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深度备课的思考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b398322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核心素养,深度备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7-0023-05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正式进入课堂以来,对教师的专业储备、备课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课文正文大字由原先的四五百字增至千余字;课文的前设、旁设、后设等辅助栏目形式更多样;教材的内容较前有所扩充,例如中国古代史增补了东汉、两晋、五代时期的内容。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2019年秋季,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开始在部分省市投入使用。内容的增加、形式的变化、学科育人价值的凸显、上位教学的衔接,都对教师的备课深度提出了要求。笔者以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北方各族的内迁”为例,谈谈核心素养视域下深度备课的思考。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内容上承三国鼎立,主要介绍西晋的统一及统一之后的发展脉络。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西晋的统治只维持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衰亡。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这段内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历史》教材中仅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中的一个子目,在统编教材中增补为一课。笔者以为,在依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的深度研读,至少要“备”清楚三点:西晋的时空定位、西晋短暂统一的始末,以及对北方各族内迁的认识。
   时空观念既是认识历史的标尺,又是对客观历史的定位。以大单元的视角看,本单元所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等几个阶段,除西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东汉末年战火连绵,政局动荡,经历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了局部统一,社会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其后的时间线,教材中非常明确: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很快倾覆。其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政局纷乱。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刀光剑影、烽烟不止的乱世。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诗词成语与史事匹配”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梳理出时间线索、了解基本史事,通过识读地图,培养其历史时空观念。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局面孕育着新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的制度演进、区域开发、民族交融和科技、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
   存续不过50余年的西晋王朝,统治中心位于中原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这既是西晋统一三国的地缘优势,也是周边少数民族依附的空间所在。西晋王朝前承三国,后启东晋十六国,恰恰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胡阿祥教授指出,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说,这短暂的西晋王朝,的确具有解剖“麻雀”一般的丰富而且深刻的意义。西晋王朝浓缩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诸多元素:司马氏篡魏的禅让制,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统一后的太康治世,传位二世的嫡长子继承制,大封亲族的分封制,诸侯掀起的“八王之乱”,外戚王公的干政,民族关系的处理,等等。西晋王朝实在堪称我们全面把握、系统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兴衰成败的鲜活标本、难得典型。那么西晋为何能完成统一?其统一又为何如此短暂?教材对于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主要是史实性叙述。在深度备课中笔者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西晋统一天下的优势是什么?唐代杜佑在记述西晋人口时说:“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收其图籍,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余人。九州攸同,大抵编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此晋之极盛也。”①由此推知,西晋灭吴前,户约193万,是吴的3.6倍;人口约1386万,是吴的6倍以上。尽管杜佑的《通典》对于三国人口统计仅限于州县编户,全样本数据有效性不足,但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对比,西晋的整体实力远在吴国之上。而此时的吴国若能上下同心,也未必不能抗衡。可纵观吴史,其士族、军队将领及其佃客不纳赋役,而百姓生民赋役沉重。孙权自己也说:“自孤兴军五十年,所役赋凡百皆出于民。”②到末主孙皓时,情况更为严重,“耕种既废,所在无复输入……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官吏们“既不爱民,务行威势,所在骚扰,更为烦苛”,使得“民苦二端,财力再耗”。③等到西晋伐吴时,一月起兵,三月即抵建业,一路势如破竹,未逢大战。丞相张悌怀必死之心率三万兵马迎敌,他说:“吴国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④将军陶濬临危受命,孙皓“授濬节钺”,发兵两万,欲以大船击小船,“自足击之”。岂料第二天发兵时才发现,士兵们“其夜众悉逃走”。《三国志》评孙皓:“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⑤行苛政而少惠民,在与西晋的对峙中,孙吴军心不稳、民心尽失,西晋完成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那西晋的统一又为何如此短暂,仅仅维持了30余年呢?田余庆先生曾说,西晋的统一只是一个“低层次的统一”。范文澜先生也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所有凶恶、险毒、猜忌、攘夺、虚伪、奢侈、酗酒、荒淫、贪污、吝啬、放荡等等龌龊行为,司马氏集团表现得特别集中而充分。”⑥吕思勉先生评价晋武帝司马炎时说,“晋武帝以荒淫怠惰,遗患后嗣名”,“仅足守成之才”。