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的终结 中国自然村落调查报告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phem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一条狗成为了江西南坑村最后的守护者;
  有着内陆资本主义萌芽“活化石”之称的托口古镇永沉水底;
  600年来以种地为生的大西园村人却成为了“末代农民”……
  尽管少数的村庄从旅游中找到了生机,但更多的村落却在无奈地消逝,自然村被城市文明掏空的悲剧正在上演……
  这是一个有些触目惊心的事实:随着城市文明的侵袭和久居人口的迁徙,中国的自然村落正在悄无声息地湮灭……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在《村落的终结》一书中这样描述道:“它们悄悄地逝去,没有挽歌、没有诔文、没有祭礼,甚至没有送别,有的只是在废墟上新建文明的奠基仪式和伴随的欢呼……”而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对此痛心疾首,他说出的一组数据更是令人惊叹:“过去10年,全国每天消失的自然村多达80多个……”
  李培林和冯骥才的话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前所未有的大争论随之在网络上蔓延,甚至有人不无忧虑地开始假设:如果有一天,整个中国不再有乡村……
  江西南坑村“一个人的村庄”
  南坑村坐落在群山深处,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合水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31座蓝砖黑瓦的木屋依山而建,散落在狭长的山坳间。据传,这个村庄是清朝末年从浙江丽水迁来的,居住人口一度达到了130多户。
  不过,历史悠久的南坑村并没能逃脱城市化的冲击。近十年来,村里的青壮年相继走出大山讨生活,在城里扎根之后举家搬离……现在,64岁的钟兆武成为了村里唯一的居民,艰难地守护着昔日繁华的故土。
  没有人味儿的村子,往往让钟兆武寂寞得心里发虚。
  一条名叫“阿黄”的狗、两只鸡是他仅有的生活伙伴。清晨6点左右,天刚蒙蒙亮,钟兆武就会被“阿黄”的叫声惊醒。喂完院子里的鸡,就会扛起锄头,到田坎里“倒腾点吃的”;天一擦黑,又扛起锄头回家,就着咸菜解决晚饭,同时把收音机调到有杂音的电台,让里面的人大声说话,给这令人窒息的气氛寻找慰藉……
  钟兆武每个月的期待,就是骑车两公里,到有信号的地方去接听儿子打来的电话。但是,他却总会因为是否搬离村子的话题和儿子闹得不愉快。儿子觉得,将父亲一人留在南坑村,是不孝的行为。
  钟兆武有自己的苦衷。对于走出南坑村的人们来说,那里只是名义上的出生地,但对于钟兆武而言,祖宗和所有族人的根源都在那里——他不想让全村人断根。
  每一年,钟兆武都会迎来一些熟面孔。那些去世的南坑村居民,会被带回村里安葬,落叶归根。作为长辈的钟兆武张罗着葬礼,期盼亲友邻里陪伴的他,并不愿以这样悲壮的方式求得片刻的相聚。
  村尽头是钟家祠堂,和那些破败的老宅相比,这间被刻意修缮过的房子显得非常鲜亮。不过,因为长久无人进出,祖先的牌位已经被蜘蛛网占领。在这里,钟兆武拨弄着烟叶,向笔者详述起那段留存已久的记忆……
  南坑村早年曾盛行习武,练习岳家拳法。村里的每一个男丁都会耍上几招,岳家拳也跟随钟氏家族流传了好几代,有武功在身,钟氏家族很少被人欺负。 但经历了几代人的岳家拳,最后也和村里每年热闹的社戏、舞狮一样,被迁移的人们带走,不留下一丝痕迹。
  钟兆武告诉笔者:上世纪80年代初,南坑村所在的合水村曾经依靠木材销售,成为安义县最富裕的村子。但随着山上的树越砍越少,国家开始封山育林,靠山吃山的财路断了。人均不到两分的耕地,无法养活南坑村一家家张着嘴吃饭的人,村民开始外出打工谋生。
  “先是年轻人出去,后来,四五十岁的人也跟着出去了,再后来,一些老人和孩子被接走。”第一户村民离开时,钟兆武还给这家远房的堂哥买了一挂鞭炮燃放送行,预祝他生活步步高升。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年年底,搬家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走掉了一半人家。2006年,第二波村民打工潮来临时,钟兆武的两个儿子也出外打工,还将他的妻子接去县城照顾孙女,执拗的他独自坚守在了南坑村。但现在,他也动摇了……
  拆迁、水淹、外出打工……
  令人堪忧的各种现状
  根据《江西统计年鉴》来看,从2002年到2009年,南坑村所在的江西省的村委会数量减少了2956个,而相关部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行政村数量,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100多万个锐减到64万多个。
  也就是说,村庄大量消失或走入衰败的状况,已不只是在江西这样的劳务输出大省才存在,而是全国都面临的严峻问题。本刊记者经过调查,得到的许多事实令人震惊而遗憾。
  江西镇江著名的葛村,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村庄,曾拥有60多处明朝至民国古建筑,村里人八成以上都姓解,祖上原住在山东衮州的葛村,北宋灭亡时随康王赵构落户镇江,为纪念故土也将该村定名葛村。原以为村里的古建筑能够被政策保护,但却在新世纪迎来了一纸“百日拆迁令”,最后,镇江新区的领导“调集精兵强将,大干100天,完成葛村拆迁任务”——无论专家和村民怎样试图力挽狂澜,始建于明代的解氏宗祠、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井神石雕守护的古井最终还是沦为了工业孵化中心规划的一部分。
