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yzc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我发现重视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破题能力及提高解题速度有莫大的帮助。在物理教学、教育过程中,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角度而言,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出发,都应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
  关键词:中师物理教学;建模能力;培养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说过:“模型就是我们对问题现象的分析,利用我们考究得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的因素,略去次要的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物理学研究的是极其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我们研究的每一个对象,它涉及到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为了我们探究方便和易于抓住本质而从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简化描述或模拟即物理模型。上述抽象及简化的过程就是物理建模。中师物理教学中建模可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探求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科学素养。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呢?
  一、重视物理学史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就指出:“在科学教学中,加入历史的观点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物理学史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物理学史教育不但能更好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让学生置身其中,体会前人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与方法。例如:伽里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当斜槽充分光滑时,小球可沿另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如果另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将运动很远。如果末端完全水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正因为伽里略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场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大胆地建立了光子模型,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α粒子轰击金箔有大角度偏转这一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于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中师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相关的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其教育教学意义,提高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告诉学生物理学家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能够起到“正迁移”的作用。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演示实验不能可有可无,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先导。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讲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使用器材、设计思想,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用严谨的科学作风与熟练操作技能给学生作出示范,使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教学时,可用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实验1(演示):让金属块和一张展开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让学生观察现象,暗示学生:你看到什么?你获得什么信息?由此得出“重物比轻物落得快”的结论。教师强调指出这个结论与某些生活经验相符。实验2(演示):让金属块和团紧的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现象,暗示学生:你看到什么?你获得什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同时落地。这两个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受力分析入手,使他们很快想到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缘故,但心里并没有对这一现象给予确认,此时还需及时进行实验调控。实验3(演示):抽去“钱羽管”中的空气,观察无空气阻力时物重不同的物体下落情况。“钱币”和“羽毛”同时下落,这时学生才深信: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物重决定的。这个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相违,此时学生的情绪反映强烈,思维活动被引到了高峰。经过分析、比较和抽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理解自由落体模型的实质,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好时机。
  三、通过情景再现,构造物理模型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当然也是物理教学中特别提倡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活力,尤其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图画、情境、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亲身体验物理就在生活当中,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物理规律的实际问题,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平常所说解题时应“明确物理过程、在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其实指的就是要正确地还原和构建物理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
  (1)结合题目描述的现象、给出的条件,确定问题的性质;同时抓住现象的特征寻找因果关系。这样能为物理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
  (2)理想化方法是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的本质是抓住主要矛盾,近似的处理实际问题。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养成比较、取舍的习惯,而且要养成化示意图的习惯。
  四、以物理模型为核心,通过变式和归纳,深入理解模型内涵
  接触一个题目(模型),首先要明确它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要突出哪些重要因素,可以忽略哪些次要因素,要尽量挖掘出模型的隐含条件。通过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可以完全避开各种因素的干扰,认识实际问题的本质特征,同化物理模型,在思维中直接与研究对象的本质接触,能既快又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通过变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和模型迁移应用能力,实际上速度速度选择器、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而建立电动势的原理,也与以上问题属于相似的物理模型。
  总之,物理模型是中师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分析研究综合问题的主要手段。繁杂多变的物理现象和物理情景最终都要归结成学生熟悉的物理原理和物理模型,用熟知的原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模型是同类问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是同类问题的升华。无论试题情景多么新颖多变,物理过程多么复杂曲折,它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多么密切融合,其最终的落脚点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大都是物理模型的直接展现。
  参考文献:
  [1]邵茶凤.培养建模能力 优化物理教学[J].中等职业教育,2007(32)
  [2]张爱军.模型意识要适时地渗透在物理教学中[J].科技资讯,2006(02)
  [3]黄春娥.浅谈物理模型的建构及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01)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急诊抢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3月接诊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0例,将其按照电脑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五步导学法”以及“541”课堂模式, 即: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疏理问题;小组研讨、成果展示;精讲释疑、启发引导;归纳总结、验收巩固;时间分配上,严格做到“541”,即教师授课时间不超过50%,学生活动时间至少40%,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时间10%。  教学过程中,努力落实课堂教学十原则:  目标明确,要求恰当;讲授正确,突出重点;教风严谨,管放有度;教学民
几何证明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几何证明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常常无从下手,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克服学生几何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几何解题能力,又能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几何解题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学习内容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呼吁着教育研究者和广大一线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本调研设计通过学生调查问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财务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财务信息化应运而生。经过长期发展,财务信息化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后显现出发展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先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选60例患者依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处理方式,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注重符号系统所传达的空间感与画面信息视觉性的表现形式,需要突出极强的画面诉求感以及视觉冲击力。因为色彩是能表达人类丰富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在
学语文难,难在需要你持之以恒地积累,难在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坚持多看、多思、多写,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发现的基石,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