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直以来,化学新授课一般都是从实验探究入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近些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化学课堂,使得化学课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使化学真正成为学生们喜欢的一门学科。它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何在这45分钟时间里既能完整地组织实验,又能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发现并生成新知识,成为了难以兼顾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实验本身难度不大,但却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来完成,往往就会影响到整个教学内容的完成。遇到此类情况,教师如果把演示过程做成Flash动画或者录制成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就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还可以避免因实验失误而造成的时间浪费,从而保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因为完成一个课堂实验并不只是教师操作一遍给学生看这么简单,它需要把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药品等介绍清楚;实验的过程,包括操作、现象以及注意点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的结论,包括直接的结论以及间接的一些推论进行总结、概括。因此,如果把实验的时间节省下来,围绕以上3个方面组织学习活动的话,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将实际操作改为动画或者播放视频并不会影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观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信息技术对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效率更是毋容置疑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呈现知识,较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掌握知识间的关联,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化学基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厂的设备、工艺流程到底是怎样的?能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真的是像冰块一样的吗?河水很浑浊,那家里用的自来水是怎么变得那么干净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单靠课堂上讲解,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更无法联想到实际情况。教学时如果把这些内容的视频或者图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便会一目了然。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随着数码产品日益进入普通家庭,加上网络的普及,一些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资料,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做法是:先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有关钢铁制品生锈的实例,用相机拍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物品所处的环境对钢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假设;接着根据假设条件,用铁钉、试管等进行实验,当然钢铁生锈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所以每天的实验现象学生也需要用相机记录。由于前期的大量工作,实际教学时,只需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和总结,便很容易得出钢铁生锈的条件。不难看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运用到了信息技术手段,同时也不乏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由于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亲自参与完成,他们的兴趣便会被激发,而且会形成较强的成就感,这对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非常有利。
信息技术能使课堂实验更科学严谨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根本无法让全体学生都观察到过程中的现象,而各个实验都让学生亲身体会时间又不够,根本就无法实现。实物投影仪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可以利用播放实验视频让全体学生都观察到实验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专业的实验视频制作过程中,会对一些瞬间现象进行慢速处理,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变化的细微处,使他们对实验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面粉的爆炸实验经过慢速播放后,就可清楚看到面粉经燃烧,产生热量使气体膨胀,将罩在其外面的油桶顶起的全过程。类似于火箭发射,使学生对爆炸过程印象深刻。一些对实验结果要求比较高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搬到课堂。
信息技术实现了化学课的低碳环保
一提到“化学”,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污染、爆炸、有毒等不好的字眼,仿佛化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有害无益。其实恰恰相反,化学本身是研究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使它们有益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至于污染、爆炸等也是化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研究它们也是为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避免它们的发生。但在进行研究或者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包括上面所说的污染等,当然这是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化学课也是一样,课堂上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有的实验比较安全可靠,而有的实验却比较危险,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影响学生健康,甚至会有发生爆炸的因素存在;至于燃烧各种可燃物消耗能源,产生二氧化碳那更是家常便饭。而使用信息技术演示实验,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发生,也符合当下所提倡的低碳环保。
信息技术可以使化学课生辉。但化学课毕竟还是要以动手实验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化学课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一味依赖。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巧妙整合,才能让化学课变得更加优质、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
信息技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何在这45分钟时间里既能完整地组织实验,又能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发现并生成新知识,成为了难以兼顾的问题。特别是有的实验本身难度不大,但却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来完成,往往就会影响到整个教学内容的完成。遇到此类情况,教师如果把演示过程做成Flash动画或者录制成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就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还可以避免因实验失误而造成的时间浪费,从而保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因为完成一个课堂实验并不只是教师操作一遍给学生看这么简单,它需要把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药品等介绍清楚;实验的过程,包括操作、现象以及注意点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的结论,包括直接的结论以及间接的一些推论进行总结、概括。因此,如果把实验的时间节省下来,围绕以上3个方面组织学习活动的话,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将实际操作改为动画或者播放视频并不会影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观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信息技术对提高化学复习课的效率更是毋容置疑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呈现知识,较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并掌握知识间的关联,建立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夯实化学基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厂的设备、工艺流程到底是怎样的?能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真的是像冰块一样的吗?河水很浑浊,那家里用的自来水是怎么变得那么干净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单靠课堂上讲解,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更无法联想到实际情况。教学时如果把这些内容的视频或者图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便会一目了然。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随着数码产品日益进入普通家庭,加上网络的普及,一些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资料,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做法是:先让学生寻找日常生活中有关钢铁制品生锈的实例,用相机拍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物品所处的环境对钢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假设;接着根据假设条件,用铁钉、试管等进行实验,当然钢铁生锈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所以每天的实验现象学生也需要用相机记录。由于前期的大量工作,实际教学时,只需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和总结,便很容易得出钢铁生锈的条件。不难看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运用到了信息技术手段,同时也不乏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由于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亲自参与完成,他们的兴趣便会被激发,而且会形成较强的成就感,这对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非常有利。
信息技术能使课堂实验更科学严谨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根本无法让全体学生都观察到过程中的现象,而各个实验都让学生亲身体会时间又不够,根本就无法实现。实物投影仪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可以利用播放实验视频让全体学生都观察到实验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专业的实验视频制作过程中,会对一些瞬间现象进行慢速处理,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变化的细微处,使他们对实验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面粉的爆炸实验经过慢速播放后,就可清楚看到面粉经燃烧,产生热量使气体膨胀,将罩在其外面的油桶顶起的全过程。类似于火箭发射,使学生对爆炸过程印象深刻。一些对实验结果要求比较高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搬到课堂。
信息技术实现了化学课的低碳环保
一提到“化学”,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污染、爆炸、有毒等不好的字眼,仿佛化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有害无益。其实恰恰相反,化学本身是研究各种物质的性质、用途使它们有益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至于污染、爆炸等也是化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研究它们也是为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避免它们的发生。但在进行研究或者生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包括上面所说的污染等,当然这是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化学课也是一样,课堂上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有的实验比较安全可靠,而有的实验却比较危险,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影响学生健康,甚至会有发生爆炸的因素存在;至于燃烧各种可燃物消耗能源,产生二氧化碳那更是家常便饭。而使用信息技术演示实验,则避免了这些情况的发生,也符合当下所提倡的低碳环保。
信息技术可以使化学课生辉。但化学课毕竟还是要以动手实验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化学课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一味依赖。教师只有不断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巧妙整合,才能让化学课变得更加优质、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