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8453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每位教师都在精心地研究与实践,也曾总结出不少的方法,如,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导读法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理论指导实践,觉得导读法更适合现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此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导读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启发,学生循导学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训练语言、培养思维,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那教师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引导的思路、学生读书的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融为一体呢?
  一、引导预习是导读式教学的前提
  预习,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一般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预习前,教师必须做必要的指导,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提出预习要求:搜集课文写作背景、本课作者资料;动手制作教具等。预习时,一般必须读三遍课文,并完成下列任务:一是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流利,扫清字词障碍;二是理清文章大意以及层次;三中要结合教师的要求和课后练习题,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清楚。预习时,必须在书上圈、批、注、画,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的习惯。
  二、指导细读是导读式教学的基础
  细读,也称精读,就是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一部分一部分地精细阅读,目的就是细化到字、词、句、段,咬文嚼字,切磋琢磨,在揣摩中低吟,在品味中赏析,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清段落层次,掌握文章内容,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阶段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首先,要把书读通、读流利,在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全文的基础上,透彻了解各部分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段与段之间的相互联系。
  其次,要咬文嚼字,切磋琢磨,在品味中赏析。在品析课文前,教师要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导读思考题,从全文到段,慢慢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不透彻的,教师要以恰当、巧妙的方式进行点拨,从而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中,仔细揣摩。
  最后,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理解词句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选择重点片段指导朗读。在指导时,对较难的句子或片段,教师可以先范读,然后让学生练读,体会语感,读出感情;对难度不大的句子或片段可以先请学生读,然后学生自评:认为自己读得怎样、为什么要这样读,再让同伴评,最后老师评,简明扼要地指出其优缺点。学生带着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再读。这样,通过情真意切的读,引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包括朗读、默读、听读,重在理解上下工夫。教师的“导”体现在设疑、启发、点拨、范读和必要的讲解上,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在体会“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快乐时,可以这样设疑:
  师:祖父在做什么,“我”在做什么?“我”辛苦吗?
  生: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师:“我”辛苦吗?读一读,从“我”的所作所见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作者不辛苦。我从“乱闹”“乱钩”“东一脚,西一脚”“不过”“其实”体会出“我”的童年的自由与幸福。
  师:那“我”的童年是什么样的?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
  生: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师:那就大声地读,读出这种感觉吧!
  因此,教师必须立足文本,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导读思考题,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语言,进而依托语言,揣摩出作者的情思,读出不同的感悟理解和发现。
  三、指导议读是导读式教学的关键
  学生在掌握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后,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进一步理清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仿写。这时,学生的意见可能会发生分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做到有读、有议、有问、有答、有驳、有争。这时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裁判员”,更要做好“导航员”,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达到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导读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训练,是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在实施导读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着力于导而不是讲,学生循导而读,导与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紧扣教材、学会读书的一个整体。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主动学习是新课程学习的首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引导学生主动作文,让学生扬起主动作文的风帆呢?    一、鼓励学生自主表达    习作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让学生自主表达,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1.鼓励写自由表达文  自由表达文,是指让学生习作不受文体束缚,不受篇章束缚,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可以写片断,也可以
长期以来,苏教版教材中编排的单元练习似乎有种被冷落的感觉,该如何上,如何教,更是少人问津。  结合第二册《练习7——学用字词句》的教学设计,谈一谈我对于练习教学的点滴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画画吗?平时都画些什么?  生:卡通人物、花鸟……  师:这么多小朋友爱画画呀,真好!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很特别的画。睁大眼睛仔细看喽。(师
要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如乐章的序曲,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让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信息设备、音像、网络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沉闷、枯燥的面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
镜头一:在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让学生把生字及生词读一读,把几个难写的生字讲解一下,又让学生对照手边的教辅资料,把一些生词的意思抄写到语文书上。  镜头二:教学生字词时,请学生说一说字的间架结构,找一找形近的字,然后进行组词,接着带领学生把生词读一读,写一写,然后开始读课文。  这样的词语教学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很多的语文教师认为词语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认认字,读读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就可以了。笔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教师面对生成的课堂,能否沉着应对、巧妙引导,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的导学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巧妙进行引导,体现“导”的艺术呢?  一、掌握“时间艺术”  “时间艺术”指的是引导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诱导的契机,该诱导时及时诱导,不失时机地伸出援手,为学生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引领学生从
“生活作文个性化”课题原是我校一项省级立项课题,2003年8月,经过专家论证,成为国家级课题“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2003年9月开始,我校积极地以“生活作文个性化”研究为载体,以开放的心态、崭新的理念,大胆实施作文教学创新,恪守以生活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千世界、多维时空,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细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习作的素材,展示
每个小学生都思考,但思考的品质却有区别。蒙台梭利说:“儿童的思维决定其一生。”因此,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高品质的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成功思考力”,从而由日本教育学意义上的“勉强”跨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阶段?在笔者看来,“问题就是答案”。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培养他们的成功思考力,要结合阅读文本蕴含的问题元素,激发各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吃糖一样,故事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一些经典的故事,他们可以百听不厌,而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深刻而长远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来点拨课堂,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故事内容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传承着人类集体的
所谓意境,即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进入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小学生年龄和情感的客观障碍,导致学生即使能说出诗句的解释,也依然游荡在诗歌之外,难以入情,难以入境。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呢?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