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世界大国对中亚地区的能源争夺日趋激烈。为了缓解中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加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进口渠道单一等问题,中国应该制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同中亚地区的石油能源合作,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石油安全;战略
能源特别是石油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它不仅是一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成为一种政治手段,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油气资源蕴藏丰富的中亚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无论从地缘、成本还是进口多元化角度考虑,都应当是中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重要对象,是当前也是今后的开发重点。加强中国与中亚的石油能源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石油短缺的局面,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石油供需现状及石油安全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在国民经济和国际关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反映政治军事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商品。然而,在石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石油供需状况并不容乐观。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石油需求大于国内总供给。因此,作为石油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的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也必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石油供需现状
中国石油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海域三大块,并且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盆地中,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而且中国石油资源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目前,国内的石油供应已经不能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一直较低,且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也很低。据《BP Statisti,calReview of WorldEnergyJune2008》显示,中国2007年石油探明储量为21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在全球石油探明储量排名中居第12位。中国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多年来也没有较大提高,而且储采比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一些高产油田如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等油田,因开采较早、难度成本上升等原因,石油产量都已经进入中晚期。因此,中国石油产量在近几年内都不可能出现较大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能耗较多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提高(如私家车的增加)等原因,对石油能源的消费越来越多。至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已经增加到3.88亿吨。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随着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加大,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从1993年成为原油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数量不断上升o 1995年,石油进口的金额超过了石油出口的金额,在石油贸易金额上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原油进口量更是突破了1亿吨的大关。近几年来,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的态势。
据国内石油专家预测,21世纪前半叶,中国石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外依存度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1EA)预测的数据分别为65%和76%。尽管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预测数据有一定的差异,但都表明,中国国内的原油自给率将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
石油对外依存度越高,中国石油供应的中断越具有可能性,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
(二)中国石油安全
随着中国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也越来越成为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然而,中国在石油进口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和渠道比较单一,潜在的供给能力脆弱。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进口石油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6.2%。中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过分依赖给中国的石油供应的连续性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中东地区不但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而且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宗教、民族、边界等关系复杂,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从石油运输上来看,中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单一。中国进口石油主要采取海上集中运输,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到中国的石油已经占到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80%。由此可见,中国石油对中东地区的过度依赖和石油运输渠道的单一已经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波动和上涨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形势,尤其是西方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加上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和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大笔资金流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由此引发的活跃的市场投机行为使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至2008年的7月,国际油价已经突破了140美元/桶,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目前,我国原油价格和国际接轨,疯狂飙升的油价给中国的经济和石油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为了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中国必须广泛参与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石油能源合作,更多地争取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使中亚成为我国稳定的石油供应区。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石油能源合作,符合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战略,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
二、中亚油气能源竞争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相邻,共同边界线长达3000多公里,地缘优势明显。同时,中亚各国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基础把开发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纷纷走能源出口多元化的道路。所以,中国应借助有利的地缘战略条件和中亚的能源政策,积极发展与中亚的石油能源合作,从而改善中国目前过分依赖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现状,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然而,对于世界各油气需求大国来说,中亚能源已经成为竞相争夺的对象,不惜以各种手段希望中亚能源为己所用。对中亚油气资源的占有权和开发权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状态。这无疑给中国进军中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
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仅次于中东地区。据美国能源署估计,里海石油储量可达到1800—2000亿桶,约占世界总量的18%一25%,随着探测的深入,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还可能上升。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作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国备受世界瞩目。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虽然在该地区的油气资源较为贫乏,但却是主要的通道国。由此可见,中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和能源优势,必然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二)世界各国对中亚地区油气能源战略利益的争夺。 首先,美国是中亚地区的重要行为体。为了让中亚地区成为美国石油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来源,美国一直以来依靠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渗透,试图削弱俄罗斯对中亚能源的掌控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7月,由美国牵头修建的“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石油管线投入运营,成为中亚地区第一条避开了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管线。美国中亚战略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参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掌控该地区的油气生产与运输,使该地区成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二是为了把该地区纳入西方体系,遏制俄罗斯和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阻止中国在该地区的能源领域发挥作用。
