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阅读,热爱阅读。其基本要求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等。本文就从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几点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47-01
一、重视朗读,加强词语训练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会理事长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的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读课文要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的句子,才能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巧设情境,渗透学习方法
(一)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伴随着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反思,锻炼写作能力
在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启发质疑,调动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的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的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序列训练,促进认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燕子专列》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燕子是候鸟,为什么要用专列送,引出课文,抓住重点词“饥寒交迫,濒临死亡”体会当时燕子的情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了联系当时的情景,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
[2]尹小梅.浅谈进行有效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2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47-01
一、重视朗读,加强词语训练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会理事长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的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读课文要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的句子,才能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巧设情境,渗透学习方法
(一)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伴随着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反思,锻炼写作能力
在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启发质疑,调动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的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的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序列训练,促进认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燕子专列》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燕子是候鸟,为什么要用专列送,引出课文,抓住重点词“饥寒交迫,濒临死亡”体会当时燕子的情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了联系当时的情景,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
[2]尹小梅.浅谈进行有效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