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青田 艺冠中华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看千年的石雕去青田,要看千年的技艺看作坊。青田石雕历经千年发展,手法则不主故常,圆雕、镂雕、高浅浮雕、浅刻交替为用,以其娴熟而不同凡响的相石、开坯、雕琢、封蜡、润色工序,自成“写实而尚意、精妙而大器、细腻而见难度、抓形而见神采”的艺术流派,并在中国石雕工艺史上、奠定了特定的历史艺术地位。
  青田石雕兼融“天工与自然”,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理想,承载着传达人类崇高精神的使命,发挥社会教化人的作用,由此产生许多名闻遐迩的百年巨匠和传世作品。他们的名字不但雕刻在石头之上,也将载入“工美之王”的大典之中。
  技艺特色
  青田石雕与牙雕、玉雕、木雕相比,在技艺上有着鲜明的特色。象牙质细而韧,适于精雕细镂,但色调单纯,材料局限;玉料质地高雅,有的色彩丰富,因色取俏,但质地坚硬,难以镂雕出丰富的层次;木质较粗脆,色调又单一,仅宜于圆雕、浮雕。而青田石的色彩丰富,脆软相宜,既可取俏色,又能精镂雕,在某种程度上兼备以上各种材料的优点。
  在石雕工艺中,即使物质材料相近,也因地域之不同,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地方特色,由此,青田石雕的材质特色和技艺特点,决定了青田石雕“因材施艺、形象逼真,镂雕精细、层次丰富”的技艺特色。
  (一)因材施艺,形象逼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块形态、质地、色彩完全相同的青田石。艺人面对千姿百态的石料,必须运用其艺术素养和雕刻技艺,才能将石料利用、改造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种利用改造可概括为:取势造型,依质布局,因色取俏。
  【取势造型】依照石料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与构图。它着眼于对石料形态的利用,尽量不做过多的改造。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石料,又可以从千姿百态的石料自然形态中受到启迪,创造出新颖的作品来。
  【依质布局】审察石料质地,扬长避短,依石构图。石质主要考虑冻石(不是俏色冻)、硬钉、裂纹。一块石料上某部分石质特佳甚至“冻”,就要把这部分石料加以充分利用。石料上往往有难以奏刀的硬钉,艺人对此用“去、避、用”三法处理。
  【因色取俏】青田石的天然色彩十分丰富,必须根据石料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构图,从而达到因“色”施艺的艺术效果。对石色的利用主要有模拟、对比、渲染三种方式。
  (二)镂雕精细,层次丰富
  青田石雕的表现手法,从形式分有圆雕、镂雕、浮雕、线刻、镶嵌数种,以圆雕最常见,而以镂雕最具特色。镂雕精细、层次丰富,可分单面镂雕、透空镂雕和立体镂雕,在石雕山水、花卉作品中尤见明显。石雕作品的层次有赖于精细的镂雕,而精细的镂雕又依靠高超的镂雕技艺。
  【单面镂雕】 青田石雕中许多作品都呈扁形,前后狭,左右阔,正面精雕细刻,背面略而不刻,仅供单面观赏,这样既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又省工省料,便于艺术处理。艺人集中精力镂雕好正面的景物,使其层次丰富,玲珑剔透,而将背部的石料有的雕成屏风,有的刻成高山、岩石,刚好成为前景的“体身”(依托)。如石雕书夹、插屏、普通山水、花山、葡萄山都属此类。有的大型作品,如《西湖全景》《越王射潮》,由于场面大、景物多,也用单面镂雕法做了巧妙处理。
  【透空镂雕】 是在“体身”上镂出一些大洞,把“体身”变成太湖石只透无皱的样子。一方面便于镂雕,可以表现极为丰富的层次;另一方面给人以“透气”感,能使视线透过景物穿过“体身”,感受到纵深空间,使作品更富于立体感。
  【立体镂雕】 在立体镂雕的作品上,已不觉“体身”的存在。把整片的“体身”化成了局部存在的岩石、树桩。这些岩石、树桩虽有“体身”的功能,但它本身的造型是完整的,已成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类作品虽然在欣赏面上有主次之分,但在雕刻中四面都需精心雕刻,才能每一个面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
  艺术风格
  青田石雕的艺术风格成型于明代,那时的青田石主要用于制作石章、文房用具及小件玩物,圆雕技艺虽然已有一定发展,但总体风格仍然呈现出造型稚拙粗犷、构图简洁明快、层次较少的特点。至清代乾隆、咸丰年间,社会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青田石雕艺术也进入了精雕细刻的鼎盛时期,不仅圆雕水平高超,镂雕技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日臻圆熟。石雕作品构图讲究、线条流畅、形态生动、层次丰富,最终形成了写实尚意、精妙大气的艺术风格体系。
  (一)写实。青田石雕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观念。青田石雕从实用品阶段发展到观赏品阶段,主要是在清代,与之相适应的时代审美观是“应物象形,随类赋彩”,要求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因而青田石雕的风格基本倾向于写实。
  青田石雕中的大部分作品追求形似、色像。刻画景物时,尽量按照其真实面貌,如结构比例、动态表情、生长状况,直至须发、鳞片、叶筋、羽毛,无不一一摹写。同时,还尽量利用天然俏色去模拟近似景物的色彩,使作品具有逼真动人的艺术效果。
  (二)写意。历史上青田石雕中不乏写意之作。艺人通过夸张、变形、装饰等手法,使作品别具一格。
  这些作品的艺术渊源,来自古代。我国在封建社会有着灿烂的古代艺术。战国时的青铜器,精巧实用;秦代的陶俑,造型洗练;汉代的石刻,深沉雄大。青田石雕不断从古代艺术中汲取养分,从石雕炉瓶的造型到印纽的装饰,如传统的龙、凤造型,无不闪耀着古代艺术的火花。
  其次,这些写意石雕作品的艺术渊源来自民间。在民间艺术中,亦有许多造型简练、风格浑厚,不求细节真实而注重“神似”的作品,石雕艺人们对此更是兼收并蓄。如石雕作品《九老》,雕件全身仅有3个头高,其头部刻画细腻、表情丰富,而身体表现却极简括。《狮球》上的狮子形象驯良可亲,有很浓的泥塑味。再如许多石雕小动物,仅寥寥数刀就能刻画出其生动的形态,具有民间玩具的气息。