其次,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视。一直以来,俄罗斯都将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任何外来力量都十分警惕。当前对俄罗斯而言,最重要的是确保其在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阿塞拜疆的沿海石油)开发与运输上的地位。因此,俄罗斯对中国进军中亚地区的能源领域持有很强的戒心,害怕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会影响自己在中亚的战略地位。另外,俄罗斯也十分担心中俄的油气贸易会因为中国与中亚的合作而弱化,从而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
再次,日本十分重视中亚地区。日本作为世界上资源最为匮乏的工业国,自然也会把目光投向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日本试图通过“丝绸之路外交”争夺中亚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日本在2004年就启动了中亚外交战略,推进日本与中亚的合作,并在能源开发等领域向中亚国家提高技术合作,是中国进军中亚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最后,印度等新兴大国日益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户。印度近几年正积极进军中亚石油开采市场,参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开采与经营。它的介入加剧了中亚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加大了中国进军中亚石油市场的难度。
总之,世界大国对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争夺复杂而深刻,对我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利益和经济利益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的油气能源合作,从而保障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战略
(一)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为能源合作提供前提条件。相互信任和睦领有好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政治基础。只有在此政治合作基础上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合作,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不应当满足于现状。中国应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发展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有效合作。同时,我国应注意与中亚五国平衡发展外交,与中亚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利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稳定与地区和平,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区域政治环境,继续巩固和扩大我国石油企业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为我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方面的作用,采取油气进口重点化战略,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在互惠、互利、共赢为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了密切的经贸合作,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2006年初,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了“能源合作国家间专门小组”,以确定成员国在油气能源方面的合作项目。从而有利的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同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与能源合作,努力在中亚能源市场拓展多条运输线路、多种合作方式,从而保障中国石油供应的连续性。同时,中国在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应采取油气能源进口重点化战略,确定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主要的合作方式和合作伙伴等。例如,在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中,中国应该重点开展与石油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在石油开发和运营上的合作;也要对建设土库曼斯坦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充分利用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只有实施了重点化战略才能使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好操作。
另外,在确保油气能源来源持续的同时,基于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一路飙升的国际原油态势和石油峰值的到来,中国应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防范石油供应风险。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分批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中国石油储备的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60天石油净进口量,约为1.1亿立方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此,中国应该借鉴外国先进的石油储备经验,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从而有效确保中国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
关键词: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石油安全;战略
能源特别是石油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它不仅是一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成为一种政治手段,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油气资源蕴藏丰富的中亚地区对于中国来说,无论从地缘、成本还是进口多元化角度考虑,都应当是中国发展石油能源合作的重要对象,是当前也是今后的开发重点。加强中国与中亚的石油能源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石油短缺的局面,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石油供需现状及石油安全
石油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在国民经济和国际关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反映政治军事安全的至关重要的商品。然而,在石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石油供需状况并不容乐观。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石油需求大于国内总供给。因此,作为石油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的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也必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石油供需现状
中国石油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海域三大块,并且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盆地中,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性。而且中国石油资源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目前,国内的石油供应已经不能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一直较低,且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也很低。据《BP Statisti,calReview of WorldEnergyJune2008》显示,中国2007年石油探明储量为21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在全球石油探明储量排名中居第12位。中国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多年来也没有较大提高,而且储采比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一些高产油田如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等油田,因开采较早、难度成本上升等原因,石油产量都已经进入中晚期。因此,中国石油产量在近几年内都不可能出现较大增长。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能耗较多的第二产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提高(如私家车的增加)等原因,对石油能源的消费越来越多。至2003年。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已经增加到3.88亿吨。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随着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加大,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从1993年成为原油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数量不断上升o 1995年,石油进口的金额超过了石油出口的金额,在石油贸易金额上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原油进口量更是突破了1亿吨的大关。近几年来,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呈直线上升的态势。
据国内石油专家预测,21世纪前半叶,中国石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外依存度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1EA)预测的数据分别为65%和76%。尽管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预测数据有一定的差异,但都表明,中国国内的原油自给率将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
石油对外依存度越高,中国石油供应的中断越具有可能性,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
(二)中国石油安全
