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珍贵的延安《解放》周刊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67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长治城隍庙旧书摊上偶然淘到一册抗日战争时期出版的《解放》周刊第57期。该周刊出版时间为中华民国27年11月,公历为1938年11月,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中央机关报是《新中华报》,中央机关刊物是《解放》。除这两种报刊之外,还有《中国文化》《中国青年》《中国工人》《今日新闻》《八路军军政杂志》《群众》《共产党人》等10多种报刊杂志。《新中华报》为两版三日刊,《解放》为一周一期。后来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毛泽东向中共中央提议,停办《新中华报》和其他几家报刊杂志,集中力量创办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创刊出版了。毛泽东亲笔为《解放日报》写了发刊词。其内容为:“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在笔者印象中,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日报》人们或许知道和听说过,而对《解放》周刊则知之者甚少。可以说,《新中华报》和《解放》周刊是《解放日报》的前身。
  这册《解放》周刊分外珍贵,其珍贵之处有三:
  一是本期周刊上面全文刊登有1938年11月毛泽东代表中央政治局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报告分两大部分八个方面,概括总结了中央政治局自五中全会到六中全会之间的工作,以及关于目前抗战形势和中华民族当前的紧急任务等内容。
  笔者本人曾查阅过建国后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全集。关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仅节选了原报告的部分内容,即《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这三章,并且是经过修改后出版的。这册《解放》周刊刊登的,可以说是一份原汁原味全版本的工作报告,特别是毛泽东在报告中对于抗战基本趋势的分析及对当时抗战形势的估计中提出的“中华民族有抵抗外寇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抗日战争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进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以取得驱逐日寇出中国的最后胜利。也即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论点。
  《论持久战》一书自1938年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共出版发行过40多种版本。毛泽东在这篇报告中所述的《论持久战》的主论,应该算是《论持久战》的早期版本。
  毛泽东在报告中分析了关于从国内各党派、各阶级、各军队、各政权对立的局面,转变到提出和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在报告中第三方面,“目前抗战形势的特点”第18小节“国民党有光明前途”中写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而两党中以国民党为第一大党,抗战的发动与坚持,离开国民党是不能设想的。国民党有光荣的历史,主要是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反对袁世凯,建立联俄、联共、工农政策,举行了民国十五六年的大革命,今天又在领导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它有三民主义的历史传统,有孙中山先生、蒋介石先生前后两个伟大的领袖,有广大忠忱爱国党员。所有这些,都是国人不可忽视的,这些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处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十五个月来,全国各个抗日党派都有进步,国民党的进步也是明显的。它召集了临时代表大会,发布了抗战建国纲领,召集了国民参议会,开始组织了三民主义青年团,承认了各党各派合法存在与共同抗日建国,实行了某种程度的民主权利,军事上与政治机构上的某些改革,外交政策的适合抗日要求等等,都是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只要在坚持抗战与坚持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之下,可以预断,国民党的前途是光明的。”
  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条件下毛泽东所做的特殊的报告。今天读来仍感到很真实,很符合当时的客观现实。以上即可略知当年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情形及中共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心实意。
  二是同期刊登有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所通过的大会决议。即:《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一文。决议中写道:
  扩大的六中全会正式同时决定:
  不在国民党中及其军队中建立共产党的秘密组织。再一次正式宣言:中国共产党对于拥护三民主义、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的诚心诚意。再一次恳切的责成所有的中国共产党员,以互助互让和同生共死共患难的精神,以尊重合作中各政党独立性的立场,以谦和和互敬互商的态度,去亲近国民党同志和一切抗日党派同志。
  扩大的六中全会谨向国民党总裁蒋先生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称:中国共产党认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最好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并将加入国民党及青年团的共产党员的名单交给国民党领导机关。并且,不在国民党及青年团员中进行征收共产党员的活动。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于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会期一个多月。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肯定了刘少奇对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批评。但从手头上这份六中全会决议看,决议中通过的有关统一战线的内容与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二者之间又有哪些本质的不同呢?这方面还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商榷的。
