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允许出错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近日在一次某地区的语文优质课活动中担任评委,在听课的活动过程中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的执教者为了流畅地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不愿“节外生枝”,都对课堂中学生出错现象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都是采用了“直接跳开至下一个教学环节”这一“艺术性”的处理方式对待出错的学生。看着出错学生那一脸的尴尬,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的确,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各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时间把握恰倒好处、教学流程流畅”等。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错,如果去处理学生的错误自然就会影响教学节奏与预设的流程,于是不少教师就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去提问别的学生或直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但笔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很可能只是一种模仿,可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真实而自然,它是通往正确和成功的必经之路。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因为错误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堂中出错,同时也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他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不应片面追求答对、答得最标准、最合教师的意思。要知道,教师能替代的只是看得见的答案,却不能替代学生表现出看不见的思考过程。任何正确的答案和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能得到的,往往在出错和改错的曲折探索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课堂上,错误对于学生,不是尽量避免的问题,而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其实,课堂教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引领学生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错误走向正确、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学生课堂中出现错误,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或者学生的知识基础缺乏,或者学生的理解出错……此时此刻,我们就应该根据学生错误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调控,使学生的错误成为走向正确的起点。要知道,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同学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再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拥有快乐、宽松、积极的情绪并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而相反,学生出错之后如果被我们置之不理,受到同学的嘲笑,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怕出错,怕暴露,怕被笑……为了避免各种错误,于是他们渐渐地就会很少和老师互动甚至干脆不开口。学生不说,老师就很难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教师教得就没底;学生上课没了兴趣,就会一上课就盼着下课铃响,自然也就学得没意思。试问,这样的课堂还能有效果吗?要知道,学生的学习欲望,总是发生在教师的不经意之时,稍纵即逝。可以这样说,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的一句和蔼提示、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个尊重的姿势,都能点亮学生的心灯,都能重新点燃学生渴求真知的燎原之火。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斥责挖苦学生,而应善于抓住错误,用好错误进行教学,这样虽然看似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却能使学生得到有益的启发和教训,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敢说敢问的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目标吗?面对课堂中学生的出错现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新思考再次回答,允许向同学及老师进行质疑,有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变得日益融洽。与此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我们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敢于正视错误,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品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画家,在完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之后,不小心将一滴颜料滴到了画布上。这时,画家拿起笔,刷刷几下,一只漂亮的小鸟诞生了!这位画家的高明之处在于:其一,他没有舍弃有污点的画;其二,他能化腐朽为神奇。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就应该像这位画家一样,把课堂中的“节外生枝”进行恰到好处的“修剪”,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真正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其他文献
新课改以来,“三维目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情境体验”、“课程整合”等新理念,新教法频频亮相。然而,由于对新理念的片面理解和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模糊认识,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在异彩纷呈的教改潮流中变得更加复杂化、形式化了,最终还是难以摆脱费时多、见效慢的困境。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该往何处去?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呢?笔者联系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总把新桃换旧符”—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就使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作为一种科学结论传授给学生(或者说是引导学生自主习得)时,很多老师往往对数学知识的科学性较为关注,对于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科学与否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恰当?教师们是否意识到“过程正确与结果正确至少同样重要”等等是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它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一个载体,而知识是实践者的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是实践者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然而,再好的教材,也只是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而课堂却是发展的、生成的、创造的、灵活的。因此,我们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活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
课堂小结看似无足轻重的环节,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课堂中,巧妙的课堂小结可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考,增添课堂活力,演绎课堂精彩,对整节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把握课堂小结时机    如何让课堂小结有效地服务于数学课堂,着眼于学生发展呢?笔者认为:课堂小结不应该只局限于课的结尾,而应该扩张小结的外延,把握小结时机,丰富小结内涵,扩充小结的思维含量。  1 小结在内容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