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是作者唯一一部兼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活着》一经出版,便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和血腥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面对现实的不幸和痛苦,生命的本真就是“活着”,而对现实的暴力甚至夸张的描写中,也渗透着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和渴望。本文就以人性美为视点,以叙述学的手法分析余华的作品《活着》。
关键词:视角转换;声音叠加;人性美
《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富贵”经历历史的洪流后依然顽强生存着,他在晚年买下了一头老牛,也叫“富贵”,两个“富贵”相依为命的活着。老人原是个富贵的公子哥,却落魄如此,他送走了自己所有的亲人,自己却依然活着,经历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他本应对人生有诸多感慨,但小说却几笔带过他从前的艰难岁月,而将笔端停留在他和那头老牛上,以此来表达老人的生命观。本文试图以叙述学的方式来分析小说《活着》,从作者叙述视角的转换解读小说所建构的人性美。
一、视角的转换造成叙述的层次感
小说的叙述从“我”开始,“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叙述者“我”回忆那年夏天遇到老人的事情。这是外叙述者“我”由于时间的差异造成视角和声音的分离,叙述者站在时间的此段回忆彼端,声音是现在的,而视角却是当时的,这形成了第一层。小说接下来描写的是老人的回忆,主要描写的是老人与牛的相遇和一段生活经历,这一部分的叙述者是老人,构成了小说的内叙述层面。这样,回忆镶嵌着回忆,叙述套着叙述,就构成了外叙述与内叙述的结构,也是视角的转换。“我”的叙述构成了小说的框架,支撑着叙述的前进。小说分别在首尾出现叙述者“我”。小说开篇“我”的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缘由,明媚的夏天,“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在茂盛的树下,“我”与老人不期而遇。叙述者不紧不慢的叙述,营造了一种轻松而又历史感的氛围。小说结尾“我”对老人及环境的描写,隐隐表现了“我”对老人的态度。老人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牵着老牛,唱着粗哑的歌,徐徐离去,同时还描写了村妇和农人,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叙述者“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倾听老人的故事,并留下了感动,同时也侧面勾画出老人坚韧的生命力和人性美。
二、视角与声音的交叉使人物立体化
文章的主体是老人的回忆,这形成文章的主要视角,但在老人的叙述中还参杂着其他的声音。老人详细叙述了买牛的经历。他在晒场上看到待宰的老牛,“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便动了恻隐之心,“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在再三犹豫下,老人决定买下这头老牛。这是老人视角下的宰牛和买牛的事件,然而在众人眼里,这头老牛不过是用来果腹的食物,而老人的行为更是可笑。首先是杀牛的人不敢相信的问了一句:“你说什么?”随后又和众人一起嘲笑起老人,对老人的行为感到不解和疑惑。这一场景下的老人和众人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众人麻木的映衬下,凸显了老人的慈悲与善良。之后村里人的态度也作为一种声音,与老人的叙述交叉,丰富了老人的形象。老人把牛拉回村里后,全村人都去看热闹,有人嘲讽的说到:“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有的村民预言老牛活不长,也有的村民调侃老人与牛长得像。对于村民的议论,老人怀着善意,并不计较,而且还美滋滋的给它起了自己的名字——“富贵”。面对众人的非议,老人自在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待老牛就如同自己的伙伴。在这诸种交织的声音中,使老人的形象立体化,表现出老人人性的光辉。
三、视角的限制形成主题意蕴
小说中,牛是一种独异的存在,牛的生命与老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老人买牛的时候也是有自己活不了几年的动机,才从屠刀下救下那头老牛,谁知两三年过去了,老人与牛都还活着。牛在这里成了一种意象,并与老人的生命形成一种转喻,尤其表现在两人的名字都是“富贵”这一点上。然而由于牛的生物性,文章并没有描写老牛的心理活动,而是从老人的叙述中有所体现,这就形成了有限的视角,给牛这一意象增添了神秘感,同时也暗含着主题意蕴。小说中的牛是有情通人性的,在知道要被杀的时候会流眼泪,知道被救了时候会亲热,甚至会通过劳作报恩。老人与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步亦趋,老人劳作,牛也劳作,老人休息,牛亦然。牛是老人的投射,通过牛,我们看到了老人的身影——有情有义,散发着人性美。牛是象征,代表着一种生命存在,辛苦劳作一辈子,却终不免成为人们的口粮,然而,尽管如此,牛亦然勤勤恳恳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老人“富贵”经历历史的浪潮,生命的起起伏伏,终不免破败与死亡,然而,他在人生的颠簸中没有失掉人性,反而愈发坚韧的活着。
小说整体框架是两层叙述结构,同时还交织着不同的视角和声音,这些都形成叙事力量,共同塑造了老人“富贵”这一形象,烘托了老人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45.
