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应旗帜鲜明地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鄢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iq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具体化,推动十八大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需要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旗帜鲜明地确立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断更新。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14-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贯穿始终。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何发挥中职德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如何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切实具体化,推动十八大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这些已成为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
  德育课教学目标中的凸显
   “价值观”是判断事物有无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值准则,是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为正当合理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浸透于整个人格之中支配着人的情感、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1]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再由内到外呈螺旋式发展的复杂心理过程。学生必须经历以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与展露个性五个层次的连续内化的过程,才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当前教师对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把握存在以下问题:(1)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缺失。部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只考虑到认知目标,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根本没有得到重视。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过于强调认知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确立。价值观的自主建构理论认为,人的价值世界是个体在自主能动的状态下生成的,是在原有的价值系统基础上增值地获取和建构价值。[2]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如果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真正地认同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中,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那么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就没有达成;(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标签化”。教学中较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设计情感态度观念目标时,直接从教学大纲的文件中简单照搬,当标签贴在教案上,常表达为一些空泛的套话。如“养成热爱工作,敬业爱岗的情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等;(3)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的设计泛化,脱离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这样的现状背离了中职德育教学大纲和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德育课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依据。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德育课教学中突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和活动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功效,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这就要求创新德育课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微观的课堂教学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要求旗帜鲜明地确立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切实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
  德育课教学目标中的表述
   价值观属于教学目标的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的目标在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50年来的情感目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长期目标,不仅分类较复杂,同时也较难评估,所以在课程和教学实施中往往会被忽略,由此带来了学生个性的各种缺陷和社会问题。[3]美国教育家豪恩斯坦(Hauenstein,A.D)教授在其著作《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中对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了透彻细致的分析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感领域目标的教学系统,作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分析。它以处方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主要输入信息。符号性信息、处方性信息是情感目标落实的主要路径,发挥着规范的“应然”功能,以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与展露个性五个层次为过程,经过学习体验之后,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4],并对照目标进行评价性反馈,突出了如何使得内在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能够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的过程。该理论把情感领域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子类目标,使以往过于抽象、模糊、笼统的情感领域目标变得具体、实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扩大了情感目标的范畴,本质上相当于我国中职德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三维课程目标。该理论为我们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特别是德育课程落实“情感、态度与观念”目标提供了十分有力的理论武器。
   价值观教育要输入符号性信息、处方性信息。符号性信息是指一系列可用于各种信息和内容的符号,旨在表征观念和概念,为达成沟通理解服务,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案例或一个典型事例的描述。处方性信息是指体现在社会、文化、宗教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风气习俗和哲理中,其功能在于作出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学习过程重点是学习经验,形成价值观与信念,最终实现个人品质的升华,成为一个有情操、坚守核心价值观的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目标中的表述应清晰具体,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2)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3)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4)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    如《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教学目标要体现友善价值观的要求,可这样表述: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留心于个人礼仪的细节,自觉按礼仪要求去做,赞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承诺做到礼貌待人、诚信待人,以友善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个人礼仪的习惯。具体见表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要求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的更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应对教材每一个单元和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价值观目标更新。其中价值目标的细化可以参考表1。
   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内容主要体现友善、平等、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第一单元教学重点应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通过第一课和第二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留心于个人礼仪和职业礼仪的细节,自觉按礼仪要求做,赞同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承诺做到礼貌待人、诚信待人,依据友善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个人礼仪和职业礼仪的习惯,塑造良好友善的个人形象和职业形象。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