  三是在该刊书页的字里行间和横眉边框留白处,遗留下多处当年抗战人士或者说是当事人写下的一些字迹。虽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但通过这些零散随意写下的只言片语,仍能隐约感觉触摸到一些当年的信息。
  通过字迹笔体不同与墨水的深浅差异,可以判断出此刊前后曾经过多人之手、经手人的文化程度及前后时间的不同。如上边写有长治,估计当年曾流传在晋东南这一地区。写有民国29年,判断时间大概应在1940年之前。上边还写有牺盟会。牺盟会,全称“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于1936年9月,宗旨是“铲除汉奸,武装抗日,牺牲救国”。会长是阎锡山,实际上由薄一波等一批中共党员领导控制着。还有一处好像是练习写介绍信时留下的字迹:“兹介绍我部×××,前往任村购货,请沿途友军关照”等。推测当时任村地区可能住有其他国民党部队,否则不会称友军。上边还断断续续写有:“国共两党长期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到底、收复失地”“抗战到底,最后胜利是我们的”。另外,还写有几个名字:彭大海、王秀琪、张汉英,以及一枚张汉杰的手章印迹。特别是有几句话引人注目:“战友啊!努力干吧,难道不知道未来是幸福的啊!”“妹秀琪:那日一别,真是使人茶不思,饭不想,我想哭,还希望将来呀。”“秀琪:祝你‘向前看,不向后看’,东方鱼肚的白色,已昭示我们,将有一个东西出现。战友彭大海。”其钢笔字迹写得刚劲有力,流畅圆润。在那个年代能写出这么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应该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吧。这中间是否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呢?王秀琪、彭大海究竟是谁?他俩最后是否结为伴侣?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但愿通过这篇文章能寻到当年的当事人或知情者。   总之,这本《解放》周刊年代久远,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了各种政治运动,能保存下来确属不易。再说,这本周刊上还写有:“拥护蒋委员长,为三民主义的新中华民国而奋斗”等字。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和“破四旧”运动中,人人唯恐自身难保,在民间谁还敢惹火烧身留存这种东西。该期《解放》周刊存世数量极少,确属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二)
  笔者撰写的《一份珍贵的延安〈解放〉周刊》一文,于去年7月先后在山西长治的《红色太行报》与河北省的《藏书报》(该报在国内外发行)上发表刊登。在文章中,本人特意将遗留在该刊上的只言片语及一些当事人的姓名信息刊登出去,目的就是期望通过这篇文章,或许能找到当年的当事人或知情者的线索,以便进一步确认该周刊的流传身世。
  其实,当初在淘到这份《解放》周刊的旧书摊中,还同时淘到一张晋冀鲁豫边区长治地区的结婚证存根。上边登记的结婚者为:任超先,男,工人,任和村人;路大娥,女,20岁,农民,故县村人。或许这只是一种巧合,但当时却联想到,这是否为抗战期间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在故县驻扎时留下的文物?拿放大镜仔细辨认留在上面的手写字迹,所书口号、寄语以及张汉英、王秀琪、彭大海等人的名字等,知其语气中明显带有一种青年人血气方刚、慷慨激昂、憧憬未来的学生腔。这种文献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也不是谁都能接触到的,只有拥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才会有专人保管文件书籍,但不会随便在上面写这些话。如果是学员当时的学习资料,倒还有这种可能,因此推测这份周刊可能是抗大学员在故县时学习过的材料。
  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于1938年12月25日在陕北延长县召开成立暨东迁动员大会,从1939年1月3日开始东渡黄河,1月21日胜利到达山西省屯留县(东)故县村。全校学员3000多人,其中420人是在晋东南一带招收,校部设在故县村二仙庙内,校长为何长工,学员住宿分布在故县周边北岗、故漳、王庄、西沟等村的老百姓家。据记载,抗大一分校学员在故县时学习的政治课主要有: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文件精神,毛泽东的报告《目前抗战形势及中华民族当前的紧急任务》及《论持久战》等。
  随后,本人有意识查找相关资料时曾查到长治县有个叫张汉俊的抗大学员,但一字之差,没对上号。前些日子,在翻阅《华北解放区军工史料》时,突然发现了张汉英这个名字,眼前一亮,后经多方考证如下:
  张汉英,男,1919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3年前往泰国半工半读,参加拉丁语协会,积极宣传抗日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战。1938年在陕北公学学习,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抗大第四期学员共有5000多人,其中,知识青年占80%以上,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还有从海外归来的华侨青年和外国留学生。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毛泽东亲自给抗大干部讲了会议精神,并指示抗大第四期学员必须学习六中全会文件后再行离校。1939年,张汉英随抗大一分校东迁山西省屯留县故县村。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平顺县西安村八路军军工部兵工二所分厂任政治指导员、特派员。1945年底,该厂迁至长治市南石槽村(淮海机械厂前身),张汉英任副监理。1948年10月底,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成立后,将原晋冀鲁豫军工部所辖兵工厂,按生产专业化和大厂制统一整编为华北兵工局第一兵工厂一分厂,厂长为韩忠武,张汉英为副厂长。期间张汉英先后兼任潞城县参议员、长治市参议员。
  另外,关于王秀琪、彭大海的个人资料尚未能查到。因年代久远,这本《解放》周刊上写的钢笔字字迹模糊不清,或许王秀琪的“琪”字应该是“珙”字。但愿如有知情者,能提供线索。
  (责编 孟红)
其他文献