随着中国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也越来越成为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问题。然而,中国在石油进口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对中国的石油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和渠道比较单一,潜在的供给能力脆弱。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进口石油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了56.2%。中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过分依赖给中国的石油供应的连续性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中东地区不但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而且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宗教、民族、边界等关系复杂,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从石油运输上来看,中国的石油进口渠道单一。中国进口石油主要采取海上集中运输,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到中国的石油已经占到我国进口石油总量的80%。由此可见,中国石油对中东地区的过度依赖和石油运输渠道的单一已经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波动和上涨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形势,尤其是西方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关系,加上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和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大笔资金流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由此引发的活跃的市场投机行为使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至2008年的7月,国际油价已经突破了140美元/桶,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目前,我国原油价格和国际接轨,疯狂飙升的油价给中国的经济和石油安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为了保障中国的石油安全,中国必须广泛参与区域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石油能源合作,更多地争取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使中亚成为我国稳定的石油供应区。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石油能源合作,符合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战略,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
二、中亚油气能源竞争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相邻,共同边界线长达3000多公里,地缘优势明显。同时,中亚各国以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基础把开发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纷纷走能源出口多元化的道路。所以,中国应借助有利的地缘战略条件和中亚的能源政策,积极发展与中亚的石油能源合作,从而改善中国目前过分依赖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现状,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然而,对于世界各油气需求大国来说,中亚能源已经成为竞相争夺的对象,不惜以各种手段希望中亚能源为己所用。对中亚油气资源的占有权和开发权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状态。这无疑给中国进军中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
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仅次于中东地区。据美国能源署估计,里海石油储量可达到1800—2000亿桶,约占世界总量的18%一25%,随着探测的深入,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还可能上升。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作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主要的天然气供应国备受世界瞩目。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虽然在该地区的油气资源较为贫乏,但却是主要的通道国。由此可见,中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和能源优势,必然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二)世界各国对中亚地区油气能源战略利益的争夺。 首先,美国是中亚地区的重要行为体。为了让中亚地区成为美国石油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来源,美国一直以来依靠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渗透,试图削弱俄罗斯对中亚能源的掌控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7月,由美国牵头修建的“巴库一第比利斯一杰伊汉”石油管线投入运营,成为中亚地区第一条避开了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管线。美国中亚战略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参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掌控该地区的油气生产与运输,使该地区成为美国21世纪的战略能源基地,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二是为了把该地区纳入西方体系,遏制俄罗斯和伊朗在该地区的影响。阻止中国在该地区的能源领域发挥作用。
其次,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传统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视。一直以来,俄罗斯都将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任何外来力量都十分警惕。当前对俄罗斯而言,最重要的是确保其在石油和天然气(特别是阿塞拜疆的沿海石油)开发与运输上的地位。因此,俄罗斯对中国进军中亚地区的能源领域持有很强的戒心,害怕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会影响自己在中亚的战略地位。另外,俄罗斯也十分担心中俄的油气贸易会因为中国与中亚的合作而弱化,从而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
再次,日本十分重视中亚地区。日本作为世界上资源最为匮乏的工业国,自然也会把目光投向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日本试图通过“丝绸之路外交”争夺中亚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日本在2004年就启动了中亚外交战略,推进日本与中亚的合作,并在能源开发等领域向中亚国家提高技术合作,是中国进军中亚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最后,印度等新兴大国日益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户。印度近几年正积极进军中亚石油开采市场,参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开采与经营。它的介入加剧了中亚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加大了中国进军中亚石油市场的难度。
总之,世界大国对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争夺复杂而深刻,对我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利益和经济利益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的油气能源合作,从而保障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战略
(一)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政治合作,为能源合作提供前提条件。相互信任和睦领有好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政治基础。只有在此政治合作基础上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与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合作,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不应当满足于现状。中国应该加大对外交流力度,发展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有效合作。同时,我国应注意与中亚五国平衡发展外交,与中亚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利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稳定与地区和平,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区域政治环境,继续巩固和扩大我国石油企业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为我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方面的作用,采取油气进口重点化战略,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上海合作组织自成立以来,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在互惠、互利、共赢为原则的基础上,开展了密切的经贸合作,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2006年初,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了“能源合作国家间专门小组”,以确定成员国在油气能源方面的合作项目。从而有利的推动了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同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与能源合作,努力在中亚能源市场拓展多条运输线路、多种合作方式,从而保障中国石油供应的连续性。同时,中国在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中应采取油气能源进口重点化战略,确定能源合作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主要的合作方式和合作伙伴等。例如,在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中,中国应该重点开展与石油资源丰富的哈萨克斯坦在石油开发和运营上的合作;也要对建设土库曼斯坦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充分利用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只有实施了重点化战略才能使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好操作。
另外,在确保油气能源来源持续的同时,基于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一路飙升的国际原油态势和石油峰值的到来,中国应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防范石油供应风险。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分批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中国石油储备的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60天石油净进口量,约为1.1亿立方米。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此,中国应该借鉴外国先进的石油储备经验,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从而有效确保中国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