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居民的收入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影响地位,收入和幸福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当中一直被称之为是成正比例的关系存在的,尽管在这个结论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的认可,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对于居民来说,往往来源是多个方面的,本文就居民的收入对于幸福感的影响进行探讨,试图找出居民收入对于人们幸福感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关键词:居民收入; 幸福感;影响
一直以来无论是从国际的角度上来看居民收入对于人们实际的幸福感的提升,还是从国内的研究上来看,一直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研究的思路就是,在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以内,人们的幸福感的指数的提升,是需要靠收入的多少或者是收入提升的速度来去衡量的。在中国也是这样的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这样的靠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来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这样的一个增长的过程中为个体的各种需求来提供必要的物质的保障和精神的食粮。就人们的幸福感与居民收入这两个分别属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来说,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更多的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和社会学的角度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两者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的话才能够促进对于居民收入对于人们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不断的深入下去。
一、居民收入的分类
收入作为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研究概念,往往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所指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有来自于家庭的收入,有来自于个人的收入等等。从本论文所研究的经济收入和人们的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上来看,应该是主要从收入的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成果的背后往往多面临着的内容就是以下的分类。首先就是对于个人的收入的界定,这里所说的个人的收入就是指个人在一段的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这里主要包含的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收入,比如有包含着公司支付给个人的工资、福利、个人通过购买一些财产性的实物所获得的收入。通过这样的一个收入的界定可以清楚的来看到社会个人的收入对于人们的消费水平的高低的影响是相对比较巨大的,这往往也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在。
二、幸福感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定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幸福感来说是一个社会学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学界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的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侧重于将要,幸福感和人们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放到了一起进行研究,比如说,辛和约翰认为幸福感就是生活满意感,它可以定义为“依据自己所持的准则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Shin&Johnson1978)。另外还有一部分社会学的学者将幸福感的定义往往归结到了快乐的感觉上面,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的学者称之为,幸福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当前的幸福状况的一种有效的评价,这种评价其实往往是带有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在其中的,这也是为什么被学术界称之为带有情感的一种幸福感的描述。从国际上对于幸福感的定义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从人的本身的一种生活的满意程度,还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的一种切身的感受而言,还是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的表达而言,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对于幸福感的描述,都是从对于人的内心感知上面来进行的定义,这就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来去理解和完善对于人们的幸福感的研究。
从国际上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上应该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的人们的各种需求的价值因素在其中共同的作用而形成的那种能够给个人情感上带来极度满足的一种有效的意识。这种意识往往是带有着满意的感觉、幸福和快乐的意识的统一体。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感受最大的就是对于人们幸福感的定义更加的全面,也将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满足的条件上面,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根本的转变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去发现和探索,显得更加的能够适合对于幸福感的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学的角度学者们提出了我国居民幸福感由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社会信心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人际适应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家庭氛围体验10 个维度构成。
三、居民收入对于人们幸福感的影响
对于居民收入对于人们的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上面,应该从以下的几个层面上来进行分析和概括。首先就是应该树立一种同层次和同级别的一种比较的观念,比如说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界定的就是地区之间的一种比较,在我国进行这样的研究,就应该首先界定农村与农村进行比较,城市与城市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得出的结果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两个比较对象间的居民收入的情况的多少或者是差异的多少。首先从城市的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互的影响上面可以看出,富裕程度相对比较低一些的地区的居民收入与城市的整体的幸福感之间要强于那些富裕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这里应该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居民个人的收入与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的体验、目标价值的体验和心态平衡的体验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其中。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进行的思考,往往认为一种社会财富的增加往往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的指数。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们的幸福感之间往往又没有存在着那么重要的联系在其中。