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就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于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目前我国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增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及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吸纳能力
中国的就业压力极大,每年有数量巨大的毕业生,并且随着农村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资本技术构成比重增大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的劳动力将会转移出来,更是加重了我国就业的负担。第三产业覆盖的范围广,其既包含有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也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对于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包容性强,在我国1978-1990年间是解决大量“就业难”的主要渠道。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就业饱和,而我国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对于技术有高要求的第三产业行业需求,使得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受到限制,对于就业的带动能力不明显。
一、就业结构偏离度
通过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发现,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偏差,就业结构偏离度是一种度量某一产业发展与其就业之间协调与否的指标。
图11978~2013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
由以上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值一直为负数,说明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已高达-0.60,随着改革的深化,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反而离零值越来越远,到2008年扩大至-0.73,说明第一产业中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劳动力转移过于缓慢,严重阻碍了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较大,其就业结构偏离度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出现下降趋势,说明这段时间,第二产业吸纳越来越多的转移劳动力。在九十年代其偏离度有了小幅上涨,在2003年达到峰值1.13,但是之后,中国第二产业更多地选择依靠资本投入带动其发展,走上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并且技术发展对于劳动力的排斥作用越发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快速下降,吸纳就业的能力快速降低。
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但从图形趋势可以看出,其就业吸纳区间正在逐步缩小。在改革开放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极大,但是之后其结构偏离度下滑,吸纳能力降低,并且在1997年到2003偏离度有小幅上升后降低并且至今保持稳定状态。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些行业中,资本及技术含量较低,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低,因此得以吸纳了大量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及国有企业下岗的工作人员。而目前,中国第三产业中就业弹性较高、吸纳劳动力较强的行业对于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并且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使得其吸纳能力降低。
二、中国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以下利用就业产值弹性以及不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两大指标分析三大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表3中将1978~2013分为三个时期,分别计算所得的就业产业弹性与就业增长贡献份额。
就业增长贡献份额=某一个产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量/相同时期全社会就业增量
期间
就业产值弹性就业增长贡献份额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19900.1430.4220.3980.4307840.2809690.288206
1990-2002-0.080.08570.329-0.266560.2140341.052524
2002-2013-0.32260.27190.1733-42.2348112
1978-2013-0.0083270.2080620.301743-0.112610.4405970.671989
在1978~1990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可以看出是弹性最小的,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段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转变为负数,表明了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在减少,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以及集中化的推广,使得第一产业开始出现排斥劳动力的现象,并且第一产业的较为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显性化凸现出来。
第二产业在1978~1990期间的就业弹性最高,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其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在1990~2002年仅为0.0857,原因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品短缺现象严重,同时缺乏有效的竞争,第二产业主要通过增加劳动力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来增加产出,从而吸纳大量劳动力,从90年代开始,我国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普遍出现,企业更多地采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来提高竞争能力,资本劳动比率不断提高,并且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大量职工下岗,使得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趋弱。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浪潮袭来,第一产业释放大量劳动力,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以及制造业的世界性转移,这些农村劳动力多进入城市建筑业或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使得第二产业就业产值弹性有了较大回升,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渐完成,以及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消失,众多发达国家将迁移制造业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将会使得第二产业劳动力吸纳劳动力能力变弱,就业弹性下降。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在前两个阶段对于就业一直保持较强的吸纳能力。1978~2002年期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一直在30%以上,但是进入21世纪其就业弹性下降,说明其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近年来逐渐变弱,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使得第三产业转移出大量就业人员,并且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逐渐变高而我国高素质劳动者较匮乏,使得就业产值弹性下降。从三大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来看,1978~2013年间,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7.19%,远远超过第二产业的44%,表明第三产业对于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但是2002-2003年间其贡献度降低。
三、建议
1.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关联关系。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业高度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并且大量的第三产业是由第二产业衍生出来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环境下,应该努力提升“中国制造”在市场上的地位,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向价值链的高端进行移动,提高生产效率,形成第三产业可以良好发展的土壤。
2.应着力加快第三产业内部层次、行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快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同时,注重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
