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学以致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chen08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深挖教材,并在作文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教材学习的同时,积累充分的写作材料,为学生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材 作文材料 教学方法 写作能力
  
  作文,犹如堆雪人,建楼房。雪人是一捧捧雪堆砌而成,楼房是一块块砖堆砌而成。素材,就是搭建作文的那“一捧捧雪”“一块块砖”。缺了这“一捧捧雪”“一块块砖”,即使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所以,写好考场作文,第一要务就是材料。很多考生一边在感叹素材的缺乏,一边对身边的课本这座“青山”却视而不见。面临高考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涉猎和加工浩如烟海的作文材料,那么,我们何不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近取材,学以致用呢?那怎样活用课本取材作文,现就此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名言巧用、佐证观点
  
  高考《考纲》规定:高考作文重在对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而最能展现综合素质的又是作文,作文水平的高低,更要看你文章的文化底蕴。而课本中的名言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作文时能巧用课本中的名言不能说不是一捷径,既可有力的证明作者的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又可使文章显得很有品位。
  例如2008年山东满分作文《春来草青,淡泊人生》中分别用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来作为每段的开头,并自成一段,由此引出每人的生活态度,以此来证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观点。
  又如:2007年上海满分作文《必须迈过这道坎》中一段,“王安石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不正是模仿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吗?我读过李白的天真浪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读过杜甫的忧国忧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读过李清照的凄苦愁思,‘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可借前人之力,登上升级之梯”。此段一连串的引用了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的名人名言,将“跨过‘一味模仿’”这道坎的观点阐释的十分透彻,又使文章文采盎然、魅力四射。
  
  二、事赋新意,凸现主题
  
  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孔明挥泪斩马谡》,借用高中第四册课文《失街亭》中精彩片段。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孔明拨开情感的迷雾,以国事为重作出了英明果断的决策。考生借此内容删繁就简,紧紧围饶孔明的内心矛盾做足文章,艺术地回答了“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话题的内容。2006年江苏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小作者在高中第一册课文《孔雀东南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赋予刘兰芝与焦仲卿以新的意蕴和内涵,借以影射现实,不仅对作文话题“水灵动、山沉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更让人想到了某些人“蒲苇”“磐石”般誓言的虚伪,故事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这样借古事赋新意,既有斑斓的历史气息,浓郁的时代色彩,又凸现了主题,还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辟蹊经的创新方法。
  
  三、载体精选、挥洒才情
  
  作文中情感的体现,定要有一个“高贵”的载体来挥洒才情,“高贵”的载体哪来呢?我们同样可从课本中去找。例如:2005年的满分作文《大禹,请留步》一文,将话题“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的立意放在《大禹治水》故事中的主人公大禹和妻子的身上,让他们成为形象载体,通过大禹治水路过家门而不归时妻子声泪俱下的场面描写来表达主题,既生动感人又寓意深刻。又如《烟岁风逝、名随史流》,文章选取了项羽、司马迁、李白、杜甫四个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为形象载体来挥洒才情。用人名作小标题,一人自成一段,分别赞扬他们宽怀、坚毅、不屈、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突出了“人生在世要忘记该忘记的,留下该留下的”。
  
  四、语段沿用、彰显文气
  
  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作为学生养文气于文中,也是学以致用,活用教材中的语段,变换角度求得新意。例如2007年河北满分作文《走自己的路》中的一片断,“我愿学伯牙断琴,只为知音。千百年来……以琴慰友,子期知伯牙之音,伯牙知子期之心。我愿学东坡正直敢言,装了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流放岭南,仍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片断中所选的材料源于中学课文,既显示出作者对语言文字驾轻就熟的能力,也使文章气韵流畅,字句铿锵。
  ★作者简介:葛文艺,湖北省当阳市草埠湖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得很吃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减弱,个别同学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落差和学习困境,势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着力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而这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便
【摘 要】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文学史界一直有不同的意义阐释。高中语文教材中文本节选及教参采纳了“大鹏”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这一解释。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对其形象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文本解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课文《逍遥游(节选)》后面安排了这样一道探讨题:“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配套教参的答案是
【摘 要】长亭送别,从“晓来谁染霜林醉”,到“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张生在不舍中留下了一个离别的背影。而痛在身心的,是主人公莺莺小姐。本文赏析剧中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对其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致分析。  【关键词】《西厢记》 人物分析 忧虑  莺莺是《西厢记》的主人公,是这个戏曲中最光辉的人物形象,她至真至纯,做事完全取决于少女的天然的本性,对春的感伤有“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这样的哀怨。正是如此春景
美国一流大学校长访谈录: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调研系列  编者按: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在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推进高等教育
【摘?摇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很强的继承关系,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现代汉语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古汉语知识。本文从词义、语法等角度论述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联,并以此来促进古汉语的教学。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词义 语法 数学方法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而两者虽有不同,但又必然互相联系,在许多基本方面(如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音和
【摘 要】带了几年高三,在讲授文学类文本散文时,走进了一个怪圈:围绕考纲,一篇优美的散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为了分数也是硬着头皮听,耐着性子记。功利化的教育目的使得语文教育的语言系统缺少了应有的纯粹美,受教育者难以从中获得关于生存的真正智慧与精神的自由飞翔。而语文课首先就是语言课,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可以这么说,没有抓住语言进行教学的课就不算语
【摘 要】作文是高考语文备考的重头戏,许多考生努力在应试技巧上做文章,以求短期突进,却无法突破作文提升的“瓶颈”。作文备考的关键是把平时的观察积累内化为思想见解,并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关键词】作文提升 生活 阅读 思维深度 表达    我们为什么要写文章?对于大部分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可以不假思索回答的问题——为了高考。是啊,十年寒窗,为的就是龙门前那一跃,以此为由,本无可厚非。然而
【摘 要】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人”与“文”严重分离。本色作文强调“本色”二字,是一种作文教学方法和作文评价标准,以引导学生“观察真生活,抒写真性情,表达真自我”为原则,标志着作文的本质回归。本色作文教学强调打好基础,适当提高;课堂为经,生活为纬;培养情智,学会思辨;多读古典文学,感受中华文明。作文教学只有回归本质,才能教活学生,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 本
【摘 要】对于《琵琶行》的教学和鉴赏,似乎一直存在一个误区:人们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诗人对乐音的描摹上。而对于诗人“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迁谪意和“送客湓浦口”的别情以及围绕此“意”与“情”而渲染的景物等等有所忽略,对诗歌为什么要安排诗人与琵琶女互述生平也少有探究。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有感于此,便借浔阳楼楹联,从本诗的景、情、意三方面作一探讨。  【关键词】情景 别离 知心 迁谪
【摘 要】目前的作文教学陷入了师生都“怕”的尴尬境地,要突破这个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笔者以为从命题、指导、评价三个方面寻求一种师生“和谐”的状态不失为一种良策。  【关键词】作文教学 和谐 命题 指导 评价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师生双方都“怕”的尴尬境地。我们该如何打破这一尴尬局面呢?  作文教学唯有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找到师生之间的契合点,那样才能开创出新的局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