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环境如同教师一般,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激发作用,使其在积极探究的状态中不断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幼儿园环境也是幼儿与同伴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玩教具之间发生互动的关键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如何根据园所本身的特点,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园所环境呢?
近年来,来我园参观的老师们总会说:“你们幼儿园虽然小,但是很精致,感觉每一处都有故事。”听到同行的赞许,我的心里很甜。回想这一路的环境创设历程,有多累、有多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改变幼儿园的环境上,行政班子人员动足了脑筋,在改变室外环境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环境课程意识。通过“四部变奏曲”,让教师在听、看、思、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课程意识,打造一廊一影、一角一景、一墙一育、一班一品的特色环境。
一、交响曲:科研引领的“一廊一影”
幼儿教育前沿的科研理念依托于课题的不断研究,我们以“一廊一影”引导教师树立环境课程意识。幼儿园的每一处墙面、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教育功能,教室外的连廊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地,也是教育理念的体现之处。
(一)“小三毛从军记”场景再现
在走廊上,“小三毛”系列项目活动课程展现了“小三毛流浪记“小三毛从军记”“小三毛当家记”“小三毛读书记”等活动的精彩掠影。当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再次呈现,记忆被唤醒时,大家三五成群地聊着“小三毛”的故事——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回忆墙。
(二)“小三毛流浪记”呈现活动印记
“小三毛流浪记”活动中,孩子们需要完成一天野外生存的考验。刚开始时,孩子们有一大堆问题:“我们的午饭怎么办?”“我们在哪里睡觉?”“我们这一天要做些什么呀?”……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搭帐篷、吃包子、写生、玩树叶,用自己的方法制作计划书,并请老师和家长帮忙。田园野趣、树林探秘、露营野餐成了“小三毛流浪记”活动最大的亮点。在走廊的墙壁上,我们呈现了“小三毛”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用照片記录了孩子们活动的精彩瞬间。
二、协奏曲:年段拓展的“一角一景”
幼儿园环境创设包括每个班级的自然角创设、主题墙展示、区域活动创设,我们手把手引导教师学习、研讨、创设,每个月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一边学习一边研讨一边实施,确保每一项研讨内容都扎实有效。
(一)年段研讨,打造“一角一景”
在自然角创设中,我们向老师们展现了大量照片,并引导大家谈一谈自己对自然角创设的看法,说一说什么样的自然角更加符合教育内容。各年级组老师在年段教研后领着孩子们纷纷忙活起来:大班的“种子风情”,让幼儿认识了不同植物的种子,也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雨露、阳光和土壤;中班的“农家小院”古朴典雅,陈列错落有致且富有新意:小班的“绿色家园”以童趣为主题,养殖区、盆栽区、种子培育区应有尽有。美的创意、新的亮点、趣的重点充分融入在自然角的创设之中。
(二)互联网+学习,升华“一角一景”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教师自主学习的快捷方式,让老师们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自然角创设时,老师们在“加油站”里对《你还在做“只可远观”的自然角》一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针对自然角的创建提出不同的建议。年段教师提议把自然角归属于年段管理,一个年段负责一个自然角区域,每个班级轮流照顾自然角,把以往每天例行公事式的“照顾”,变成每月一次课程化的深入探讨。每个月,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自然角种植区里该种些什么,一起观察孩子们种植的生姜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姜发芽、腐烂的原因……自然角成了孩子们探究自然的最真实的课本。
三、圆舞曲:班级深化的“一墙一育”
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主题墙对孩子来说就是拓展、整合知识的一个教育点,应如何将孩子学习的痕迹体现在主题墙上呢?
