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要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性。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激发学生潜质的最主要因素,“问题”情境的创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观性,取得较好的课堂效益。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重要环节。创造数学问题情境,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原理,而且也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跃的数学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加强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与思考。
一、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
(一)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今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要好的导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效的教育,并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性
问题情境必须富含一定的数学内涵,具有大量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情境创设不能只是追求热闹、有趣,只注重观赏性,而忽略了本身的数学知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掌握其包含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三)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问题情境的创造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接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运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例表现出来,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四)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问题的设置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太简单不能起到锻炼和诱发思考的效果,而太难将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留意学生的情况,按照学生现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出适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从而引发其探究思考。
二、如何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一)善于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与数学典故给我们展现出了数学知识兴盛的过程,也体现出了知识的本质内涵。采用数学典型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领悟,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坐标系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关于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的故事。躺在床上正在冥思苦想怎样判定事物的位置时突然看到一只苍蝇掉在了蜘蛛网上,这时蜘蛛立刻爬过去将其逮住。欧拉一下就明白了“哦,可以按照蜘蛛一样采用网格来判定事物的位置”。老师适时引入坐标知识,采用网格来体现位置,这样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了。
(二)在巩固练习中精设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巩固练习题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变换问题的形式,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对典型例题,教师可将已知条件与问题进行多层次转变,教导学生对变换前后题型的认知,并认真完成不同条件下问题的解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巩固自身知识并开发了逆向思维。巩固练习中无需布置大量的题目,只需要典型一题,认真落实,积极指导学生开发脑筋、积极探讨题目的正确解法,从不同的变换条件及问题的探讨出不同的解题方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身解题思维模式。其次,在设计练习问题是可运用一题多问的方式。教师精心选择练习题并多层次、多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一道题目的问题覆盖学生现已掌握知识的全部,从而加以引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以往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最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特意挑选出相同类型的数学题并加以综合。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中可以适当运用此题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在问题解法中概括出同类问题的解法,从而提高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
例如,化工企业储藏了400千克煤,烧煤技术的提升后,一天能节省3千克煤,从而提高了储藏煤比原计划多了20天,问粗藏的煤原计划花费多少天?每天耗费煤量为多少?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增强习题利用率,体现出了整课堂的知识重点,更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在问题解决中精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思维对于数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教师在问题解决中精设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趣味性、思考性、启示性,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在课堂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步步设疑,步步追问,学生在课堂中全面掌握了课堂重难点,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而是新问题提出的重要阶段。这时,老师将所提的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循序渐进地设计系列发散题目,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起到固本拓新之用。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在于‘不教’。”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不仅促进学生敢于思考、勇于辩驳教师意见,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促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考察问题的能力,使得数学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绚烂多姿。
参考文献:
[1]曾泽群.《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教学论文.2010,(01)
[2]刘晓燕.《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数学学习》[J].中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7)
(作者电话:13765418288;信箱:1287647211@qq.com)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的重要环节。创造数学问题情境,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快速掌握数学原理,而且也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跃的数学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加强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与思考。
一、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
(一)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今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要好的导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效的教育,并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性
问题情境必须富含一定的数学内涵,具有大量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情境创设不能只是追求热闹、有趣,只注重观赏性,而忽略了本身的数学知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掌握其包含的数学知识,从而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三)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问题情境的创造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接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运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例表现出来,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四)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问题的设置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太简单不能起到锻炼和诱发思考的效果,而太难将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留意学生的情况,按照学生现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提出适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从而引发其探究思考。
二、如何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
(一)善于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与数学典故给我们展现出了数学知识兴盛的过程,也体现出了知识的本质内涵。采用数学典型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领悟,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坐标系课堂上,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关于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的故事。躺在床上正在冥思苦想怎样判定事物的位置时突然看到一只苍蝇掉在了蜘蛛网上,这时蜘蛛立刻爬过去将其逮住。欧拉一下就明白了“哦,可以按照蜘蛛一样采用网格来判定事物的位置”。老师适时引入坐标知识,采用网格来体现位置,这样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了。
(二)在巩固练习中精设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巩固练习题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变换问题的形式,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对典型例题,教师可将已知条件与问题进行多层次转变,教导学生对变换前后题型的认知,并认真完成不同条件下问题的解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巩固自身知识并开发了逆向思维。巩固练习中无需布置大量的题目,只需要典型一题,认真落实,积极指导学生开发脑筋、积极探讨题目的正确解法,从不同的变换条件及问题的探讨出不同的解题方式,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身解题思维模式。其次,在设计练习问题是可运用一题多问的方式。教师精心选择练习题并多层次、多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一道题目的问题覆盖学生现已掌握知识的全部,从而加以引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以往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最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特意挑选出相同类型的数学题并加以综合。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中可以适当运用此题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从而在问题解法中概括出同类问题的解法,从而提高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能力。
例如,化工企业储藏了400千克煤,烧煤技术的提升后,一天能节省3千克煤,从而提高了储藏煤比原计划多了20天,问粗藏的煤原计划花费多少天?每天耗费煤量为多少?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增强习题利用率,体现出了整课堂的知识重点,更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在问题解决中精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思维对于数学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教师在问题解决中精设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趣味性、思考性、启示性,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在课堂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步步设疑,步步追问,学生在课堂中全面掌握了课堂重难点,这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而是新问题提出的重要阶段。这时,老师将所提的问题进行横向的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循序渐进地设计系列发散题目,引导学生思维层层递进,探索新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这样无论从内容的发散还是解题思维的深入都能起到固本拓新之用。
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在于‘不教’。”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不仅促进学生敢于思考、勇于辩驳教师意见,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也促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考察问题的能力,使得数学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绚烂多姿。
参考文献:
[1]曾泽群.《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教学论文.2010,(01)
[2]刘晓燕.《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效数学学习》[J].中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7)
(作者电话:13765418288;信箱:12876472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