⑦无论是对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还是统治集团,史学家们的评价都很低,可见西晋的统治存在很大问题。概而论之,西晋社会主要呈现出“三风”:第一,奢侈贪糜之风。如教材所言:“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①由此带来物欲、贪欲的扭曲,如教材相关史事附录的石崇、王恺斗富之事。第二,金钱至上之风。“孔方兄”之名,便始自西晋。教材也摘录了鲁褒所作的《钱神论》,讥讽道:“凡今之人,惟錢而已。”②第三,玄学清谈之风。金末刘祁在《归潜志》中说:“晋初,天下既一,士无所事,惟以谈论相高,故争尚玄虚……希高名而无实用,以至误天下国家。”③尚玄学、好清谈的魏晋风度虽然名传至今,但对当时的西晋而言,却是“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孙立群语)。这样的社会风气下,西晋的统治危机重重。    从经济上看,西晋实行占田制,“丁男之户,每年缴纳户调绢三匹,绵五斤”,这个标准比曹操户调令下“户绢两匹,绵二斤”④的税至少重50%,所以又有“(农民)一岁不登,便有菜色”的说法。⑤同时,占田制又规定了一系列优待世家大族及其荫宗族、荫佃客的办法。因此,即便出现“太康之治”,大范围的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压力,仍是西晋社会不安的种子。
   从民族关系看,内迁的北方各族,民众生活景况大都不佳。其中大部分替汉族地主充当佃客,有的甚至被掠卖为奴,石勒即是一证。山西大饥荒时,并州刺史司马腾甚至动用武力捕捉大批匈奴族人,两人一个枷锁,卖往山东、河北,换取军粮。西晋政府的民族政策充满歧视,民族和睦无从谈起。
   更重要的史事是教材中单独列出的第二子目:“八王之乱”。一般都认为,分封制下的“八王之乱”,是西晋短命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分封本身并不一定带来诸侯作乱。教材中表述为:“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⑥这就是吕思勉先生所言的“晋初封建之制,迟迟不定,定亦不行;而诸王之出镇者相踵,盖亦有见于此”。⑦本来晋初同姓诸王,虽然拥有军队,分润租调,但是在封国内,并无治国的实权,类于虚衔。晋武帝“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同时“偃武修文”,对州郡兵大加裁撤,极大削弱州郡的军事力量,给了诸侯王在封国内壮大权势的机会。同时,这一做法,还带来了多重后果:流民作乱时州郡无力平叛;内迁各族起兵后州郡无法抵抗;司马诸王拥军自重时州郡武备不足。所以,司马衷只是西晋历史必然进程中的一个偶然因子。司马炎生前策划的由宗室拱卫王室,外戚牵制宗室,世家簇拥朝堂的局面,终究只是黄粱一梦。
   对于西晋的短暂统治,笔者尝试以教材为学材,充分使用教材提供的“斗富”“钱神论”等历史素材,解构教材内容并重构为“统治阶级腐朽”“统治制度隐患”“民族矛盾加深”三点,引导学生深读课本,了解西晋统治的概况,理解“八王之乱”和西晋短命的重要联系。
   新版统编教材对于民族关系表述的最大变化就是从“民族融合”变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2011年版初中课标保持了一致。这一变化不是无的放矢,“民族融合”是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中,共同性逐渐增长、互相逐渐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的过程,从结果来看,最终是“合”;“民族交融”则是指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共性增多,最终各民族都对其他族群的优点或特征有所接纳,但是本民族特征不变。从结果来看,“民族交融”是“融而不合,和而不同”。它是在自然状态下自在形成并自觉认同的。
   中华文明的发展及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历史十五讲》中提到:“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①教材提及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时说:“(北方游牧民族)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②从学生的心理认知来说,很容易产生困惑:“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如此美好,他们为何要迁徙呢?”许倬云先生做过一项气候变迁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研究,认为“中国与北边草原的游牧民族之间,自古和战靡常。不少人以为,游牧民族总想入侵中原,其实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原并不是他们理想的居住地区。……若游牧民族大量移入中国,必是在北方草原上有了住不下去的困难”。③他根据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发现三国到六朝时期有过长期的低温,与北方各族内迁的时间线几乎一致。孙立群先生也秉持同样的观点。所以笔者在设计时顺应学生心理,做好备课储备,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逻辑思考,说明北方各族内迁与自然环境变化有关,并且是非战式的内迁。如田余庆先生认为,“五胡主要是循着和平的方式进人中国内地的……他们后头有一些比他们更落后的族,也在兴起,这些族把他们向中国内地这个方向推,一波又一波的推动。而中国偏偏又有一些政权,由于边疆的空虚,由于边疆常常受到某些族的侵袭,因此想找一些和自己关系好一点的族来守边,主动把他们招引到边塞地区”。④这样的内迁带来的结果,就如教材所说:“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⑤这些都说明,当时北方各族的内迁,本身是一种自然、和平的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内迁各族与汉族杂居相处,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自在形成。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⑥教材在相关史事中很细致地介绍了魏晋时期民族间交往、交流的情况,如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等等。笔者在设计时也适时呈现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对于“交融是双向的,汉化与胡化此消彼长”⑦这一民族交融的历史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
   基于此,若认定“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即“汉族文明”,既有失偏颇,也不尊重史实。历代以来胡汉族群的不断交融,其文化上的向心力对于民族自觉的形成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寅恪先生便曾论述过魏晋时期内迁各族上层贵族的汉文化水平:“(匈奴族)刘渊、刘和、刘宣、刘聪的共同特点是:都好学,都喜读经史。刘渊、刘宣且曾拜汉人崔游、孙炎为师。刘聪不仅善书法,而且善诗文。所作《述怀诗》达百余篇之多。由此可见这些人汉文化程度之高。刘渊以他的汉文化程度,在起兵之后,冒充汉后,以相号召。……羯族漢文化水平较之匈奴要低一些,石勒的汉文化水平较之其子石弘又要低一些,但可见羯族上层也正在接受汉化。……鲜卑慕容氏三代人,慕容皝是前燕的奠基者,慕容俊是前燕的建立者,慕容宝是后燕建立者慕容垂的太子,慕容德是南燕的建立者。他们都能博览群书,有很高的的汉文化水平。他们建立的国家,比匈奴、羯人所建国家,汉化色彩更浓。”①由此可见,十六国的国号中夏、赵、燕、秦、汉,这些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国家、朝代、地名等,属于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都代表了内迁各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教材在课后活动2还特别提及:内迁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认同体现了中原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向心力。胡汉各族在生产生活层面交往、交流日益密切的同时,文化、政治层面的联系也愈加紧密,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厘清这一时期各族关系中对立、交往的方方面面,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历史的面貌,让学生对于北方各族内迁问题的认知更清晰,既是本课的历史逻辑要求,也是本课的教学逻辑所需。