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财富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增多只是人们幸福感提升的一个方面,但是并不是人们幸福感的全部的影响因素。如果在人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没有文化、社会知识、精神追求等领域的相互协调的来发挥作用,人们的幸福感的提升往往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从从社会满足民众需求的角度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较好地做出解释;但仅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则无疑忽略了社会精神供给和个体的自主满足及自我调整对于幸福感获得的作用。居民的收入与幸福感的提升上面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的问题,这种重要的问题的研究就在于从快乐主义的幸福观来去界定对于幸福感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一个多样化的幸福感。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来看,人们的幸福感的提升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人们对于幸福标准的改变,同时还伴随着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来进行界定。幸福感作为一个变量的社会衡量指标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衡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只有不断的提升和创造社会的价值变量,才能够将这种对于幸福感的指数提升起来。 从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的感受上来看,要想提升人们的幸福的感受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种利益的调节的机制,这种利益的调节的机制就是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的均衡化发展,通过社会财富均衡化发展来达到人们对于社会财富的掌握上的一种平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在不断的加剧和完善。所以对于我国的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来说,应该多从人们的幸福感的程度上面来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幸福的进一步的认识上面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以快速良性的经济发展来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保障民生,建立与完善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利益调整机制,加大公共产品,特别是社会保障的供给力度。今后应该更多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进一步的深化对于人们幸福感的认识和理解上面,更多的去关注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于精神需求的感受,同时能够着眼于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幸福追求的一种现实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从物质生活的角度和从精神生活角度两个方面,来努力的提升和完善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上面。同时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来说,只有两个方面都认识到重要性了才能够建设更加幸福、更加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曾飞;黄维德;收入和幸福间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7期
[2]左学金,幸福和幸福经济学[J].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03期
[3] Ruut Veenhoven. Is Happiness Relative ? [J ]. SocialIndicators Research , 1991 , 24 (1) : 1 - 34.
[4] 赵奉军. 收入与幸福关系的经济学考察[J ] . 财经研究, 2004 , 30 (5) : 75 - 84.
[5] 奚恺元, 张国华, 等. 从经济学到幸福学[ J ] .上海管理科学, 2003 , (3) .
[6] 黄有光. 经济学与快乐[ R] . 牛津大学国际会议报道, 2001.
[7] 姜奇平. 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N] . 光明日报.2005 - 06 - 28.
关键词:居民收入; 幸福感;影响
一直以来无论是从国际的角度上来看居民收入对于人们实际的幸福感的提升,还是从国内的研究上来看,一直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研究的思路就是,在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以内,人们的幸福感的指数的提升,是需要靠收入的多少或者是收入提升的速度来去衡量的。在中国也是这样的相对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这样的靠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来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在这样的一个增长的过程中为个体的各种需求来提供必要的物质的保障和精神的食粮。就人们的幸福感与居民收入这两个分别属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来说,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更多的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和社会学的角度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两者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的话才能够促进对于居民收入对于人们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不断的深入下去。
一、居民收入的分类
收入作为经济学中一个核心的研究概念,往往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所指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有来自于家庭的收入,有来自于个人的收入等等。从本论文所研究的经济收入和人们的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上来看,应该是主要从收入的三个方面来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成果的背后往往多面临着的内容就是以下的分类。首先就是对于个人的收入的界定,这里所说的个人的收入就是指个人在一段的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这里主要包含的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收入,比如有包含着公司支付给个人的工资、福利、个人通过购买一些财产性的实物所获得的收入。通过这样的一个收入的界定可以清楚的来看到社会个人的收入对于人们的消费水平的高低的影响是相对比较巨大的,这往往也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所在。
二、幸福感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定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幸福感来说是一个社会学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学界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的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侧重于将要,幸福感和人们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放到了一起进行研究,比如说,辛和约翰认为幸福感就是生活满意感,它可以定义为“依据自己所持的准则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Shin&Johnson1978)。另外还有一部分社会学的学者将幸福感的定义往往归结到了快乐的感觉上面,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有的学者称之为,幸福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当前的幸福状况的一种有效的评价,这种评价其实往往是带有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在其中的,这也是为什么被学术界称之为带有情感的一种幸福感的描述。从国际上对于幸福感的定义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从人的本身的一种生活的满意程度,还是从人们的实际生活的一种切身的感受而言,还是对于自己的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的表达而言,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对于幸福感的描述,都是从对于人的内心感知上面来进行的定义,这就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来去理解和完善对于人们的幸福感的研究。
