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式阅读教学法的运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tar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前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习作,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是为了自能读书,不需老师讲;自能作文,不需要老师改。一个人有了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将终生读书,一辈子受用。”自主式教学正体现了叶老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造力,让学生会读书,渐入“自能读书”的佳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要以生为本,探究新的理念


  旧的语文教学模式,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系统论认为:教学活动实质是一种信息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接受信息之后主动地进行反馈,即自读感悟,如找问题、找原因、谈感悟等,并向老师输出有关的信息,如提出问题、意见、要求等,同时又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授人以渔”,也就是老师搭台,学生唱戏。由教学生学会转变为学生会学,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从习惯于教师的送来变为自己拿来,同样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教学《大拇指汤姆》一课,教师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这篇课文是讲汤姆的拇指很大吗?”学生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便投入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了。有效的激疑是教会学生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自主学习是一个新的起点。

二、要读懂学生,做到因人施教


  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外部学习活动的组织,更要把握学生内部心理活动的调控。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在实践中,我认为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全体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施展。因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摸透学生的心理,摸清学生的基础,要注重观察、提问、练习等方面的训练,从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情况,有利于教师把握全局、照顾局部,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要注意面向全体,照顾个别,从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出发,注意一般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并给予不同类型的学生规定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使“自主式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

三、要紧扣自主,促进能力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和谐统一的。教师不应是拿所谓的结论来教人,应是拿怎样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教人。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即使有了知识也不一定就具备了能力,但具备能力一定要有知识,所以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能力。师生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学对“教”的制约和“教”对学的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而会学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知识方面的学会,非智力因素的乐学,智力方面的善学和技能方面的能学。它们分属于会学综合系统中的基础、动力、核心和操作因素。那么在自主式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在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中提炼和掌握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知即不知”的意识,也就是不能把“已知”当终点而是作为起点,于无疑中生疑,于疑中存疑,反复中让学生化知识为能力,促成会学能力的形成。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詹天佑的生平、主要事迹、历史背景、主要成就等,做好这些铺垫后,学生学起课文来便得心应手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


  学生学习正如孩子学步,从蹒跚学步到步步稳健时,就应放手让他独立行走。我们教师要尽快放手让学生学,由“扶”到“放”,让学生始于模仿,终于创造,成为一代“会學”的新人。教师多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如“你读书总有独到见解,真了不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等。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提问题,归纳方法,谈收获,让学生在探究自悟中得到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课堂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朗读作技巧性的指导,千方百计创设形式多样的情景,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指导朗读,让课堂朗读绽放光芒。   一、朗读要贴近生活   新课标提倡“情感教学”,教师应大胆尝试将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朗读教学上来。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文中感情真挚强烈,亲切感人。但学生不能
过了宝应县城,暮色之中路面变得模糊起来,所有车辆都打开了大灯。对面过来的汽车车灯太刺眼了,每次会车时,车手们都睁不开眼,车速也降了下来,骑起来很吃力。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提问,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以提升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内涵,达到英语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面本人结合小学英语高年级课堂的实践,就如何实施和开展“问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谈一谈如下几点做法:   一、把握课堂提问有利的时
威金斯和迈克泰格在其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指出:“太多的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他们首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未来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这实际上是“教师中心主义”的教学观,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的讲述者,为此要以学生为中心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能更广泛、有效地达成 “人人是主角”的理想目标,但是实际操作中仍普遍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导致管理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与初衷背道而驰。  一、割裂系统生态环境,组织管理有形无神   (一)科任教师协调一致“用”小组  任教同一班级的教师们,有的用小组,有的却心中无小组。即使科任教师都在“使用小组”,却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学生在“多头领导”之下,小组合作难深入。因此班级管理应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