  而湖南省洪江市的托口古镇,也同样遭受到灭顶之灾。有着千年历史的托口古镇,一直静卧在湘黔边陲的角落里。已经动工的托口大型水电站在2012年10月蓄水发电,于是,这座静谧的千年古镇如同铁达尼号般成为了水底永远的风景,千年古镇的文化基因就这样面临断根了……50岁的张进湘已经搬出了村子,当他向笔者谈起昔日的托口古镇时,眼里泛起了泪光。张进湘的父亲曾在托口古镇最大的杨公庙码头上享有名气,那个时候的托口,有15座码头,贵州下来的木材、托口压榨的桐油,都是从这些码头上船,然后漂洋过海的。到1926年,托口古镇已是九街十八巷的繁华闹市,被誉为内陆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   关于“断根”这件事,无锡大西园村的村民也很有同感。大西园村人600年来没有挪过窝,始迁祖钱玉,生于公元138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开创者的第十八世孙。钱玉建村时本名“西园”,因人丁兴旺,财力殷实,被周边氏族称作“大西园”。
  大西园人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而现在该村所在的行政村遇上了拆迁。村民钱耀明老人笑称自己在晚年的时候竟然成为了“末代农民”,全村人远离了家园,以土地换社保、以旧房换新房,进了市镇。现在,大西园村的历史只能从前村民编撰的《钱氏大西园族谱》窥知了……
  当然,与葛村、托口古镇、大西园村这类被城市文明掩埋的村落相比,有的村庄在发展旅游的路线中找到了喘息的生机。被誉为“中国最美丽乡村”的江西婺源,在发展上算得是一个好榜样。有着1200年历史的婺源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有“书乡”、“茶乡”之称,成为旅游热门地之后,当地的建筑得到了更妥善的保护。此外,依水而建的安徽宏村也是不错的例子,这座900年历史“画中的村庄”仍散发着魅力。而卢村、塔川等古村落也从当地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中发掘亮点,在提升旅游价值的同时,尽量保证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不过,更多学者却认为,即使村落已经旅游开发,但隐忧依旧存在——过分去注重外在环境的美观,忽略了人的生活,这样的村庄不过是文化的遗迹,是死去的历史,因此保护自然村的原貌,既需要保住老房子,也需要留下民风民俗,这样才是“活态的保护”……
  拯救
  如何解决文化空巢问题?
  是什么掏空了这些昔日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自然村落?
  过于浮躁,缺乏谋篇布局的城市化进程算是宿因之一。
  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同时也是研究古村落保护的专家,冯骥才曾在去年全国“两会”上谈到:最大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和总合是古村落。他对“旧村改造”的号召愤慨不已,大量古村落还没有列入遗产保护范畴,没有严格的法规保护,还处在想拆就拆的危境里。
  冯骥才还提出,昔日“旧城改造”的城市文化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媒体的调查佐证了冯骥才的判断。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村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立村一二百年、五六百年的村庄,一个个迅速成为空壳村。年轻一代外出打工;种田效益长期低下,农业凋敝,经济上没有出路;大量撤并农村中小学,导致父母外迁陪读;土地被征收征用。
  此外,自然村所遗留的“文化空巢”是一个全国性的议题。
  社会学家李培林曾经走访了广东数十个自然村,并对现存的如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林寨镇古村落、彭寨镇长沙村等面临改造的传统村落表现出了担忧。在那篇题为《从“农民的终结”到“村落的终结”》的文章中,李培林形容,“村落终结过程中的裂变和新生,也并不是轻松欢快的旅行,它不仅充满利益的摩擦和文化的碰撞,而且伴随着巨变的失落和超越的艰难”。
  近年来,各地出现“土地城市化”的热潮。据李培林透露,2010年以来,全国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各种各样撤并村庄的规划和政策,通常是要求农民进城上楼,以宅基地换取市民权和社会保障。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在李培林看来,产业空、青年人空、住房空、乡村干部空,“四大皆空”造成了一些乡村的凋敝和衰落。推动和促使村庄不断走向空心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土地改革、家庭组织关系瓦解、市场化、城镇化、传统观念变革等方面。不断外移的人口导致诸多村庄提前进入衰退阶段。
  此外,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曹锦清也发表了看法。自然村的消失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生态条件很恶劣的地方的移民搬迁,这大部分是政府行为,比如浙江武义就曾把村民从山区里搬出来;还有一种是自然消失的,本来户数就很少的小自然村搬迁到县里或城镇,或者年轻人都出来打工了,只剩下老头老太,土地也抛荒不种了,自然村就萎缩了……
其他文献
传说中,在“万山之祖”昆仑山脉的秘境里,埋藏着无数的故事与秘密。  有人说秘境中隐藏着千年神兵,谁拿到便可以成为大地的主宰;有人说秘境中长满神奇的果实,吃上一颗就能与天地同寿;有人说秘境中隐居着天上仙人,找到他们就能迅速得道成仙……  而生活在昆仑山脉中的人们更是相信:在那片自己祖先曾经居住过、而又无奈离开过的地方,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或许有读者要奇怪,在昆仑山脉无数条峡谷与山沟中,为什么
