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jun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受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在进行多样化的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体验作业带给自己质疑、解惑的积极作用,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优化 多样化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三维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业作为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促进课程目标达成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它是一个主要渠道,通过作业载体,给学生提供练习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布置,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1、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出现的问题
  1.1作业量过大,奢求熟能生巧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一定的练习与演算是必要的,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但当前,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学生多练习、多做题,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就可以提高,因此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陷入了误区,出现了作业量过大、过多的情况。大量的课后作业导致学生没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压缩了学生的课后活动空间,学生放学以后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不利于学生个性特质的发展。
  1.2层次性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当前数学作业最大的缺点是层次不分明,教师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同难度、内容与分量的作业,这种同质化忽视了学生的类型,智力差异、基础差异、兴趣差异的学生做同样的学业,扭曲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点,难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思想和“以学定教”的积极策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3鞏固性过强,易引起枯燥乏味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容易让学生反复做同一个类型的题目,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这种类型的题目,获得该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从而在考试的时候获得更好的成绩。因此这种巩固性内容过多的情况,让学生感觉作业永远是一种负担,并且是枯燥无味的,无法从数学作业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2、优化作业设计策略
  2.1变“枯燥”为“有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役”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人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2.2情境式作业
  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小学生一般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生动的情境式作业,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自我需要,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让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生奇、奇中生妙,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如学习完“l0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今天我当家” 的情境活动,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架,让学生自主购物,算一算“20元钱可以买什么?” “30元钱可以买什么? ” “你最喜欢买什么? ” “共要花多少钱?”……这样,将枯燥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题目改为富有情境式的作业,学生倍感作业的有趣,进而喜爱上了作业。
  2.3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数学作业的完成对于学生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活动,而非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自主寻找问题并解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技能,具体操作有:
  (1)在作业中观察。人的思维活动都是基于观察得来的事物境况,细致的观察能力有助于丰厚思维的形成,如学习了菱形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请你在生活中观察一些物体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你对具有这种物理特征的物体有什么感觉?
  (2)在作业中调查。调查活动比观察活动更深一层,它比观察活动多了一层抽象的逻辑。比如,在学习了“环境保护”后,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做一个调查,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以及相关的体现数据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
  (3)在作业中实验。如:学习了“圆锥体积”后让学生在家做实验演示圆锥体积三分之一的导出过程,并写好导出实验的报告。
  2.4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例如,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o米的操场走两圈半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2.5要求学生多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
  3、结语:
  总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精神,细心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 “做”作业资源。拉大作业的“长度”与“宽度”,让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熊,更要学会创造,还要放远目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享孽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健康、有序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唱响了全国各地,唱响了学校、唱响了课堂。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所谓数感就是数与数之间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对数驾驭能力。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数感,就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数感是一个人基础的数学素养,是对数学的感知、
期刊
摘 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使他们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信息 情景导入 引导探究 自主学习  正文:初中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项,是以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如何教好信息课呢?在经过了教师讲、演学生观看的阶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也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而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其浪潮映射出人们急于调整学校教育最具体、最关键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以初中数学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并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做了简单思考,引出了我国在当前义务教育下课改的遵循模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思考  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总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和
期刊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浅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
期刊
摘 要: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在历史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才能产生共鸣,所以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应巧妙的应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热爱历史,乐于学历史。  关键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和谐的师生关系 巧妙的导入 问题意识 情境教学 多媒体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目标能够通过一些量化的数据来体现,这些目标被称为显性目标,但是一些目标很难被量化,这部分被称为隐形目标。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隐性目标  数学课程来说,数学的具体知识和能力要求可通过教材得以体现,是教学要实现的重点目标,这些目标是显性的;而后者不易被具体的数学知识所表示,这部分是隐性的。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通常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即本课时所要讲授的具体的数学
期刊
摘 要: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很多领域,文化、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因为信息技术的渗透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完善;多媒体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中涉及的十分广泛,也受到了教育者的广大重视。  关键字:多媒体 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  在对于幼儿进行的学前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而且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模式,幼儿教育是幼儿学前启蒙的基础
期刊
摘 要: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比较出发,分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利用问题,积极开展各种物理学科教学活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体验到创造之美和成功之喜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问题 创造性思维 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