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行人》主题之人文性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123w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芳,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欧美文学研究。【基金项目】 “主题”作为小说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小说阅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卡尔维诺完成于1979年的小说《寒冬夜行人》,向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他在该书创作中自觉采用了后现代叙事中的框架结构,在文中嵌入十部不同类型的未完成的小说的开头,形成了“1 10”式的多维叙事迷宫。评论者们往往也更关注小说的组织形式,忽视了小说所表达的社会问题与人文内涵。文学的各种形式、写法等都产生于人对于自身及其处境的认识的深入。现代主义和后代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往往以形式表现内容,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寒冬夜行人》更是如此,形式已成为内容的重要部分,透过巧妙的形式考察内容的人文性更具现实意义。
  “我真想写一本小说,他只是一个开头,或者说,他在故事展开的全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开头时的那种魅力,维持住读者尚无具体内容的期望。”[1]作者在书中如是说。很明显这就是他探索小说形式得出的结论。小说以男读者开始读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为开端,但看到32页以后,发现该书装订有误,无法看下去了,于是找到书店要求更换,在那里邂逅了遇到同样问题的女读者柳德米拉,一段由书本结下的姻缘就此展开,同时又穿插着由《寒冬夜行人》装订失误而引出的十部没有结局的小说的开头部分。在看似混乱的叙述中,卡尔维诺往往穿插进自己对后现代社会的种种思考和忧虑;在成功营造了“迷宫叙事”的同时,叙事的奇观又折射出卡尔维诺对当下世界的鲜明感受及戏讽姿态。
  首先,“追寻无限”是卡尔维诺永恒的文学母题,《寒冬夜行人》中十部风格迥异的小说开头部分的联结,展现了卡尔维诺对世界的不确定性的看法和对无限的追寻。20世纪中叶是一个社会裂变、意识形态转折、人类日渐迷失自我的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卡尔维诺,亦与所有严肃的现代作家一样关注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存问题。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对该创作观念有明晰的表达:“我认为写作是对某种事物永无休止的探索,是努力适应它们那种永无止境的变化。”[2]“现代小说应该像百科辞典,应该是认识工具,更应该成为客观世界中各种人物、各种事件的关系网。”[3]不管从哪一种立场出发探讨作品,都必须先了解作品意义是如何通过一定的文学技巧与程式的运用展开的。要知道这部小说意味着什么,就要走进它的形式,走进把它联成一个整体的方式。
  《寒冬夜行人》不到20万字,却展示了十一种不同类型的小说风格:一以贯之的是男女读者的爱情故事,《寒冬夜行人》是间谍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可以看作世仇小说,《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像阴谋小说,《不怕寒风,不顾眩晕》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革命小说,《向着黑魃魃的下边观看》描写一场凶杀案,《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是一部心理小说,而《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是一部寓言小说,《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则有类新感觉派小说,《在空墓穴的周围》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特色,《最后结局如何》又是一部幻想小说。作者这样表达与小说反应现实的特点相关,人的视觉与听觉的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同时接受各种各样的感觉。但是小说中话只能一句一句地说,感觉只能一个一个地表达,如果不仔细阅读可能会忽略文字中实际包含的一些信息或意图,另外,文字中总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未被表达出来,甚至,未言明的东西比言明的东西更加丰富。因此,只有让言明的东西发生折射才能想象出那些未言明的东西。对于卡尔维诺来说,支配客观世界的规律有它的随意性、破碎性和偶然性,所以他的小说的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而作者的每一种思想乃是每一篇故事的开端。这种逻辑引发的作品思想上的跳跃性在让读者不忍卒读的同时,有力地阐明了作家对宏阔宇宙的观照、对世界人生的思考。作者生活的当下,时间的延续性已经被打破,不仅宇宙不可捉摸,时易世变,凡事都找不到头绪,既轰轰烈烈,又让人不知所措,极易迷失在其中。与之对应的,小说的连贯性也被片段化的时代所打破。然而,作者又煞费苦心地将各个完全不相干的故事连结在一起:
  寒冬夜行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顾眩晕,向着黑魅魁的下边观看,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一条条相互交叉的线,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 最后结局如何?
