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印,我们通常容易联想起印章、印记、印象等词语,还有手印、指印等,如果你肯用功去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词的共同点——那就是都带有痕迹的意思。从这层涵义联想出去,我们所用的印章,也正是不同人生阶段的浓缩,粘带了自己人生的痕迹。要知道,古代的文人墨客可都至少有着二三十枚印章,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都会选择符合自己当时心路的印鉴形式。正所谓,一寸人生一方印,这些印章小中见大,很值得深味。
近代篆刻大师吴昌硕把刻印比之为“造屋”。他教育学生,在动刀之前,必须打好完整的图样,设计一下何处为厅堂、侧屋,何处开启门窗,一一部署得当才可动手建屋。他又将一方印章比之为“人体”,要求肢体、躯干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防止畸形呆滞,甚至半身不遂。而在我看来,刻印也可以比之为“人生”,没有篆刻家的人生积累和浸润,再好的印章也没有魂魄,只能是一块冷冰冰的石头。
所以说,小小印章,方寸之间,凝聚着生命的气息,透过它,我们可以感悟到文人墨客的志趣与性情。

刻苦求学的人生
吴昌硕幼时学习刻印,因为家境贫苦,买不起石章,有时只能以砖头、瓦片等代用,没有印床,就用手握石奏刀。一次,他不小心刻伤了左手无名指,伤口很深流血不止,疼痛难忍,但他为了学艺,并不因此而放松刻印。后来伤口虽然结了痂,指甲却从此脱落不再重生。还有邓散木,一生留下五十多印谱,五千多方印拓,这是与他长期勤奋努力分不开的。他将时钟拨快一小时:“上午六时临贴,七点作书,九时刻印,十一时读书,下午一时刻印,三时著述,七时进酒,周六和周日下午会客,工作时间恕不见客。”足见其用功。
励志报国的人生
1899年,18岁的鲁迅来到南京求学,在学校学习期间,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丑和约引起的动荡,无时无刻不冲击着鲁迅的思想。与此同时,鲁迅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鲁迅亲自操刀刻下三枚印章,以“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来表达志向,不难看出他那种感喟时难,恨不得上阵杀敌的书生意气和热血奔涌。
闲趣自如的人生
印章中有一类叫做闲章的,郑板桥用于书画上的闲章颇多,他的一幅《花卉长卷》印章竟达12枚。他还刻有一枚“青藤门下牛马走”闲章,意思是说他愿拜倒在徐渭的门下,甘愿像牛马似的为其奔走,这是低到尘埃里的姿态,也是从心里开出的崇敬之花!藏书大师马太龙自刻一藏书印章,印文为“印奴”。由于藏书甚多,他的书常被人盗走。他一气之下又刻了“警印”,钤于书之扉页:“窃书非雅贼。”倒也是一种生活趣味。
缠绵痴情的人生
我有一块不起眼的藏书章,是在大学时刻的,虽然长相粗鄙,见不得人,却是我青涩感情的见证,用了很多个夜晚细细雕琢而成。记得刻好后,我攥在手里,穿过有月光的夜,坐了八小时的绿皮火车去送给她。送到后,我们好兴奋,蘸着红艳艳的印泥,在她所有的书籍上盖了又盖。有时我想,我们在红尘中等而又等的人,都是前世留有印记的,等着今世用各种密码来相认,而我的密码就是这枚不起眼的印章吧。
幽默自嘲的人生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因其右手指旁多一小指,所以自号为“枝山”,并刻了“枝山”、“枝指山”、“枝山道人”等闲章来自嘲,幽默中透着自信。可见,只有心灵的残疾才是真正的残疾。吴熙载从小时候起,对书法、篆刻艺术就十分专注,到了晚年却对花卉产生兴趣,不顾年老力衰,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学画十几年,所以吴熙载曾刻有几方“晚学生”、“晚学居士”的印章钤于画上。可见,印章是用来抒发情绪的完美出口。
温暖感动的人生
还是鲁迅,1936年6月他的肺病已经相当严重,来访的客人不能一一会见,都由许广平女士接待。鲁迅先生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有信必复,有稿必看了。因为怕寄信人和寄稿人牵挂,所以他想出一个法子,请人刻了一枚印章,印文为“生病”。接到信件后,就在回执上用印章盖上“生病”二字,让对方明白情况,不致焦急催促。这足见鲁迅对别人的尊重,他那种对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均认真负责的态度,着实令人感动。
潇洒率性的人生
深夜乱翻书,读到一段趣事,说的是,清朝文人袁枚有次闲来无事,制了一枚闲章,题为“钱塘乡亲苏小小”,并印在了公文上。一天被某公看见,因知苏小小为南朝名妓,遂叱袁枚此行为不伦。袁枚听说后,不以为然地说,百年之后,人人都知苏小小,但是,无人知晓某公你。闻者无不大笑。读后,我觉得颇有趣、趣在袁枚的率性,也趣在印章的内容,虽然中间隔着千年的旧光阴,如今读来也不禁莞尔。
爱书如命的人生
古往今来,大凡喜欢藏书的名人雅士无不爱在自己的藏书上钤上印。印章上除名号之外,往往还留有别的文字,用以反映藏书者的人品和气质,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韵味无穷。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著“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藏书印章大都自撰自刻,比较耐人寻味的有“大千掌握”、“藏之大千”、“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等,爱书之情,溢于言表。
残缺遗憾的人生
吴熙载和赵之谦都是晚清杰出的篆家,虽然他们相互敬慕却一直无缘相见。赵之谦在一印的边款中刻道:“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其推崇可见一斑。数年后,年迈的吴熙载才在泰州读到魏锡曾带来的赵之谦印谱,赞叹之余,当读到那一段文字时,两位艺术家的感情便交融在一起了。吴熙载热情奏刀以“二金蝶堂”、“赵之谦”二印转赠赵之谦。吴熙载逝世后,赵之谦认真地为他的印谱撰写了长跋,并精辟地评价了这位永不见面的艺术知己的成就。
看过了这么多印章和印者的人生,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小印章能承担起这生命之重?
