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现实的不同视角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and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抗战期间,巴金与靳以都将途径梧州的经历写成了散文。巴金既控诉了敌人的残暴,同时在细腻、冷静的观察中,充分融入了个人的人生体验。靳以则强化了散文作为战时宣传利器的功能,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与纪实性。从中,可以窥见二人抗战作品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巴金 靳以 散文 “梧州叙事” 抗战 体验
  一
  巴金与靳以因为是文坛密友之故,常被相提并论,但是一直存在将二人的创作风格做截然对立区分的误区。比如有论者这样将巴金与靳以进行比较:“巴金热烈,常常发出激越的吐诉,而靳以则偏于冷静,更宜于娓娓地倾谈。这后一种个性形之于文字,则是那一派优雅恬澹。”进而这样概述靳以的小说风格:“这是一个平凡的小说家。……他的形象世界没有恶的极致,也没有善的极致,却有契诃夫式的柔和的忧郁。这种美学风格无疑反映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理解也那么平凡。”{1}还有论者曾这样将靳以与巴金的散文进行对比:“如果说,巴金散文在暗夜里呼号光明,热切焦灼;那么,靳以散文可以说是像暗夜里漂浮着的萤火,细腻婉转,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采。……即使是他经常采用的书简体抒情方式,也尽量避免直抒,往往把抒情带入叙述和描写之中,显得较为细致真切。”{2}
  所以,长期以来靳以就是以一种写作风格较为平和、冷静的面目,在文学史中出现的。实际上,靳以非但远离“平凡”,他与“冷静”“优雅恬澹”“柔和的忧郁”亦不搭界,而是常表现出不逊于巴金的极端化倾向。将一切推向极致的夸张痛苦、悲观的倾向,以及以毁灭一切的手段作为对人类原罪的天启式惩治,都可视为靳以极端化写作的突出表现。此外,靳以强烈的个人情绪化宣泄特征,无论在小说和散文中,都体现得十分明显,这与“尽量避免直抒”的论断,亦相去甚远。
  抗战开始后,巴金、靳以离开上海,走向颠沛流离的路途。关于战时漂泊历程,二人都留下了大量的散文予以记叙。有意味的是,他们都路经梧州,并写下了散文。在时间相近的“梧州叙事”中,庶几可以看到二人不同的创作取向。
  巴金的《在梧州——旅途杂记之一》(初载1939年4月20日《民族公论》第2卷第2期),书写了自己在梧州所经历的种种坎坷以及日机轰炸的场景,不过全文的叙事风格纡徐平缓,并有许多言近而旨远的意味。
  “我”在战时的梧州处处碰壁,找旅馆、买船票皆不顺利。但是,全文重心似不在此,而是在一种喧嚣扰攘的环境之中,对周边的人事进行了细腻入微的观察,并融入了别有会心的生命体验。
  首先是对于战争不同态度的细腻描写。面对敌机的轰炸,多数人都选择了匆忙避难。“人群像决了堤后的水,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冲过低湿的地方,淹没了一切。我的眼前全是人头,他们像汹涌的波涛滚滚地顺着飓风奔腾过去。人挤着,人跑着,做出种种惊惶的样子……”而“我”,则在找防空洞时显得颇有余裕,比如还有兴致观察周边的环境:“这是土山,颜色黄得可爱,松松的土仿佛是脚垫。”而此后,“我”再次面对轰炸,也是表现得很从容,比如旅馆主人来催促躲避时,“我很舒适地躺在一把竹椅上”。轰炸后,“我们四个人看见旅馆主人回去,也从容地走回旅馆。我们依旧安然无恙。”通过对比多数人躲轰炸的忙乱不堪,“我”的态度隐含着对残暴敌人的蔑视。一位服装入时的年轻女子,与“我”的态度相映成趣。她对催促她进防空洞的人说:“我不怕,你那么胆小。”而听见投弹声后,她“用手在胸前划起十字来”。此后,“我看见那个年轻女人在洞口跟人讲话,脸兴奋地红着,身上有几处黄土,不曾拍掉”。通过种种细节,把一个在民族危难中,具有大无畏精神及博爱情怀的淡定女性形象刻画出来。
  其次是对战时人情的真切体验。一位戴钢盔的军人,因找不到旅馆而想与“我”同住,“我”也将其视为朋友。可是后来,当“我”与其他人为买不到船票而焦急时,此人却“居然挤上船走了”。当“我”终于拿到船票的时候,与一位暂时拿不到票的记者朋友告别,他也替“我”高兴。“我应该感谢他:他在这里已经给我帮了不少的忙了。而且他自己也还陷在‘要走走不动’的境地中!”而一位想要靠给我们雇小船挤上轮渡挣钱的张老板,“知道我买了票子,却不说一句话”。这里,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却使战火纷飞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尽收笔端。
  文中还看似不经意地透露:“年长的友人决定提早去桂林的日期,他预备在那里编印刊物。我也有这样的计划。”就在颠沛流离中,巴金与靳以一直在编辑《文丛》,以血火编织的文字激励着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这种爱国精神、工作态度如此令人动容——“想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中,人们连逃命都来不及,而靳以和巴金这些手无寸铁也无金钱的文人们却带着稿子、带着校样、带着刊物的纸型在日机的狂轰乱炸中排版、印刷、邮寄,这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又需要怎样的‘定力’啊!”{3}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岗位意识,于焉可见。
  总之,巴金的这篇散文,尽管取材于抗战,但是在清新隽永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体现了作家举重若轻的高超驾驭手段。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于人性的深入体察。
  三
  靳以的《梧州—— 一个夹山带水的城镇》(作为《旅中短记》的第一部分初载1939年3月1日《宇宙风》乙刊创刊号),尽管取材与巴金类似,是对战时梧州的观察,却别有一番风貌。
  此文开篇即:“我首先应该向那些死难的同胞们表示我深厚的哀悼……昨天日机曾经在市区丢下许多燃烧弹,热闹的市屋烧成灰烬,死伤的人在一百五十左右。”显然,这是一种充分介入式的写作方式,尤其明显的是采用了新闻纪实性的叙述视角,表明了靳以对于时局的密切关注,这也是他在抗战开始后的一贯创作立场。即使是靳以的抗战题材小说,也常呈现出典型的速写特征,即没有生动的人物形象与紧张的故事情节,主要通过叙事者的叙述与人们的议论、心态描写,对时局、战况予以以点带面的高度关注。