(一)骨干引领创设,实践中突显“一墙一育”
每个班的活动室都有一面最显眼的主题展示墙,教师根据主题的开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构思和创作,和幼儿共同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墙面设计。大班幼儿参与构思和创作较多,充分发挥了该年龄段幼儿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中班幼儿也不逊色,他们设计的立体墙饰让老师们直呼“我怎么没想到呢”……每一个班级的每一面主题墙都是老师、孩子和家长心血的呈现,是每一个主题课程的展示,真正突显了“一墙一育”的特色。
(二)互联网+教研,反思中梳理“一墙一育”
教研活动的形式是多元的,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教研成了我园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我们经常会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多元化教研使老师们明确了主题墙存在的重要意义:主题墙应该是孩子的主题墙,呈现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痕迹,突显的应当是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历程,而不是老师的意愿表达。“一墙一育”真正体现了主题墙的教育功能,树立了教师的环境课程意识。
四、狂想曲:自主探讨的“一班一品”
别人强塞给我们的,过段时间就会忘记,但如果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就永远是我们自己的。也就是说,教师只有经过了思辨、理解和接受的过程,知识才能内化,成为教学实践中的理论支撑。
(一)网络展现亮点,对比中突显“一班一品”
在我们的“加油站”里,老师们把有借鉴价值的图片和文章都分享到群里,供大家一起学习。比如《10个幼师必备环境配色方案》一文认为,每一种颜色都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应,对孩子有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因而我们在颜色运用时应该有所取舍。在群里,小三班的老师说想创建以原木色为主色调的班级环境,其他老师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原木色虽然和小三班的基调非常协调,但是小班孩子是不是更适应温馨而柔和的班级环境呢?老师们开始畅所欲言,大家就色彩的搭配和幼儿年龄特点的匹配性展开了思辨。
(二)论坛发表见解,思辨中呈现“一班一品”
我们都知道,环境对孩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老师们互相交流各自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在听与看中思考并分析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我园教师人人参与的环境论坛。在论坛中,老师们由一开始的不会说、害怕说,转变为大胆说、用理念说。在环境课程理念的支持下,不同的设计理念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田园小清新”“黑白格调”“地中海风情”脱颖而出,融入民间艺术、变废为宝、猴娃之家等风格充满了趣味和创意。各种班级环境创设风格相互碰撞,打造出了班班有特色的“一班一品”特色环境。环境论坛让能力较弱的老师在思辨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让能力较强的老师找到了更多的灵感。
各类环境创设活动让老师们逐渐了解到,只有依托理念的支持,才能有的放矢,创设孩子们喜欢的班级环境,形成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教师不再充当设计师、插画师,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创设活动上,树立教师的环境课程意识,让“环境与幼儿对话”,在“对话”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近年来,来我园参观的老师们总会说:“你们幼儿园虽然小,但是很精致,感觉每一处都有故事。”听到同行的赞许,我的心里很甜。回想这一路的环境创设历程,有多累、有多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改变幼儿园的环境上,行政班子人员动足了脑筋,在改变室外环境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环境课程意识。通过“四部变奏曲”,让教师在听、看、思、辨中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课程意识,打造一廊一影、一角一景、一墙一育、一班一品的特色环境。
一、交响曲:科研引领的“一廊一影”
幼儿教育前沿的科研理念依托于课题的不断研究,我们以“一廊一影”引导教师树立环境课程意识。幼儿园的每一处墙面、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教育功能,教室外的连廊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地,也是教育理念的体现之处。
(一)“小三毛从军记”场景再现
在走廊上,“小三毛”系列项目活动课程展现了“小三毛流浪记“小三毛从军记”“小三毛当家记”“小三毛读书记”等活动的精彩掠影。当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再次呈现,记忆被唤醒时,大家三五成群地聊着“小三毛”的故事——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回忆墙。
(二)“小三毛流浪记”呈现活动印记
“小三毛流浪记”活动中,孩子们需要完成一天野外生存的考验。刚开始时,孩子们有一大堆问题:“我们的午饭怎么办?”“我们在哪里睡觉?”“我们这一天要做些什么呀?”……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搭帐篷、吃包子、写生、玩树叶,用自己的方法制作计划书,并请老师和家长帮忙。田园野趣、树林探秘、露营野餐成了“小三毛流浪记”活动最大的亮点。在走廊的墙壁上,我们呈现了“小三毛”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用照片記录了孩子们活动的精彩瞬间。