【摘要】笔者注意到,由于过去人们普遍忽视单词的记忆方法和策略,以至于单词记忆已经成为阻碍学生英语学习的一头“拦路虎”。考虑到词根词缀对于记忆单词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学生记忆单词的现实情况,笔者在本文将着重论述词根词缀单词记忆法的优势和前景。  【关键词】词根词缀;英语教学;单词记忆  【作者简介】张浩强(1993.04.18-),男,汉族,四川广元人,燕山大学,翻译硕士,研究生在读。  一、词根词缀简
每年的秋末冬初,云南怒江大峡谷中的傈僳族男子都要备好干粮、藤索和马匹,为一次危险的“丰收”做准备,他们即将收获的就是有“高山珍宝”之称的岩蜂蜜。  顾名思义,“岩蜂蜜”就是由“岩蜂”酿造的蜂蜜。岩蜂又称喜马拉雅蜜蜂、雪山蜜蜂,是蜜蜂属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地区和怒江、澜沧江流域。  有关岩蜂的得名,还要从它们独特的筑巢习性说起。岩蜂的巢都是露天营造在高山“挂
【摘要】中职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目前中职英语语法教学仍然存在弱化或是低效的状况。作者以一堂课为例,尝试将语法教学与听说技能融为一体,以交际为基础,情景为主线,任务为依托,让学生感受、感知、感悟中自主发现、归纳和使用语法知识,从而达到语言的内化。  【关键词】中职英语; 听说课;语法教学  【作者簡介】吴燕丽,杭州市余杭区社区学院。  一、引言  英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英语素质和综合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更加注重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加强对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思维导图具有综合性、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调动多重感官的特点,巧妙灵活地运用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对单词、句型、语法和文章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优化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导图;思维品质  【
【摘要】英语是初中阶段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对充分结合阅读和写作,从而对英语教学质量予以保证,在语言类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同时注重听、说、读、写等方面,而这些也是英语学科学习必须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需要充分结合阅读和写作开展教学,并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廖朝龙(1971.09-),男,汉
爨氏一族曾在南中地区创造了非常灿烂的“爨文化”,但已消亡多时。如今只有云南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两块古碑,还记录着爨氏一族曾经的辉煌。图为出土于云南陆良的《爨龙颜碑》。  “爨”念cuàn,总共有30画,是笔画第二多的简化汉字。这个字在生活中极其少见,以爨为姓的人更是稀有。  因为爨字难写又难念,很多爨姓人都已经将姓改成了别的字,现今山东省商河县怀仁镇西南的爨家村人就是如此。村中居民本来都姓
【摘要】民族地区在整体英语教育水平上落后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更是如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就需要接触英语,此时英语主要教学内容围绕的就是一些常使用的词汇以及语法,目的是为学生未来学习难度更大的英语知识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既然民族地区从整体英语教育水平上存在着不足,那么就要从小抓起,重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特别是重视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但是小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此时可以
【摘要】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类专业中,《综合英语》教材一直被沿用多年。笔者以William Littlewood的五阶段交际能力框架为基础,经研究发现,随着助学形式的多样化,且为实现学语言就是为了交流的目标,《综合英语》教材也应注意不断改进。  【关键词】自学考试;《综合英语》;五阶段交际框架  【作者简介】黄列,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创新型的教育考试
【摘要】本文对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了探讨,说明了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开放课堂的方法,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质疑。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作者简介】江琴花,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燕山中学。  引言  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能力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