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是诗性的教育,要重视诗文教学,在课堂中植入诗化语言,浇注诗情,培育人性的诗意,使人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流连忘返。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由于现实教育的不全面和人文价值的迷失,我们有必要呼唤语文教学中诗意的回归。
关键词:文本 课堂 诗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79-01
新课改前,语文教学重视单线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交接过渡的过程中,两手抓知识与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步促进思考与表达的理念逐渐被提上了日程,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亟待诗意的回归。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如果说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这诗意之大地上辛勤的耕耘者,怀抱诗情,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开掘、充实自身,待到绿意葱笼,百花遍野之时,也是语文教学走进新境界之际。
1 重视诗文教学,吮吸文本诗韵
语文教学常常陷入“文化被五马分尸”的困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新教材中,学生背诵篇幅容量增大,也浮现出不少美文,这就减少了知识解析的堆砌,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开辟了一条精神路径。
现实教育过程中,“诗意化”隐形潜藏,只是时不时被人们所忘却。纵观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美文,或犀利酣畅,飞流直下,或清新隽永,如沐春风,或瑰玮绚丽,婉转缠绵,或笔若劲风,摄人心魄,或长歌当哭,一唱三叹,情感之泉与形式之流交涌相汇。诗意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文本作为依托,借助语境营造出的特有的意象和情韵,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美文的长河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如《离骚》中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实现了中华文化“根”的培育,不正是培养学生“可与日月争光”的赤子之心的范本吗?读霍金的《宇宙的未来》,在享受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同时获取知识,了解那奇幻绚丽的科学世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文化品位。
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领路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诗词美文为工具,与无数文人墨客赋诗唱和、谈笑风生,从而在浓郁的文化底蕴中触碰到一个个湿漓漓的灵魂,受到善美雅的精神同化。重视诗词美文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性,用诗词美文特有的艺术美感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尤其要重视学生对诗词美文的诵读指导,表象是音域的峰波浪谷,实际心绪已经扬帆起航。让学生在诗词中歌吟前行,在美文流转的时空里停泊,忘情地吮吸其间的芳香余韵,思接千载后领会语文学习的内核。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诗词美文的欣赏,以获取文本知识为契机,结合自己层层叠叠的已知审美感悟和思维认知,在诗词美文的长河里进行生命洗礼,清扫灵性的尘埃,回归语文教学内容上的“纯真”。
2 植入诗化语言,浇注课堂诗情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输信息的媒体之一。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急唤诗化语言的回归。语文课堂好比树身,语言就是枝头点缀的花叶:时至严冬,花叶飘零,谁还会对那光秃秃的树身产生兴趣?所以,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强调它的重要性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往往如同一潭死水,学生味同嚼蜡,“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诗化语言散发出美的气息能够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带来阅读的兴趣,让读者“听之则笙簧,味之则芬芳”。
记得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窗外,茶花在烈日下骄傲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室内,我正和学生一起朗读马丁·路德·金的演说辞《我有一个梦想》,我们正和马丁·路德·金面对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歧视的现实,一起喊出自己心中的梦想,祈盼黑人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
可以想见,整个课堂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如何地浮动。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积聚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后的结晶。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读万卷书,行走在万里的教学路上,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和积累,要有精神家园意识,不仅仅要作遣词造句的引导者,更是诗意和浪漫精神的制造者。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尽可能用诗化的语言去催发这一朵一朵欲放的花苞,用诗情浇注课堂,让学生在无形中耳濡目染,领略和学习文章语言和内容的无穷魅力,让诗意盛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3 实现诗心对话,培育人性的诗意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情和美。赏春江花月,喜盈满怀;临橘子洲头,意气奋发;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抱负……教师只有情由心生,才能以情传情,以言传言,去感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味,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
在教授《琵琶行》时,让学生在琵琶声中体味情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是声情并茂地范读,找准关键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继而播放琵琶乐,当学生沉浸在凄苦、悲凉的旋律中时,再让学生尽情展开想像,琵琶女的沦落,白居易的现实。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有了这样的音乐渲染,就能很到位地朗读,从而体会其间的复杂情感。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实现了学生与我,与文本的双重对话,成功地引导学生了解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
所以,教师对待文本之美应该激情地去挖掘,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不断咀嚼文本,感受词语的气息、触摸文本的肤温、去聆听作者的声音。否则再好的文本也会黯然失色,“我见青山多妩媚,科青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因此,语文要强化学生对诗文语言文字的接触和感悟,搭建起心灵的对话平台,使他们得到智力的开拓、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构建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诗意蕴涵在生活中,它是我们教师在人类文明冲撞下的一声呐喊,是一个前行的脚步。语文教师如果舍弃了诗意,就犹如荒芜的四野杂草丛生,失去了红粉黛绿。所以,语文教学亟待诗意回归到课堂中来,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之美与人文之春的馨香境界。