   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中内容体现和谐、敬业、诚实、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通过第三课和第五课教学,学生认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据和谐、诚实、文明的价值观和信念,自觉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素质,选择真善美、拒绝假恶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确立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认同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参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第三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认同珍爱自然、保护生态是遵守社会公德、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确立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念,更加自觉地养成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习惯。第四课应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和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认同敬业的观念,依据敬业诚信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的职业行为习惯。确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观。第五课应引导学生坚信友善的价值观,养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品格。
   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内容,体现了民主、法治、自由、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该单元的教学,学生能认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前提;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努力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理解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保证。支持国家的民主、法治、自由、正义事业,确证民主、法治、自由、正义对于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作用,依据法治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公民的守法习惯。第六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同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认同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的作用,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认同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方略。依据正义的价值观和信念,坚信中国法治建设的正义基础。第七课应引导学生认同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观念,选择用法律的权威来确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崇尚宪法权威,树立人民主权观念,依据民主的价值观和信念,以公民的身份参与中国的政治生活。第八课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认同我国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确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观念。依据法治的价值观和信念,养成尊重别人权利和自觉守法的习惯。
   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内容体现了法治、自由、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第五单元“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内容体现法治、自由、诚信、平等、和谐、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具体内容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加】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盛群力.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4]A.Dean Hauenstein.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其他文献
摘要:职业学校日常管理难度大、要求高、涉及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班主任主力、课堂主阵地等重点环节,狠抓“四主”有效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将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学校;“四主”管理;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46-03  
【课例导读】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儿童文学篇幅短小,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是对儿童进行审美道德品质的培养及情感熏陶的难得的阅读材料。  《一棵名叫“奶奶”的树》是郭姜燕老师发表在2012年第2期《儿童文学》上的一个亲情故事。唐春梅老师用这篇
教育改革和发展呼唤教师应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权力,但是尽管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教学等专业权力和教育的本质要求相比还是显得太小。当下,教师专业权力的削弱使他们的教育教学始终处于“被教育”状态:等待上级行政部门把教材、教参和课件开发好后使用,自己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拓宽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模式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不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要想促进教师具有相应的专
城南,是被称为“南京之根”的老城区。这里墙粉瓦黛、街婉巷曲,既有秦淮河畔、夫子庙侧文人骚客的墨香余韵,也有箍桶巷中、木匠营里市井闾左的俚俗流风,共同酿就了勤谨而又放达、朴质而又古雅的醇厚民风。南京市小西湖小学,就坐落在这片根脉悠远、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街区。  1733年,小西湖小学的前身普育堂创制,自此,在这方天地中,普育精神薪火相继,绵延不绝,成为深植于学校血脉之中的最恒久的文化传统。进入新世纪
摘要:情意素养既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手段,也是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内容。男幼师生情意素养的优化,不仅要光大其自信乐观、坚强忍耐、阳刚活跃等优良情意,还要增强专业兴趣与信念、消解生存环境的“伪娘”焦虑、减弱专业认知不足带来的压力。培养男幼师生应在目标引领中明确其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定位,在生涯规划中强化其职业认同感,在教学改革中突出其性别特质的优势,在具体情境中构建情知共进的场域,形成具有适切性的评价体系。 
摘要: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能力不强。将应用文教学变成师生共同的“易事”“乐事”,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技能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是中职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学应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要求的侧重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中职语文;应用文教学;取舍;建构;改变;促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通过线条、色彩、明暗等来塑造形象,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等特点,对幼儿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小班幼儿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完善,手眼动作不协调,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因此,他们的绘画,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然而,也许正是这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是他们日后在绘画活动中展现才能的起点和开端。那么,如何引导小班幼儿绘画入门,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马蒂斯曾在《儿童线描
摘要:给先贤张謇一个概略的白描,几根线条不可或缺:一根时代的线,一根实业的线和一根教育的线。张謇深厚的儒学根基接联着教育线,不惮险境的果敢勇毅牵联着实业线,而救亡图存的高远志向又关联着时代线。张謇因有志而拓兴实业,因实业而衍生教育,因教育而滋育人才。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实践的丰厚遗存,值得记取与弘扬。  关键词: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实践;探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兼具科学性、艺术性。中职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将会根据不同的角色变化,经历从制度管理到民主管理最后到文化管理的不同境界。这三种境界是班主任管理理念逐步科学的过程,管理艺术逐步成熟的过程,管理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管理;“三重境界”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摘要: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生活所必须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职业学校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为生活而学习”的理念,并为学生实现这样的学习目标提供课程支持。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倡导“为生活而学习”的办学理念,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课程形式的灵活化、学习过程的实践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为生活而学习;生活;课程支持;评价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