又一部散发着油墨芳香、浸透着党史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的党史力作——《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阳泉市》卷于2012年6月由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作为史志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业务顾问,对此我甚觉欣喜,也倍感震惊。历时近两年,这件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牵头组织的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胜利完成,并按要求入编《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一书,成为《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总第五卷)内容之一,
期刊
顾永武是一位三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的老红军,曾任陈赓兵团红军团团长、三十七师师长、十三军军长,现已离休。  小红军入党  1936年10月中旬,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边区后,部队经过整编,加强军政训练,顾永武的政治思想觉悟大大提高,决心参加中国共产党,为解放中国、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  原来,13岁参加红四方面军的他,误认为参加红军就是参加了共产党。可在四次反“围剿”战役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党支部
期刊
在中共山西省介休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下,“介休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已在绵山景区建成开馆,母亲李只双的雕像也在馆中落成。2012年6月12日,年已85岁的我又与母亲雕像紧紧相拥在一起,我不禁失声痛哭,那酷似母亲容貌的雕像又勾起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与回忆。  母亲带我走上革命路  我的母亲李只双,原名李宝林(1908—1940),高小文化程度,当过小学教员。婚后深受父亲进步思想影响,于193
期刊
袁纯清同志于2010年5月正式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在袁书记主政山西的过程中,曾两次向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发出贺信。  第一封发于2010年7月,是祝贺姚先生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在信中他不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1993年6月作为团中央书记处分管学校工作的负责人出席姚先生书法展时的感受,论述了姚先生的国学修养与书法风格的关系,还特别指出姚先生作为著名的民主人士“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
期刊
在腥风血雨、艰难竭蹶的白色恐怖环境下,中央特科在获取情报、保卫中共中央安全等方面功绩卓著,并且为发展党的隐蔽战线奠定了良好基础。“隐蔽战线的统帅”中央特科的创始人周恩来,家喻户晓。相较而言,另一位特科机构领导人陈云在特科的风云岁月则鲜为人知。  临危受命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并未建立保卫自身的各种武装。因此,也未专门设立负责开展情报收集、政治保卫的机构。可以说,早期的中共中央还“不懂得情报”工
期刊
鄂南、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领导人之一、诗人何功伟(1915—1941),字超寰,又名明理、何斌、何伟、何彬。湖北咸宁人。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幼攻读经史,工诗善赋,在当地颇有才名。193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北省武昌高级中学,并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与共产党人往来,接受共产党的思想教育。1935年北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外卖国、对内反共的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何功伟立即秘密串联进步同学,组织武汉地区爱国学生奋
期刊
“三浦”(即南京市所属的江浦、浦镇、浦口)战役是渡江战役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国民党“军事、政治、财政、外交皆濒于绝境”,尤其是军队主力丧失殆尽,能用于机动作战的146万军队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法在战略上构成有效防御。与国民党统治集团江河日下的形势相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经过两年半的作战,人民解放
期刊
由刘开基之女刘晋英和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高春平合著的人物传记《公仆刘开基》一书,2012年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刘开基是山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领导。他16岁参加革命,1976年积劳成疾病倒在工作岗位,1993年因病逝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刘开基长期在山西战斗、工作,先后在区、县、地、省各级重要岗位担任领导职务,为山西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仆刘开基》
期刊
2012年春节前夕,一本名为《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的新书出版了。  在河南省襄城县为这本新书举行的首发仪式上,这本书的作者、73岁的襄城县政协退休干部王留柱,手捧这本35万字、500多页的书,慢慢翻动着说:“这本书记录了119名被掳日本劳工当时的悲惨遭遇,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又一个铁证呀!”  这本书倾注了这位老人22年的心血。为了这本书,他不但几乎自费走遍了河南省的每个县(市、区),而且
期刊
对下级尤其是身边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刘少奇总体原则上一向严格要求、严谨周到,但他的工作态度和指导方法却比较宽容温和、细腻入微(特别是面对工作上不小心出现闪失的同志他从不板起面孔大声训人),总是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在严与宽的把握上恰到好处,从而使大家在同志式平等的宽松氛围中心情舒畅地圆满完成任务。杨淑梅(1952年至1958年曾在刘少奇身边工作)、刘振德(1956年至1962年为刘少奇当机要秘书)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