3.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及工作人员,因为目前中国对于高素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短缺不仅是第三产业在发展中的瓶颈,也是削弱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的重大阻碍。(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李晓娜.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相关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
[4]胡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三次产业;就业;吸纳能力
中国的就业压力极大,每年有数量巨大的毕业生,并且随着农村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资本技术构成比重增大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的劳动力将会转移出来,更是加重了我国就业的负担。第三产业覆盖的范围广,其既包含有技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也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对于劳动力的知识文化水平包容性强,在我国1978-1990年间是解决大量“就业难”的主要渠道。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就业饱和,而我国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对于技术有高要求的第三产业行业需求,使得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受到限制,对于就业的带动能力不明显。
一、就业结构偏离度
通过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与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发现,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偏差,就业结构偏离度是一种度量某一产业发展与其就业之间协调与否的指标。
图11978~2013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
由以上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值一直为负数,说明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已高达-0.60,随着改革的深化,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反而离零值越来越远,到2008年扩大至-0.73,说明第一产业中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劳动力转移过于缓慢,严重阻碍了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较大,其就业结构偏离度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出现下降趋势,说明这段时间,第二产业吸纳越来越多的转移劳动力。在九十年代其偏离度有了小幅上涨,在2003年达到峰值1.13,但是之后,中国第二产业更多地选择依靠资本投入带动其发展,走上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并且技术发展对于劳动力的排斥作用越发明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快速下降,吸纳就业的能力快速降低。
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但从图形趋势可以看出,其就业吸纳区间正在逐步缩小。在改革开放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极大,但是之后其结构偏离度下滑,吸纳能力降低,并且在1997年到2003偏离度有小幅上升后降低并且至今保持稳定状态。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些行业中,资本及技术含量较低,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低,因此得以吸纳了大量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剩余劳动力及国有企业下岗的工作人员。而目前,中国第三产业中就业弹性较高、吸纳劳动力较强的行业对于劳动力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并且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不合理,使得其吸纳能力降低。
二、中国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以下利用就业产值弹性以及不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两大指标分析三大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表3中将1978~2013分为三个时期,分别计算所得的就业产业弹性与就业增长贡献份额。
就业增长贡献份额=某一个产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量/相同时期全社会就业增量
期间
就业产值弹性就业增长贡献份额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78-19900.1430.4220.3980.4307840.2809690.288206
1990-2002-0.080.08570.329-0.266560.2140341.052524
2002-2013-0.32260.27190.1733-42.2348112
1978-2013-0.0083270.2080620.301743-0.112610.4405970.671989
在1978~1990年期间,第一产业就业可以看出是弹性最小的,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段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转变为负数,表明了随着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在减少,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以及集中化的推广,使得第一产业开始出现排斥劳动力的现象,并且第一产业的较为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显性化凸现出来。
第二产业在1978~1990期间的就业弹性最高,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其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在1990~2002年仅为0.0857,原因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品短缺现象严重,同时缺乏有效的竞争,第二产业主要通过增加劳动力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来增加产出,从而吸纳大量劳动力,从90年代开始,我国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普遍出现,企业更多地采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来提高竞争能力,资本劳动比率不断提高,并且国有企业改革使得大量职工下岗,使得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趋弱。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浪潮袭来,第一产业释放大量劳动力,由于劳动力素质较低以及制造业的世界性转移,这些农村劳动力多进入城市建筑业或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使得第二产业就业产值弹性有了较大回升,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逐渐完成,以及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消失,众多发达国家将迁移制造业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将会使得第二产业劳动力吸纳劳动力能力变弱,就业弹性下降。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在前两个阶段对于就业一直保持较强的吸纳能力。1978~2002年期间,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一直在30%以上,但是进入21世纪其就业弹性下降,说明其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近年来逐渐变弱,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使得第三产业转移出大量就业人员,并且对于劳动者素质要求逐渐变高而我国高素质劳动者较匮乏,使得就业产值弹性下降。从三大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来看,1978~2013年间,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7.19%,远远超过第二产业的44%,表明第三产业对于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但是2002-2003年间其贡献度降低。
三、建议
1.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关联关系。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业高度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并且大量的第三产业是由第二产业衍生出来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环境下,应该努力提升“中国制造”在市场上的地位,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向价值链的高端进行移动,提高生产效率,形成第三产业可以良好发展的土壤。
2.应着力加快第三产业内部层次、行业结构的调整,在加快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同时,注重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
3.加大教育投入,着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及工作人员,因为目前中国对于高素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短缺不仅是第三产业在发展中的瓶颈,也是削弱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能力的重大阻碍。(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李晓娜.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长相关问题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
[4]胡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