[2]余盛祥,王慧英.生活的苦難艺术的审美——浅析余华《活着》[J].黑河学刊,2010,9.
作者简介:
许任雪(199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6级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
关键词:视角转换;声音叠加;人性美
《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富贵”经历历史的洪流后依然顽强生存着,他在晚年买下了一头老牛,也叫“富贵”,两个“富贵”相依为命的活着。老人原是个富贵的公子哥,却落魄如此,他送走了自己所有的亲人,自己却依然活着,经历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他本应对人生有诸多感慨,但小说却几笔带过他从前的艰难岁月,而将笔端停留在他和那头老牛上,以此来表达老人的生命观。本文试图以叙述学的方式来分析小说《活着》,从作者叙述视角的转换解读小说所建构的人性美。
一、视角的转换造成叙述的层次感
小说的叙述从“我”开始,“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叙述者“我”回忆那年夏天遇到老人的事情。这是外叙述者“我”由于时间的差异造成视角和声音的分离,叙述者站在时间的此段回忆彼端,声音是现在的,而视角却是当时的,这形成了第一层。小说接下来描写的是老人的回忆,主要描写的是老人与牛的相遇和一段生活经历,这一部分的叙述者是老人,构成了小说的内叙述层面。这样,回忆镶嵌着回忆,叙述套着叙述,就构成了外叙述与内叙述的结构,也是视角的转换。“我”的叙述构成了小说的框架,支撑着叙述的前进。小说分别在首尾出现叙述者“我”。小说开篇“我”的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缘由,明媚的夏天,“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在茂盛的树下,“我”与老人不期而遇。叙述者不紧不慢的叙述,营造了一种轻松而又历史感的氛围。小说结尾“我”对老人及环境的描写,隐隐表现了“我”对老人的态度。老人讲述完自己的故事后,牵着老牛,唱着粗哑的歌,徐徐离去,同时还描写了村妇和农人,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叙述者“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倾听老人的故事,并留下了感动,同时也侧面勾画出老人坚韧的生命力和人性美。
二、视角与声音的交叉使人物立体化
文章的主体是老人的回忆,这形成文章的主要视角,但在老人的叙述中还参杂着其他的声音。老人详细叙述了买牛的经历。他在晒场上看到待宰的老牛,“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便动了恻隐之心,“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在再三犹豫下,老人决定买下这头老牛。这是老人视角下的宰牛和买牛的事件,然而在众人眼里,这头老牛不过是用来果腹的食物,而老人的行为更是可笑。首先是杀牛的人不敢相信的问了一句:“你说什么?”随后又和众人一起嘲笑起老人,对老人的行为感到不解和疑惑。这一场景下的老人和众人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众人麻木的映衬下,凸显了老人的慈悲与善良。之后村里人的态度也作为一种声音,与老人的叙述交叉,丰富了老人的形象。老人把牛拉回村里后,全村人都去看热闹,有人嘲讽的说到:“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有的村民预言老牛活不长,也有的村民调侃老人与牛长得像。对于村民的议论,老人怀着善意,并不计较,而且还美滋滋的给它起了自己的名字——“富贵”。面对众人的非议,老人自在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待老牛就如同自己的伙伴。在这诸种交织的声音中,使老人的形象立体化,表现出老人人性的光辉。
三、视角的限制形成主题意蕴
小说中,牛是一种独异的存在,牛的生命与老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老人买牛的时候也是有自己活不了几年的动机,才从屠刀下救下那头老牛,谁知两三年过去了,老人与牛都还活着。牛在这里成了一种意象,并与老人的生命形成一种转喻,尤其表现在两人的名字都是“富贵”这一点上。然而由于牛的生物性,文章并没有描写老牛的心理活动,而是从老人的叙述中有所体现,这就形成了有限的视角,给牛这一意象增添了神秘感,同时也暗含着主题意蕴。小说中的牛是有情通人性的,在知道要被杀的时候会流眼泪,知道被救了时候会亲热,甚至会通过劳作报恩。老人与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亦步亦趋,老人劳作,牛也劳作,老人休息,牛亦然。牛是老人的投射,通过牛,我们看到了老人的身影——有情有义,散发着人性美。牛是象征,代表着一种生命存在,辛苦劳作一辈子,却终不免成为人们的口粮,然而,尽管如此,牛亦然勤勤恳恳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老人“富贵”经历历史的浪潮,生命的起起伏伏,终不免破败与死亡,然而,他在人生的颠簸中没有失掉人性,反而愈发坚韧的活着。
小说整体框架是两层叙述结构,同时还交织着不同的视角和声音,这些都形成叙事力量,共同塑造了老人“富贵”这一形象,烘托了老人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45.
[2]余盛祥,王慧英.生活的苦難艺术的审美——浅析余华《活着》[J].黑河学刊,2010,9.
作者简介:
许任雪(199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辽宁大学文学院2016级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