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陪伴成长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chow_d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把管理工作做好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其中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探索。今天,我想以教研叙事的方式谈谈我的管理之路。本学期的教研重点是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我作为业务园长,带领团队围绕“以幼儿发展为主,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原则,走上创“墙”之路。
  诊断找问题
  从教师上传的互动照片上,看似幼儿与主题墙互动起来,幼儿指着墙面与同伴进行讲述、幼儿在自己张贴作品、幼儿在操作墙面材料等等,可当我走进班级,与幼儿聊天时才发现,幼儿根本不知道墙面的作品是谁的,也没有参与主题墙的设计制作。原来,照片上的互动实际是在教师导演下的假互动。
  发现问题后,我及时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园性的主题墙环境创设问题诊断教研观摩活动,要求教师在观摩中记下某班在主题墙环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并谈谈自己的困惑。在观摩后,通过集体研讨与分组研讨的方式,组织教师结合自己在本次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交流。
  共议明思路
  经过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跟随幼儿的脚步布置主题。在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中,要真正让幼儿参与进来,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动口,让墙面和幼儿对话。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我们这样界定:小班主题墙张贴时(幼儿帮忙剪、贴);中班半自主(保留原有框架的设计,呈现的内容、怎样贴、贴哪儿等等都交给孩子),大班全自主(拆除墙面所有东西,从框架到内容,都由幼儿去完成,把墙面真正还给孩子,让幼儿触手可及、自己布置)。新的创意与设想给教师一个尝试的机会,特别是大班的教师,有人质疑,有人欣喜。怎样才能将主题墙真正地交给孩子?怎样才能做到一切由孩子说了算?不管结果如何,能收获多少,先行动起来,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
  巡视巧指导
  在主题墙创设过程中,园长室成员有了新的任务:为了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年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商议,决定在每天的巡视中重点关注弱势班级和年轻教师,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效果明显。
  例如:在一次午巡视中发现一位教师正在张贴主题墙,这位年轻教师采用的是“喵星”字体,成人看还要半看半猜才能看懂。于是,我及时制止,告知教师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要从小让他在潜移默化中对文字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因为好看而误导孩子对汉字的错误认识。
  又如,在中班《我们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实施中,有个班将幼儿收集的各种陀螺(纸的、塑料的、木头的……)粘贴在墙面上,旁边还写着:好玩的陀螺。交流中得知,教师的本意是让孩子知道陀螺的材质不同,转的速度也不一样。可是,墙面上的陀螺能旋转吗?于是,我当机立断,取下陀螺,与教师一起放置室內科学区,鼓励幼儿去操作发现其中的奥秘,并及时记录其现象。同时建议教师及时将幼儿操作以及新的发现拍下来,呈现在主题墙与幼儿共享。
  亮点互借鉴
  在连续一个月的业务学习中,增设一个版块“主题墙亮点介绍”,每组自荐或推荐1~2位教师分享在主题墙创设过程中的亮点、好方法,或者将有趣的事跟大家分享。目的是让大家从别人的介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少走弯路,节约了时间,受到启发的同时也会打开自己的思路。
  例如:中班的一位教师就分享了幼儿作品展示的方法。主题墙版块只有那么大,30个孩子的作品或设想画该如何陈列呢?挑选几张还是重叠放?如果订成一本书,很少有人去关注。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后,得到的答案令教师欣喜,有的说“今天贴几个,明天撕下来再换几个。”有的说,“用小一点的纸画就能贴了。”最后投票选取了一个大家都同意的方法:轮流呈现,将每组6名幼儿的作品订成书,用小夹子夹住挂在墙面上,每天早上幼儿自己去翻至下一页展示,这样一周就能展示完所有孩子的作品,幼儿可以每天轮流讲述自己作品的故事。
  观摩促成长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调整、审议、再调整,当再次进行主题墙观摩活动时,要求教师记录发现的亮点,从找问题到找亮点,教师的心情也随之亮了。从教师的记录表中看到,教师的理念发生了转变,“墙有景,情为径”,墙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有景有情的儿童世界。
  在与教师共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业务管理者,首先要学会欣赏与赞美,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及时表扬与肯定,给予用心的引导,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激情。“关注教师,陪伴成长”是学校的管理之道,也是我工作的重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幼儿园)
其他文献
每当小班新生入园,教室外家长焦急烦惱。宝宝在长辈怀里痛哭流涕,爷爷奶奶老泪纵横;爸妈躲在远处偷偷观察,暗自流泪,百感交集……  教室里老师焦头烂额。怀里抱一个,肩上靠一个,腿上坐一个,身后跟一个;有的在地上打滚,有的拿玩具乱砸;有的吐了,有的尿了……  家长焦虑:宝贝是不是还在哭,他不会自己吃饭,老师会喂吗,睡觉了没,不会尿床吧,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他……  老师焦虑:同时面对多个求安慰、求抱抱的宝贝
