊治疗,诊断明确后,在家观察,做好皮肤、口腔的清洁护理,给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安静休息。春天是风疹的多发季节。
风疹,中医称“风痧”。中医认为,风疹属于“风热邪气从口鼻而入,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发于皮肤”,应疏风、清热、解毒,服用板蓝根、银翘解毒丸、菊花茶等可达到治疗效果,同时注意给病人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还要注意保暖,避风寒。同时禁食鱼虾辛辣等食品。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时多加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很重要。同时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合理调整饮食。特别是易感人群,在春季应多吃一些苦瓜、蒲公英、苦苣等清热毒之品,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1 预防与护理:
3.1.1 发现风疹病人,应立即隔离,隔离至出疹后5天。
3.1.2 风疹流行期间,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保护孕妇,尤其妊娠初期2-3个月内,避免接触风疹患者。
3.1.3 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防止受凉后复感新邪,加重病情。發热期间,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和容易消化,不吃煎炸与油腻之物。
3.1.4 防止搔破皮肤,引起感染。
3.2 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3.2.1 邪郁在表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髓后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痒感,耳后及枕部痰核肿大,苔薄白,舌质偏红。
[治法]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方药] 消风散加减: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3.2.2 邪毒内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便黄少,舌质红,苔黄糙。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透疹凉解汤加减:桑叶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蝉衣7克,连翘12克,黄连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红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鲜芦根,大便干结加全瓜萎、郁李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