   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对历史常识的普及,也是对历史思维的培养。教师进行深度备课,其实是在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对教学进行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进课堂,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时空观念,形成史料实证的意识,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如此,学生才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历史,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作者简介】王伟,中小学一级教师,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中学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考历史,关键能力,考查路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10-07  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目标,其中关键能力是指学生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①本文力图在高考评价
盖五四运动本有广狭两义,一般所谓狭义的五四运动即指1919年的学生运动,而广义的五四运动,常与新文化运动同义,有更宽的上下时限。通常单说新文化运动时,不致与五四学生运动相混;但若说五四运动,则又常指代新文化运动。甚或可以说,五四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标识。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会合的历史运动”,也是一个有中心主旨并自具体相的运动。一个同质性的五四形象,既是在无意中形成,也包括时人和后人的构建。从相对宏观
关键词 校级教研,现状分析,教研主题,方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1-0034-07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于2014至2015年,分三个学期先后举办三场“分享·共进——中学历史区级教研观摩及经验交流”活动,以此管窥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区级教研现状。①2015至2016年,“分享·共进”活动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观摩与交流的内容为学校历史教研
关键词 国际体系,均势,霸权,民主,和平,多极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03-08  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由于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摄服,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为了避免这种困境,大家把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送礼风俗可谓源远流长。送礼风俗至今仍盛行不衰。但是,古人如何送礼,送多少,何人应该送,如何送法,这些在当时都很有讲究,也是今人不易知晓的。最近,笔者发现光绪十五年(1889年)翁同龢过六十岁生日时,京城内外官员向他送礼的原始记录,翁氏将这份记录命名为《己丑年寿礼名册》。应该说明的是,翁同龢并没有将这些一页一页的送礼清单装订成册,而是单页保存。在这些单页中,见只有李姓的
[关键词]价值评价,中体西用,民族复兴,预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1-0055-06  聂幼犁教授主张用民族复兴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能更好地把握近代史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学上也更有时代意义。这样的价值评价,笔者深为赞同,正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样,人们首先认可他是一位民族英雄,谁又会念念不忘他销烟是为了维
1 根据国家财政部个人所得税执行办法的规定,稿费在财务帐面的支出必须标注个人身份证号(原规定是身份证复印件),本刊属于国有制单位,每年要接受严格的审计,因此,在本刊已发表的作品,如有稿费作者必须提供身份证号。及时了解您的文章是否采用,可查看“历史教学中学版博客”,每月25日以后本刊及时公布下月目录。当您看到您的文章被采用后,请及时将身份证号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编辑部,发至zhengwen0408@12
关键词 西欧庄园,领主与佃户,庄园法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23-0029-06   九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8课“西欧庄园”是初中历史教学新添加的内容。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①从历史学习的角度,强化中世纪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西欧地区历史的发展历程,而且学界近年来新的研究
关键词 教科书变化,冷战,位置变化,内容变化,教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9-0031-06   十年磨一剑。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2018年版与十年前的版本相比,在内容取舍、详略表述、史料遴选、因果分析、所属单元、位置安排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十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既要理解变化意图,归好因;又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实理解,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5-0050-05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歷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课程目标进行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