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评“教”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c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1],因而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改革的进展与突破,取决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彰显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领导、引导、启发作用时,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课堂教学才会不断闪现生命的灵动,获得最大的成功。由此,笔者认为,只有对教师的教进行多维度的、立体的评价,才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高质量推进。
  
  一、 目标定位评价
  
  新课程提出了“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关注这三个发展,那么该教师的目标定位即为有效、合理。而教师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否有效主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参与质量来实现。
  1.是否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而这三维目标的实现必须附属于教师抛给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从问题的内容我们就能直接感受到教师是否兼顾知识的重难点,和其他学习内容的涵盖,是否注重技能的锻炼,是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新课标要求目标定位适宜,具有综合性,并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这一项研究,可以整合学生学习活动加以推演。如果学生在教师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中,能轻松愉快地与文本、教师、同伴进行对话,并顺利达成目标,则意味着教师的目标定位既符合课标要求,也符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
  3.是否具有层次,可操作
  不同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及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是不尽相同的,这给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学目标只有分明的层次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恰当地安排教学过程,准确、合理地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规范作用。那么,该如何来评价教师目标定位是否具有层次性、可操作性呢?笔者认为,可结合教师提问、学生的参与质量加以推究。提问内容如果具有层次性,那么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有序的系统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容易接受,教学目标也就具有了可行性。
  
  二、 教学理念评价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能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开掘他们的创新能力。
  1.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因此,教育者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又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教学理念不论在教师提问、点评,还是在学生活动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2.是否体现创新理念
  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能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评价一堂课,首先要评价是否创新理念。而教师理念的创新,直接体现在教师提问的思维含量和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再创和活动的创新上。
  
  三、 教学内容评价
  
  教学内容,即教学材料,教材并非教学内容。有研究表明:对学生学习来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编选、研究和分析比拥有的材料是否丰富和高档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需要和自己所面对学生的特点,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的评价研究也就必不可少。
  1.是否“以生为本”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依据课程标准来领会教材的指导思想,理解教材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空间。当学生需求与教材实际之间出现冲突时,教师就非常有必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在正确把握教材实质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需要和所面对学生的特点,巧妙安排教学内容。而怎样安排、处理、调整教学内容才是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的呢?
  2.重难点是否突出
  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把握教材的重点,突出重点问题,并力求彻底解决重点,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教学的重难点是由教材内容和学生原有基础、能力水平来决定的。因此,教师在确定难点时,要钻透教材,摸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而重难点是否突出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提问的内容。
  3.教学内容是否开放,容量、密度是否合适
  开放的教学内容能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材料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理念,树立新的教材观。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天地,以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而教师提问就是教学内容的直观体现,提问开放则教学内容开放;提问数量合宜则教学容量、密度合适。基于此,笔者由教师提问是否具有思维含量、提问数量是否合理来评价教学内容是否开放,容量、密度是否合适。
  
  四、 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对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1.是否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 “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2] 教师启发式教学是否有效运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的灵动。为此,笔者从教师点评是否点在疑难之处,批评指正是否委婉来对教师是否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评价研究。只有当教师点在疑难之处,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只有当学生出现错误的信息时,教师正确委婉进行点评,才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
  2.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有效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3]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对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体现以人为本,即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有效,主要体现于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学生活动的形式。
  
  五、 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教学过程中包含了许多要素:教师、学生、文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等。为使这些要素能够做到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笔者整合教师提问、教师点评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研究。
  1.思路是否清晰,布局是否合理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5]它或明或暗地被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步骤,以便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推进。而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点拨。提问思路清晰,即教学思路清晰;提问内容兼顾重难点突破和其他学习内容的涵盖,则教学布局合理。
  2.课堂氛围是否和谐
  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进入积极而轻松的思维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和蔼的教态、亲切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这其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富有激励性的点评能有效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与教师、与文本、与同伴进行融洽的对话,并推动课堂氛围走向活泼和谐。
  3.是否构建了对话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平等对话。对话的课堂是一种平等融洽的沟通,是一种现实开放的活动方式,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认知方式。在这样的对话课堂里,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生命得以点燃。
  4.课堂节奏是否起伏有致,张弛有度
  “课堂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松紧、快慢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6]因此,课堂节奏理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不能一平如水让人昏昏欲睡,也不能紧锣密鼓让人疲于奔命。笔者认为:松紧结合、张弛有度是课堂的理想境界,不仅带给学生美的、愉悦的感受,而且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需指出的是,课堂节奏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时机的把握。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生命运动曲线来设计提问,组织学生活动,那么课堂节奏就会呈现出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的理想状态。
  
  六、 教师素养评价
  
  1.是否有亲和力
  “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和力是教师在身教、言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让学生感受到的亲切感和信赖感。教师有亲和力,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程度就高,教师的言行就会更好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生活;学生就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响应,主动思考,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7]教师是否具有亲和力,往往从教师的语言及辅助中一览无遗。教师的语言如果亲切自然,教学氛围就会融洽,学生就愿意与老师亲近、交流,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是否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教师的文化积淀包含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积淀。它需要教师长时间博览群书,体验生活,并对书籍和生活所涉及的内容深入思考。文化积淀深厚与否,往往会外化为人的谈吐水平和修养。水平不高,则教书乏招;积淀不深,则创新乏力;修养不足,则育人乏术。因此,教师的文化积淀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文化积淀是否丰厚最直接的反映则在教师的提问点评上。教师提问点评语言锤炼得准确、生动、形象,那么教师的文化底蕴就深厚。
  3.能否合理地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课堂曾作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当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8]可见,合理地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而评价教师是否合理地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提问是否对有价值的资源及时纳入,及时评价学生的生成。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的生成适时调控,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并及时地评价学生的生成,那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使课堂洋溢鲜活的生命力。
  多维评“教”研究作为课堂教学全息整合评价研究中的一个点,它反映着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中所有“信息元”的全部信息,也反映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但它由于受时间、范围和研究对象的限制,其反映的信息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笔者将不断减少外部因素的限制,使教师教的评价研究不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应确立的几个基本观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7):7.
  [2] 李红云.谈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1):53.
  [3] (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
  [4]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1999(4):24.
  [5] 胡银凤.刍议艺术课堂中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创新,2007(12):40.
  [6] 刘云.课堂教学的生命力——节奏[N].教师报,2001-12-12(B03).
  [7] 王荣国.做个有亲和力的教师[N].教育文摘周报,2006-3-29(5).
  [8] 柏海山.生成: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J].青年教师,2006(3):33.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借助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分层教学,打破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本来枯燥泛味的课堂变得生动
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非常有效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引导,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使得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点进行更好的掌握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小鼠急性溶血性贫血模型,为临床药物试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用药方式对昆明小鼠皮下注射盐酸苯肼来制备动物模型,每日检测网织红细胞的比例、红细
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理念,伴随着新课程走进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时间,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个性迭出”、“精彩纷呈”。但仔细审
借助2016年参加国家级课题《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契机,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特点,以微课视频为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工具微信、QQ、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