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这是时代的需要,是课改的需要,是中学历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 人格教育;历史;教学
在社会和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越发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得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健全的人格越发备受关注和倡导。作为21世纪的教育自然应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养成,这既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更是未来教育的终极目标。关于人格,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的总和。人格教育既是对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又是对“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的训练过程。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证实,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什么都可以通过日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较早定型的。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历史教学具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历史学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观念,正视人格教育的各种因素,开发、利用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尤其是挖掘历史学科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将历史课打造为人格教育的主渠道,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和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都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注重以人为本,折射人文关怀,弘扬高尚美德,引导学生成长,较好地符合当代学生思想、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直接施教者,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人格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人格教育。
历史教师要大力挖掘历史资源,积极利用历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最终促成学生形成积极而健康的人格特征。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其人格教育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历史老师感叹历史难教,学生不重视。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问题是出在老师身上。一方面我们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历史学科丰富而生动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方法太陈旧,太古板。可以说是“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毫无生动和趣味可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仅有的一点好奇心和兴趣无意中被渐渐扼杀。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不同而致。教有定则,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上密切关注教学双方的互动。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应依靠学习主体,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自觉主动而有选择地接受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物化人格特征
在历史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从历史学科中选择和确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进行开放式学习,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研究性学习中物化学生的人格特征。
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各地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观看电影、录像等视频资料,听取历史教师的历史讲座;编辑史海浪花、历史园地等小报;设计问题如“历史上的今天”等让学生在互联网查找资料;开辟历史网站、博客、微信,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
四、调整历史课程结构,拓宽人格教育渠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调整主要任务和方向,优化课程结构。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则微乎其微。在历史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课程(含不同版本)一统天下,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狭隘化、单一化、简单化。在实践中应调整历史课程结构,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尤其是编撰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选修化是课程调整的发展趋势。
五、提高历史教师素养,展示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开发教育功能、實践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者,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克鲁普斯卡娅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正如德国政府宣称,最值得德国人骄傲的并不是德国出了许多饮誉世界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拥有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这样说,一个优秀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教师人格高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好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要形成健全完善高尚的人格,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这是时代的需要,是课改的需要,是中学历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兆明. 人格教育[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菊香. 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J]. 教育,2016(7).
[3] 王树芬. 历史课堂中的人格教育[J]. 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2).
【关 键 词】 人格教育;历史;教学
在社会和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越发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得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健全的人格越发备受关注和倡导。作为21世纪的教育自然应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养成,这既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更是未来教育的终极目标。关于人格,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的总和。人格教育既是对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又是对“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的训练过程。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证实,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什么都可以通过日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较早定型的。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历史教学具有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历史学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观念,正视人格教育的各种因素,开发、利用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尤其是挖掘历史学科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将历史课打造为人格教育的主渠道,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格教育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和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都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注重以人为本,折射人文关怀,弘扬高尚美德,引导学生成长,较好地符合当代学生思想、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直接施教者,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人格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人格教育。
历史教师要大力挖掘历史资源,积极利用历史素材,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最终促成学生形成积极而健康的人格特征。
二、创新历史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其人格教育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历史老师感叹历史难教,学生不重视。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问题是出在老师身上。一方面我们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历史学科丰富而生动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方法太陈旧,太古板。可以说是“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毫无生动和趣味可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仅有的一点好奇心和兴趣无意中被渐渐扼杀。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不同而致。教有定则,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上密切关注教学双方的互动。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应依靠学习主体,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自觉主动而有选择地接受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物化人格特征
在历史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从历史学科中选择和确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进行开放式学习,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研究性学习中物化学生的人格特征。
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各地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观看电影、录像等视频资料,听取历史教师的历史讲座;编辑史海浪花、历史园地等小报;设计问题如“历史上的今天”等让学生在互联网查找资料;开辟历史网站、博客、微信,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
四、调整历史课程结构,拓宽人格教育渠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调整主要任务和方向,优化课程结构。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则微乎其微。在历史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课程(含不同版本)一统天下,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狭隘化、单一化、简单化。在实践中应调整历史课程结构,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尤其是编撰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校本课程选修化是课程调整的发展趋势。
五、提高历史教师素养,展示人格魅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开发教育功能、實践教育目标的主要实践者,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人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克鲁普斯卡娅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正如德国政府宣称,最值得德国人骄傲的并不是德国出了许多饮誉世界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拥有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这样说,一个优秀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教师人格高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好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要形成健全完善高尚的人格,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独立的人格,这是时代的需要,是课改的需要,是中学历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兆明. 人格教育[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菊香. 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J]. 教育,2016(7).
[3] 王树芬. 历史课堂中的人格教育[J]. 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