  此文与巴金含而不露的表现手法尤其不同的是,采取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比如紧接上文的感受: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解释了儿童文学的成长性这一特质,将儿童的“成长”分为幼年、童年、少年三个不同阶段,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了儿童文学在这三个阶段对儿童的成长分别给予的关怀、慰藉与启示。  关键词:儿童文学 成长 心灵  儿童文学是成人作家为儿童创作并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它是基本描写和表现儿童心灵世界的文学作品。由于儿童文学的种种特殊性,它有许多不为成人文学所具有或具有但不明显的特质,成长性便是其中非
摘 要: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向人们展示了一直被忽视的中国底层百姓的精神孤独。小说塑造了形象各色的平民形象,这些形象中有三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吴香香、庞丽娜和章楚红。之所以说她们独特是因为在小说中她们三个都在结婚后有了出轨行为。为什么小说中会一而再再而三描写女性的出轨行为呢?本文站在女性的角度,试图探究在这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婚姻中女性的孤独与寻找。  关键词:女性 婚姻 孤独 寻找  
摘 要: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每一位诗人,都将胸中激荡的特殊情怀挥洒于笔墨之间,并赋予诗生命的意义。诗,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万物的惊叹,对生命的颂赞。马一浮一生可谓以诗为乐、与诗为伴,其足迹所至必有其提笔挥洒之处,自然“诗”便成为承载其毕生之思想的重要形式,而其诗之精华应于“以诗为教”的人生哲学处体现。“以诗为教”抑或“以教融诗”是马一浮对儒家文化中“教化”的具体阐释。  关键词:马一
摘 要:王安忆在其多年创作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其中对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刻画着墨众多。本文从亲情缺失叙事下的女性形象类型、女性追求、叙事意义来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呈现的女性生存状态。  关键词:亲情缺失 女性形象 女性抉择 叙事意义  女性成为被言说的对象,并不断地成为创作的热潮。以王安忆为例,在她三十余年的创作中,为我们呈现出一系列生动饱满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或是生活在城市底层,或是挣扎于城市边
【摘 要】通过归纳分析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本文从“介入课前—导入新课—切入重点—深入拓展—引入小结—进入精练”六个切入点,分析了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高效整合,能促使历史教学的时空更加宽广,教学研究更加自信。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整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0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
摘 要:散文诗集《野草》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内在自我的深刻体验与哲学反思。在流动的体验与反思中,旧的主体精神不断被消解,新的主体精神随之又不断生成,散文诗集《野草》蕴含着一条主体精神之发生的轨迹。通过分析《野草》的首篇《秋夜》和尾篇《一觉》里所描写的书斋、花园内的精神之发生,可以一窥这一主体精神之运动的逻辑起点与结点之间的应照。  关键词:《秋夜》 《一觉》 书斋 花园 主体精神  诗人张枣认为《野草
摘 要:作家选择人的生活某一镜像,进行聚焦放大,彰显人在苦难中挣扎的力量和决心,而且,作家对城乡生活画面交叠对比,寓示城市中的人们为了实现荣华富贵进行的人生抗争和在乡村的人们在生死边缘进行的人生挣扎,具有不同内涵,同时也寓示了城乡生存环境的差异。在情感态度倾向上,从希望到失望,作品透露出浓浓的悲凉意绪。寓示知识分子在与现实的关系中,应该采取拒绝还是依附的议题,引人深思。作家以密集的城乡个体生命镜像
这三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的本科学生,我曾经担任过她们班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必修课老师,这几位都是班上认真听讲、热心提问的学生,当时对她们就有较深的印象。后来,她们准备申报学校的大创项目,请我做她们的指导教师,我欣然答应。项目申请下来后,就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我们也有过多次的交流和讨论。现在项目即将结题,她们也交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胡袤烟同学的论文将曾树生和庞家玉两个女性形象进行
摘 要:朵拉的微型小说集《自由的红鞋》从家庭伦理与两性情爱关系探索男权社会中女性个体的价值与尊严的缺失。以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两类形象对比,赞扬女性重构话语权、回归到自由的“人”的状态,显示出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朵拉避开了宏大叙事,而着意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情,将人性、人生、社会等纳入审美视域,显示出女性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朵拉 《自由的红鞋》 男权社会 女性主义  朵拉是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