  (本文选自201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陈墨著作《天工与意境·青田石雕艺术》)
  陈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雅昌艺术网“雅昌观点”专栏资深国石文化研究学者。公开出版有诗集3部、青田石雕理论研究专著10多部。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奖、《诗刊》“新世纪诗歌大奖赛”优秀奖、《诗神》“校园诗人”称号、第十届“诗探索·中国红高粱”诗歌入围奖等奖项。个人小传入选《中国诗人大辞典》。现居浙江省青田县。
其他文献
胡亦盆  盛世网名胡歌,1966年生,热爱传统文化。1996年開始涉足收藏,以钱币为主。2009年爱上刻铜文房,犹喜典雅文气的清代刻铜艺术品。希望同盛世刻铜藏友共同学习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期刊
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上升为国家意志。要以疫后恢复为契机,为妇女参政提供新机遇,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管理水平。我们要消除针对妇女的偏见、歧视、暴力,让性别平等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  ——习近平  这段话出自2020年10月1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  联合国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新中
期刊
刻铜15年,名家盒子遇见了不少,唯独还没见过王爷墨盒。5年前我在台州参观廖姐的中国民间刺绣博物馆途中发现桃源文化群里有人发了一个特别的小墨盒,卖家说是王爷的,我开始还不相信,买下后经多方查证还真是王爷的,而且是庆亲王爱新觉罗亦劻!  下面我就给大家做关于爱新觉罗·奕劻赈灾游艺大会盒子的汇报。  这个特别的墨盒带给我们刻铜界三个问题:  1.清盒代表刻铜文字的高度,画稿代表绘画艺术的高度,官方的刻铜
期刊
十年前在上海博物馆偶遇一套山水册页,流水、小石、柳丝、竹叶,不经意几笔,仿佛让世界充盈了清润的微风与香甜的空气,熟悉的情景、气息扑面而来,把我带回记忆中儿时的故乡江南。这种艺术的“气”与“力”震撼我,唤醒我儿时梦想并感召我精神返乡。回去查阅资料才知道画者恽寿平(号南田)是我同乡,相隔三百多年,进而了解到他集没骨画大成创立常州画派,他的经历、磨难、选择与坚守,是与他艺术审美、创作态度、价值追求等方面
期刊
顾强  江蘇南通人,盛世网名jsntgq,微信昵称强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收藏刻铜文房十几年,偏好清代书法墨盒。愿与同道交流,宣传刻铜文化,提高鉴赏水平,增进藏友情谊。
期刊
白雪石先生是中国现代山水画名家,誉满华夏。在漫长的琢艺过程中,他刻苦研习两宋山水,师法自然,最终其个体的觉悟与中国现代时空纠葛融汇,自成一味。白雪石先生的作品在中国山水画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上至庭堂,下及民众。同时,他一生在不同机构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工作,自1964年起,白雪石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他勤勉笃定,以身授艺,有后辈称其“画比话多”便是最好的佐证,一如其名“雪”之纯粹、“石”之稳贵。
期刊
画家李琼珍  李琼珍,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蓬溪县,现居北京。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山水画工作室。现为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凤凰画院副院长。  李琼珍女士是本师曾来德先生的夫人,她贤惠勤俭,陪伴曾师度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同时她热情大方又细心,对我们这些曾老师的学生们以母亲般的照顾,深受大家的爱戴。几年来,琼珍师母在悉心照顾曾师、辅助曾师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对山水画
期刊
书法家王升升  王升升,字冷之,现居杭州。幼承庭训,习书学画,先后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作高研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书法作品在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等各大重要展赛中入展获奖三十余次。作品曾刊登于《书法报》《书法导报》,部分作品被中国水利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青海美术馆、法王寺佛字碑林等收藏。  吾素
期刊
周雪平(習平)  微信名雕刻时光,江苏常州人,从事金属雕刻几十载,对刻铜文房、金属艺术品情有独钟,希望与行业同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期刊
白雪石(1915-2011),出身于北京的平民家庭,在中学期间师从赵梦朱先生学习花鸟画,20岁时拜师梁树年先生学习山水画。1941年加入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并参加相关创作研讨活动,多次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山水花鸟画作品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北京四十八中任美术教师,1958年调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60年在北京艺术学院教授山水画,1964年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副教授、名誉教授。他在认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