从国际上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上应该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的人们的各种需求的价值因素在其中共同的作用而形成的那种能够给个人情感上带来极度满足的一种有效的意识。这种意识往往是带有着满意的感觉、幸福和快乐的意识的统一体。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感受最大的就是对于人们幸福感的定义更加的全面,也将人们对于幸福感的满足的条件上面,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根本的转变的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去发现和探索,显得更加的能够适合对于幸福感的理解和认识。从社会学的角度学者们提出了我国居民幸福感由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社会信心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人际适应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家庭氛围体验10 个维度构成。
三、居民收入对于人们幸福感的影响
对于居民收入对于人们的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上面,应该从以下的几个层面上来进行分析和概括。首先就是应该树立一种同层次和同级别的一种比较的观念,比如说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界定的就是地区之间的一种比较,在我国进行这样的研究,就应该首先界定农村与农村进行比较,城市与城市进行比较,而且这种比较得出的结果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两个比较对象间的居民收入的情况的多少或者是差异的多少。首先从城市的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相互的影响上面可以看出,富裕程度相对比较低一些的地区的居民收入与城市的整体的幸福感之间要强于那些富裕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这里应该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居民个人的收入与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的体验、目标价值的体验和心态平衡的体验之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其中。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进行的思考,往往认为一种社会财富的增加往往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的指数。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去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们的幸福感之间往往又没有存在着那么重要的联系在其中。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看,财富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增多只是人们幸福感提升的一个方面,但是并不是人们幸福感的全部的影响因素。如果在人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没有文化、社会知识、精神追求等领域的相互协调的来发挥作用,人们的幸福感的提升往往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从从社会满足民众需求的角度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较好地做出解释;但仅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则无疑忽略了社会精神供给和个体的自主满足及自我调整对于幸福感获得的作用。居民的收入与幸福感的提升上面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的问题,这种重要的问题的研究就在于从快乐主义的幸福观来去界定对于幸福感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一个多样化的幸福感。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来看,人们的幸福感的提升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人们对于幸福标准的改变,同时还伴随着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来进行界定。幸福感作为一个变量的社会衡量指标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衡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只有不断的提升和创造社会的价值变量,才能够将这种对于幸福感的指数提升起来。 从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的感受上来看,要想提升人们的幸福的感受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种利益的调节的机制,这种利益的调节的机制就是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的均衡化发展,通过社会财富均衡化发展来达到人们对于社会财富的掌握上的一种平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在不断的加剧和完善。所以对于我国的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来说,应该多从人们的幸福感的程度上面来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升和完善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幸福的进一步的认识上面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以快速良性的经济发展来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保障民生,建立与完善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利益调整机制,加大公共产品,特别是社会保障的供给力度。今后应该更多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进一步的深化对于人们幸福感的认识和理解上面,更多的去关注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于精神需求的感受,同时能够着眼于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对于幸福追求的一种现实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从物质生活的角度和从精神生活角度两个方面,来努力的提升和完善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上面。同时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来说,只有两个方面都认识到重要性了才能够建设更加幸福、更加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曾飞;黄维德;收入和幸福间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7期
[2]左学金,幸福和幸福经济学[J].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03期
[3] Ruut Veenhoven. Is Happiness Relative ? [J ]. SocialIndicators Research , 1991 , 24 (1) : 1 - 34.
[4] 赵奉军. 收入与幸福关系的经济学考察[J ] . 财经研究, 2004 , 30 (5) : 75 - 84.
[5] 奚恺元, 张国华, 等. 从经济学到幸福学[ J ] .上海管理科学, 2003 , (3) .
[6] 黄有光. 经济学与快乐[ R] . 牛津大学国际会议报道, 2001.
[7] 姜奇平. 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N] . 光明日报.2005 - 06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