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33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年龄较小,思想行为并不成熟。但幼儿阶段正是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而且比较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因此,在幼儿时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幼儿常规行为习惯、日常文明行为等方面出发,重点阐述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策略。
  主动培养幼儿的
  常规行为习惯
  虽然幼儿年龄较小,但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生理特点,幼儿园教师要注意到每个幼儿不同的生理特点,这样对帮助规范幼儿的常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作用。在很多时候,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对错,那么幼儿园老师就应当适当对幼儿进行一些道德教育,并且将道德教育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行为进行联系,让幼儿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能帮助幼儿尽早了解很多生活常识。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中,也有利于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样不仅让幼儿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了,还能为幼儿未来的成长打好基础。对幼儿来说,最好的奖励方式就是对他们进行表扬,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这个特点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笔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一名叫娜娜的女孩在吃午饭时,一不小心把馒头掉在了地上,可能是出于农村孩子善良和朴实的本能,她毫不忌讳地从地上捡起馒头,很自然地用嘴吹了吹,然后又吃了起来。她的这一举动刚好被身边的几个男孩子看见了,然后几个围在一起窃窃私语,貌似在嘲笑娜娜。笔者径直走过去,对着娜娜竖起了大拇指,并當着全体幼儿的面,表扬了娜娜的这种爱惜粮食的良好行为,并教育所有幼儿都要学习娜娜的这种好习惯。所以幼儿教师与其给他们讲大道理,还不如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抓住幼儿细小的做法,给予适当的表扬,对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注重培养幼儿的
  日常文明行为
  现在的孩子较早接触智能手机和电脑,而且家长有时也会带着幼儿玩手机。但是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有时候幼儿在不经意间就会学会不良语言,然后他们在和小伙伴对话时就会使用,老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这种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纠正。除此之外,家长在接送幼儿上学时要教会他们和老师说“你好”和“再见”,也要教会他们使用“对不起”“谢谢你”“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不挑食、不糟蹋粮食、文明用餐等良好习惯。
  积极引导幼儿
  正确调整日常行为
  不仅大人之间会产生矛盾,小朋友之间也会发生纠纷,虽然他们的矛盾在我们看起来比较幼稚,但是对小朋友来说也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和思想。如果一个小朋友内心的矛盾较多,他的快乐就会减少,逐渐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样不利于小朋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两个小朋友闹矛盾时,老师要抓住相应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可以结合动画片的某个内容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慢慢明白某个道理。比如说,当某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哇哇大哭时,老师可以去鼓励其他小朋友对他进行帮助,并且借此告诉他们乐于助人的重要性。再比如,当老师发现某个小朋友不开心时,要用恰当的方法去告诉他要学会将烦恼抛掷脑后,要学会忍耐自己的小脾气,这样也有利于幼儿养成不乱发脾气的好习惯。小朋友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老师在生活中对他们的不好行为进行逐渐纠正,能够帮助他们提升个人品质。
  鼓励幼儿参加
  力所能及的劳动
  现在的孩子,大多家庭生活条件都比较富裕。大多幼儿的生活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生活在城里的幼儿,被爷爷奶奶直接宠上了天,甚至有的幼儿,整个家庭的日常生活都要围着他们转,孩子高兴了,全家人高兴;孩子不高兴了,全家人也不开心。长期生活在被众人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后往往不能独立自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鼓励幼儿参加自己能完成的劳动,比如自己吃饭,帮助妈妈摘菜、洗碗、擦桌子、搬板凳等,早上按时起床,自己学着穿衣服、叠被子等。平时,家长和老师要多告诉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有的事情,慢慢地,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然养成。
  在幼儿时期就对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会帮助幼儿养成较好的性格特点,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也有帮助。除此之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未来的成长也有极大作用。教师和家长作为幼儿的引路人更是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幼儿园)
其他文献
人体的大脑与脊髓相连,被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它被一个具有柔韧性的纤维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袋状物紧紧包裹,将其固定在颅骨和脊柱内部,产生保护性作用,这个袋状物即为硬膜。而在硬膜、大脑以及脊髓之间存有水一样的物质,浸泡着大脑和脊髓,它就是脑脊液,具有保护大脑、脊髓、调节颅内压等诸多作用。  近年来,脊柱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患者大多会选择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效果也得到了患者的
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幼儿园留守儿童更应引起幼教工作者的注意。幼儿园留守儿童存在自卑、孤僻、优柔寡断、冲动、逆反等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幼儿应给以关爱和关注。文章主要论述关爱留守儿童,促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方法和策略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了解留守儿童实际情况,拉近师幼距离  关爱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首先应分析和了解班级幼儿的家庭背景和实际情况,对班级幼儿的信息进行分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鼓励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去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探究是幼儿的一种本能,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科学的能力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究科学、创造创新,以提升幼儿的科学核心素养,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幼儿选择有利于科
区域活动是依据幼儿发展需求与幼儿园相关教育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活动形式,深受幼儿喜爱。区域活动涉及科学类、美工类、角色表演等方面,彰显了自选性、自主性等特征。区域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则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引领者、点拨者与指导者。教师应重视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有效发展。关注材料投放与区域活动环境的构建  (一)彰显适宜性  教师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依据区域活动的主题,做到有
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推进美术活动的革新,以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提问引导,改变绘画内容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创作时虽然会在脑海中产生众多的想法,但真正付诸笔端的往往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以交通工具绘画为例,在进行绘画实践时,许多幼儿陷入了单一、僵滞的思维境地,即绘画的内容基本都与现实中的各类车子相似。对此,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宝宝们,我们在路上看到的车子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结合本园的特色,我们曾经策划了一次豌豆种植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了好几次兴趣缺失期,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鼓励自主选择,抓住幼儿兴趣  冬日来临,天气越来越冷,教室外置物架上的植物被冻伤枯萎。孩子们说:“我们的植物怎么发黄了?好像我的植物死掉了。”“是的,我的植物也是,叶子都没了。”这到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幼儿教育中采用赏识教育方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健康发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赏识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  赏识教育对幼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长时间运用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卑,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二,幼儿与成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想法有较大的差别;赏识教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把管理工作做好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其中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探索。今天,我想以教研叙事的方式谈谈我的管理之路。本学期的教研重点是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我作为业务园长,带领团队围绕“以幼儿发展为主,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原则,走上创“墙”之路。  诊断找问题  从教师上传的互动照片上,看似幼儿与主题墙互动起来,幼儿指着墙面与同伴进行讲述、幼儿在自己张贴作品、
近日,国内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1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发病率增长近4倍。  对于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每个家族中都会有一两个被确诊的糖尿病人。但我们平常所说的糖尿病基本都是2型糖尿病(成人发病型),与此次研究提及的1型糖尿病,又有什么不同呢? 1型糖尿病偏爱15岁以下儿童  根据台州市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何斐介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发
随着环保意识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我国越来越重视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正式实施,上海率先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根据国家规划战略,2020年我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都要开始布局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仅要从年轻人开始做起,也要着重对幼儿的观念培养,结合国家政策要求,要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  国内幼儿园垃圾分类  教育现状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