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审美意识比较——以“天人合一”和“物哀”为例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两国虽互为邻邦, 其文化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两国人民的国民性格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两国人民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识.通过对两国审美意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的国民性, 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国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于这一哲学命题跨越了诸多领域, 当其在艺术活动中有所体现时, 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进行研究.日本人则注重人心对客观外物的感受.其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意识“物哀”就是其最好的体现.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中国人注重伦理道德并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倾向于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而日本人则注重细微与直感, 相比较伦理道德更加注重人情世故.
其他文献
新课程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灌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构建知识和发展自我
期刊
《礼记》中道: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由此可见,音乐可以拓展人的心境,是人向善的方向发展。这里强调的,是音乐作品对于人性的道德的教育功能。音乐作品可以从人的内在锻炼人的内心修养。换句话说,一个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人,他的品行和道德也必然是有所见长的。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别强调了礼乐对社会的美育作用和音乐的修身作用。孟子认为,
摘要:当前社会对人文精神教育越发的重视起来,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从教材中学到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更要学到其中的人文精神。但是笔者发现当前中学文史教材中的许多充满了人文精神的教材内容在不知不觉之中流失了,教师对教材中仅存的具有人文价值内容的文章发掘不足,导致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环节的缺失。  关键词:中学文史教材;人文价值;流失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
教材的编写对英语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进行教材编写,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本文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从小学阶段对教材的要
面对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如何又好又快地推进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回顾与阐释低碳
我和书,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记得很小的时候,我还不识字,是爸爸妈妈拿书给我读故事,我也拥有一些外形看起来很奇特的书,我当它们是精美的玩具。接着,我和妈妈玩讲故事游戏:
通过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和各省项目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总体不足及各省项目布局特征,探讨了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布局重构的现实基础。 By analyzing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是根据课本来思考问题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来讲,需要想方设法地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那么,
文章从教师角度提出了如何对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做出支持,主要措施有要让聋人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教师所教内容与社会所需接轨,了解聋人文化,使聋人大学生具有就业竞争力以及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