  这种连结也是对其世界观的观照:时代不再是一个由时间一以贯之的平滑的整体,然而片段化的看似不完整不连贯不成体系的时代恰恰恰当地体现了这个破碎的时代的完整性。
  其次是对作者生存当下的政治、经济体制特别是文化出版体制的思考与反讽,这也是研究其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阈。
  先是第九章中由对小说的伪造引发的对社会虚伪性的批判。“在阿塔圭塔尼亚各种小说都得装上假书皮,才能发行。”[4]“伪造一旦发生作用,就没有止境。这个国家一切可以伪造的都伪造了:博物馆里的画,银行里的金锭,汽车上的车票都是伪造的。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证实利用伪造这个手段相互斗争。结果谁也不能确知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警察模仿革命者的行为,革命者则化装成警察。”[5]在第十章中,作者以图书馆馆长的立场,按书检制度对国家进行分类:“对所有图书进行系统检查的国家;只能发行国家批准出版的图书的国家;……图书十分充裕的国家;毫无区别地出版各种风格、各种倾向的图书的国家”,并说“花在控制和压抑文学方面的巨额资金最能表明这些国家真正重视文学。文学在这些国家里具有巨大的权威,是那些把文学视为无害的消遣并任其自流的国家所无法想象的。”[6]赤裸裸地讽刺了政治对文学的控制。在《最后结局如何》中,卡尔维诺继续义无反顾地朝前走,矛头直指国家文化部门,甚至是现存国家的一切政府设施。
  ·文化艺术刘芳:《寒冬夜行人》主题之人文性 然而,作者并非只有批判与嘲讽,在清醒地认识到残酷的现状后,仍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冀,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你应该承认,馆长的话使你感到宽慰。如果这个人继续感到有读书的愿望与兴趣,那就说明在当今的书籍之中仍然存在着某种未被那些强大的官僚机构篡改或处理过的东西,说明在这些办公室外面还存在一个外部世界……”[7]“那个女人赢了,她通过饶有兴趣的孜孜不倦的阅读终于在最隐蔽的虚假之后总发现了真理,在所谓最真实的话语之中发现了不可饶恕的虚伪。”[8]“我们可以禁止人们阅读一本书,但是在禁止人们阅读那本书的禁令中仍然可以看到某种我们永远也不愿让人看到的真理……”[9]强权与政治可以管制住物质的书籍,管制不了人们的思想。在文化面前,控制越严密,当局者越恐惧,也越能体现文化的力量,因而作者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只要我知道世上还有像他这样为伪造图书而伪造的人,有像那个女人那样为读书而读书的人,我就可以相信世界还继续存在……每天晚上我也可以像那个不知姓名的遥远的女读者一样,放心地阅读……”[10]
  除此之外,作者在该小说中对“元小说”的探讨,对作家与作家、小说与小说、读者与作家、读者与小说、批评与作家、批评与小说等种种“关系”的思考,都是其非常重要的主题,但笔者认为这些属于文学理论层面,本文意欲探讨该小说对人的意义,故不多加赘述。
  参考文献:
  [1][2][4][5][6][7][8][9][10](意大利)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文集[M].吕同六,张洁,主编.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55,343,185,185,205,207,208,208-209,209.
  [3] (意大利)卡尔维诺.美国讲稿[M].萧天佑,译.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01.
其他文献
大学出版社一方面面临着改制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数字出版发展的新契机,在如何应对数字出版这一新出版形势上要有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文章对数字出版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解读
杂志杂志,五味杂陈其为志。但五味之中须有主位,于是有了专题策划。《出版广角》今年第2期的策划案是“经典”。这两个字使我们立刻想到四书五经、三坟五典、离骚、神曲、欧几里得几何学、相对论这些。总之,是可以传承的文明。但到了信息爆炸,大师缺失,泛阅读浅阅读的今天,经典的概念恐怕已悄悄地被改变。  欣慰的是,正直的出版人依然坚守传统的经典理念。在本期韩进的《经典出版》中,提出启动国家级经典保护工程的建议。
【作者简介】耿菊萍,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黄鹤基,男,湖北十堰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工业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长小说和黑色幽默双重视野下的研究》成果。话剧《兄弟》演员 关于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内涵和外延,国内理论界几乎没有完整、系统的评述和界定。芮渝萍认为成长小说应该限制在
本文从书籍装帧材质和信息两方面分析了书籍装帧艺术之美,论述了材质和信息的准确传达对书籍装帧艺术的重要性;探讨了以材质和信息之美为前提的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前景,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