二、协奏曲:年段拓展的“一角一景”
幼儿园环境创设包括每个班级的自然角创设、主题墙展示、区域活动创设,我们手把手引导教师学习、研讨、创设,每个月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一边学习一边研讨一边实施,确保每一项研讨内容都扎实有效。
(一)年段研讨,打造“一角一景”
在自然角创设中,我们向老师们展现了大量照片,并引导大家谈一谈自己对自然角创设的看法,说一说什么样的自然角更加符合教育内容。各年级组老师在年段教研后领着孩子们纷纷忙活起来:大班的“种子风情”,让幼儿认识了不同植物的种子,也知道了种子发芽需要雨露、阳光和土壤;中班的“农家小院”古朴典雅,陈列错落有致且富有新意:小班的“绿色家园”以童趣为主题,养殖区、盆栽区、种子培育区应有尽有。美的创意、新的亮点、趣的重点充分融入在自然角的创设之中。
(二)互联网+学习,升华“一角一景”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教师自主学习的快捷方式,让老师们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自然角创设时,老师们在“加油站”里对《你还在做“只可远观”的自然角》一文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针对自然角的创建提出不同的建议。年段教师提议把自然角归属于年段管理,一个年段负责一个自然角区域,每个班级轮流照顾自然角,把以往每天例行公事式的“照顾”,变成每月一次课程化的深入探讨。每个月,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自然角种植区里该种些什么,一起观察孩子们种植的生姜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姜发芽、腐烂的原因……自然角成了孩子们探究自然的最真实的课本。
三、圆舞曲:班级深化的“一墙一育”
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主题墙对孩子来说就是拓展、整合知识的一个教育点,应如何将孩子学习的痕迹体现在主题墙上呢?
(一)骨干引领创设,实践中突显“一墙一育”
每个班的活动室都有一面最显眼的主题展示墙,教师根据主题的开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构思和创作,和幼儿共同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墙面设计。大班幼儿参与构思和创作较多,充分发挥了该年龄段幼儿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中班幼儿也不逊色,他们设计的立体墙饰让老师们直呼“我怎么没想到呢”……每一个班级的每一面主题墙都是老师、孩子和家长心血的呈现,是每一个主题课程的展示,真正突显了“一墙一育”的特色。
(二)互联网+教研,反思中梳理“一墙一育”
教研活动的形式是多元的,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教研成了我园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我们经常会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多元化教研使老师们明确了主题墙存在的重要意义:主题墙应该是孩子的主题墙,呈现的是孩子们的学习痕迹,突显的应当是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历程,而不是老师的意愿表达。“一墙一育”真正体现了主题墙的教育功能,树立了教师的环境课程意识。
四、狂想曲:自主探讨的“一班一品”
别人强塞给我们的,过段时间就会忘记,但如果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就永远是我们自己的。也就是说,教师只有经过了思辨、理解和接受的过程,知识才能内化,成为教学实践中的理论支撑。
(一)网络展现亮点,对比中突显“一班一品”
在我们的“加油站”里,老师们把有借鉴价值的图片和文章都分享到群里,供大家一起学习。比如《10个幼师必备环境配色方案》一文认为,每一种颜色都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应,对孩子有着不同的教育作用,因而我们在颜色运用时应该有所取舍。在群里,小三班的老师说想创建以原木色为主色调的班级环境,其他老师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原木色虽然和小三班的基调非常协调,但是小班孩子是不是更适应温馨而柔和的班级环境呢?老师们开始畅所欲言,大家就色彩的搭配和幼儿年龄特点的匹配性展开了思辨。
(二)论坛发表见解,思辨中呈现“一班一品”
我们都知道,环境对孩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老师们互相交流各自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在听与看中思考并分析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我园教师人人参与的环境论坛。在论坛中,老师们由一开始的不会说、害怕说,转变为大胆说、用理念说。在环境课程理念的支持下,不同的设计理念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田园小清新”“黑白格调”“地中海风情”脱颖而出,融入民间艺术、变废为宝、猴娃之家等风格充满了趣味和创意。各种班级环境创设风格相互碰撞,打造出了班班有特色的“一班一品”特色环境。环境论坛让能力较弱的老师在思辨中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让能力较强的老师找到了更多的灵感。
各类环境创设活动让老师们逐渐了解到,只有依托理念的支持,才能有的放矢,创设孩子们喜欢的班级环境,形成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教师不再充当设计师、插画师,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创设活动上,树立教师的环境课程意识,让“环境与幼儿对话”,在“对话”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