关键词:文本 课堂 诗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79-01
新课改前,语文教学重视单线式地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交接过渡的过程中,两手抓知识与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步促进思考与表达的理念逐渐被提上了日程,这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亟待诗意的回归。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如果说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这诗意之大地上辛勤的耕耘者,怀抱诗情,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开掘、充实自身,待到绿意葱笼,百花遍野之时,也是语文教学走进新境界之际。
1 重视诗文教学,吮吸文本诗韵
语文教学常常陷入“文化被五马分尸”的困境。《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新教材中,学生背诵篇幅容量增大,也浮现出不少美文,这就减少了知识解析的堆砌,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开辟了一条精神路径。
现实教育过程中,“诗意化”隐形潜藏,只是时不时被人们所忘却。纵观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美文,或犀利酣畅,飞流直下,或清新隽永,如沐春风,或瑰玮绚丽,婉转缠绵,或笔若劲风,摄人心魄,或长歌当哭,一唱三叹,情感之泉与形式之流交涌相汇。诗意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文本作为依托,借助语境营造出的特有的意象和情韵,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美文的长河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如《离骚》中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实现了中华文化“根”的培育,不正是培养学生“可与日月争光”的赤子之心的范本吗?读霍金的《宇宙的未来》,在享受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同时获取知识,了解那奇幻绚丽的科学世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文化品位。
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领路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诗词美文为工具,与无数文人墨客赋诗唱和、谈笑风生,从而在浓郁的文化底蕴中触碰到一个个湿漓漓的灵魂,受到善美雅的精神同化。重视诗词美文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性,用诗词美文特有的艺术美感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尤其要重视学生对诗词美文的诵读指导,表象是音域的峰波浪谷,实际心绪已经扬帆起航。让学生在诗词中歌吟前行,在美文流转的时空里停泊,忘情地吮吸其间的芳香余韵,思接千载后领会语文学习的内核。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诗词美文的欣赏,以获取文本知识为契机,结合自己层层叠叠的已知审美感悟和思维认知,在诗词美文的长河里进行生命洗礼,清扫灵性的尘埃,回归语文教学内容上的“纯真”。
2 植入诗化语言,浇注课堂诗情
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输信息的媒体之一。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急唤诗化语言的回归。语文课堂好比树身,语言就是枝头点缀的花叶:时至严冬,花叶飘零,谁还会对那光秃秃的树身产生兴趣?所以,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强调它的重要性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往往如同一潭死水,学生味同嚼蜡,“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诗化语言散发出美的气息能够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带来阅读的兴趣,让读者“听之则笙簧,味之则芬芳”。
记得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窗外,茶花在烈日下骄傲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室内,我正和学生一起朗读马丁·路德·金的演说辞《我有一个梦想》,我们正和马丁·路德·金面对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歧视的现实,一起喊出自己心中的梦想,祈盼黑人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
可以想见,整个课堂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如何地浮动。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积聚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后的结晶。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读万卷书,行走在万里的教学路上,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和积累,要有精神家园意识,不仅仅要作遣词造句的引导者,更是诗意和浪漫精神的制造者。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尽可能用诗化的语言去催发这一朵一朵欲放的花苞,用诗情浇注课堂,让学生在无形中耳濡目染,领略和学习文章语言和内容的无穷魅力,让诗意盛开在每个人的心里。
3 实现诗心对话,培育人性的诗意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情和美。赏春江花月,喜盈满怀;临橘子洲头,意气奋发;听高山流水,叹知音难觅;歌大江东去,抒壮志抱负……教师只有情由心生,才能以情传情,以言传言,去感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味,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
在教授《琵琶行》时,让学生在琵琶声中体味情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是声情并茂地范读,找准关键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继而播放琵琶乐,当学生沉浸在凄苦、悲凉的旋律中时,再让学生尽情展开想像,琵琶女的沦落,白居易的现实。学生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有了这样的音乐渲染,就能很到位地朗读,从而体会其间的复杂情感。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实现了学生与我,与文本的双重对话,成功地引导学生了解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
所以,教师对待文本之美应该激情地去挖掘,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不断咀嚼文本,感受词语的气息、触摸文本的肤温、去聆听作者的声音。否则再好的文本也会黯然失色,“我见青山多妩媚,科青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因此,语文要强化学生对诗文语言文字的接触和感悟,搭建起心灵的对话平台,使他们得到智力的开拓、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构建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诗意蕴涵在生活中,它是我们教师在人类文明冲撞下的一声呐喊,是一个前行的脚步。语文教师如果舍弃了诗意,就犹如荒芜的四野杂草丛生,失去了红粉黛绿。所以,语文教学亟待诗意回归到课堂中来,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之美与人文之春的馨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