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阶段做好教育幼小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幼小衔接过程中需要家庭、校园等多种角色的配合,需要家长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保障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实现幼儿园到小学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步入小学学习环境中。  目前的问题  (一)超前学习小学内容  幼儿园主要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认识一些基础的感性知识等,更多的是通过游戏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而当幼儿步入小学阶段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对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重新认识学前教育,创新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现代幼儿教育存在着诸多观念上的冲突。为解决现代幼儿教育的观念冲突,笔者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例,谈谈陶行知理念在幼儿园游戏教学中的渗透。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育实践,陶行知全心全意地致力于中国学前教育
人体的大脑与脊髓相连,被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它被一个具有柔韧性的纤维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袋状物紧紧包裹,将其固定在颅骨和脊柱内部,产生保护性作用,这个袋状物即为硬膜。而在硬膜、大脑以及脊髓之间存有水一样的物质,浸泡着大脑和脊髓,它就是脑脊液,具有保护大脑、脊髓、调节颅内压等诸多作用。  近年来,脊柱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患者大多会选择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效果也得到了患者的
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幼儿园留守儿童更应引起幼教工作者的注意。幼儿园留守儿童存在自卑、孤僻、优柔寡断、冲动、逆反等心理问题,对于这些幼儿应给以关爱和关注。文章主要论述关爱留守儿童,促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方法和策略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了解留守儿童实际情况,拉近师幼距离  关爱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首先应分析和了解班级幼儿的家庭背景和实际情况,对班级幼儿的信息进行分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鼓励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去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探究是幼儿的一种本能,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科学的能力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究科学、创造创新,以提升幼儿的科学核心素养,促进幼儿的发展。  为幼儿选择有利于科
区域活动是依据幼儿发展需求与幼儿园相关教育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活动形式,深受幼儿喜爱。区域活动涉及科学类、美工类、角色表演等方面,彰显了自选性、自主性等特征。区域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则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引领者、点拨者与指导者。教师应重视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有效发展。关注材料投放与区域活动环境的构建  (一)彰显适宜性  教师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依据区域活动的主题,做到有
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推进美术活动的革新,以此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提问引导,改变绘画内容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在创作时虽然会在脑海中产生众多的想法,但真正付诸笔端的往往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以交通工具绘画为例,在进行绘画实践时,许多幼儿陷入了单一、僵滞的思维境地,即绘画的内容基本都与现实中的各类车子相似。对此,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宝宝们,我们在路上看到的车子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结合本园的特色,我们曾经策划了一次豌豆种植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出现了好几次兴趣缺失期,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鼓励自主选择,抓住幼儿兴趣  冬日来临,天气越来越冷,教室外置物架上的植物被冻伤枯萎。孩子们说:“我们的植物怎么发黄了?好像我的植物死掉了。”“是的,我的植物也是,叶子都没了。”这到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幼儿教育中采用赏识教育方法,可以让幼儿获得健康发展,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赏识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  赏识教育对幼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第一,长时间运用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卑,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二,幼儿与成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与想法有较大的差别;赏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