印的气息是平和的,不激不厉,不温不火,遒劲中蕴含着温润,刚健里透射着敦厚,如此,才能使那一方方红印,如良师,如益友,让人受益终生,让你学会淡定人生,学会取舍,带来心灵上的融融暖意。其人生哲理,正是“明机巧而不用”、“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如果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外云卷云舒。”则更是人生的一大境界,它引导着我们追求一份灵魂的充实与圣洁,一份满怀的虔诚与温馨,一种心境的坦然与淡泊,一种奉献的自甘与坚守。
有人说,时间好似一团烈火,煎熬着一切,将很多的美好都熬干了,像药渣,黑黢黢干巴巴地堆在地上。但是,煎熬之后,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似金子、似钻石,在岁月的深处熠熠生辉。是的,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印章文化,是在光阴的烈火中淬过的大美。而作为用印之人,或早或晚,生活也会给我们每个人都刻下印章的,用历练做刀,用时间做泥,刻在我们的血脉里,水洗不去,刀刮不掉,盖在我们渐渐老去的光阴里。
不妨刻一方印章,与智慧为伴,与灵魂共舞,愉悦心性,悟得人生。
近代篆刻大师吴昌硕把刻印比之为“造屋”。他教育学生,在动刀之前,必须打好完整的图样,设计一下何处为厅堂、侧屋,何处开启门窗,一一部署得当才可动手建屋。他又将一方印章比之为“人体”,要求肢体、躯干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防止畸形呆滞,甚至半身不遂。而在我看来,刻印也可以比之为“人生”,没有篆刻家的人生积累和浸润,再好的印章也没有魂魄,只能是一块冷冰冰的石头。
所以说,小小印章,方寸之间,凝聚着生命的气息,透过它,我们可以感悟到文人墨客的志趣与性情。

刻苦求学的人生
吴昌硕幼时学习刻印,因为家境贫苦,买不起石章,有时只能以砖头、瓦片等代用,没有印床,就用手握石奏刀。一次,他不小心刻伤了左手无名指,伤口很深流血不止,疼痛难忍,但他为了学艺,并不因此而放松刻印。后来伤口虽然结了痂,指甲却从此脱落不再重生。还有邓散木,一生留下五十多印谱,五千多方印拓,这是与他长期勤奋努力分不开的。他将时钟拨快一小时:“上午六时临贴,七点作书,九时刻印,十一时读书,下午一时刻印,三时著述,七时进酒,周六和周日下午会客,工作时间恕不见客。”足见其用功。
励志报国的人生
1899年,18岁的鲁迅来到南京求学,在学校学习期间,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八国联军的入侵、辛丑和约引起的动荡,无时无刻不冲击着鲁迅的思想。与此同时,鲁迅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正是在这段时期,鲁迅亲自操刀刻下三枚印章,以“文章误我”、“戛剑生”、“戎马书生”来表达志向,不难看出他那种感喟时难,恨不得上阵杀敌的书生意气和热血奔涌。
闲趣自如的人生
印章中有一类叫做闲章的,郑板桥用于书画上的闲章颇多,他的一幅《花卉长卷》印章竟达12枚。他还刻有一枚“青藤门下牛马走”闲章,意思是说他愿拜倒在徐渭的门下,甘愿像牛马似的为其奔走,这是低到尘埃里的姿态,也是从心里开出的崇敬之花!藏书大师马太龙自刻一藏书印章,印文为“印奴”。由于藏书甚多,他的书常被人盗走。他一气之下又刻了“警印”,钤于书之扉页:“窃书非雅贼。”倒也是一种生活趣味。
缠绵痴情的人生
我有一块不起眼的藏书章,是在大学时刻的,虽然长相粗鄙,见不得人,却是我青涩感情的见证,用了很多个夜晚细细雕琢而成。记得刻好后,我攥在手里,穿过有月光的夜,坐了八小时的绿皮火车去送给她。送到后,我们好兴奋,蘸着红艳艳的印泥,在她所有的书籍上盖了又盖。有时我想,我们在红尘中等而又等的人,都是前世留有印记的,等着今世用各种密码来相认,而我的密码就是这枚不起眼的印章吧。
幽默自嘲的人生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因其右手指旁多一小指,所以自号为“枝山”,并刻了“枝山”、“枝指山”、“枝山道人”等闲章来自嘲,幽默中透着自信。可见,只有心灵的残疾才是真正的残疾。吴熙载从小时候起,对书法、篆刻艺术就十分专注,到了晚年却对花卉产生兴趣,不顾年老力衰,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学画十几年,所以吴熙载曾刻有几方“晚学生”、“晚学居士”的印章钤于画上。可见,印章是用来抒发情绪的完美出口。
温暖感动的人生
还是鲁迅,1936年6月他的肺病已经相当严重,来访的客人不能一一会见,都由许广平女士接待。鲁迅先生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有信必复,有稿必看了。因为怕寄信人和寄稿人牵挂,所以他想出一个法子,请人刻了一枚印章,印文为“生病”。接到信件后,就在回执上用印章盖上“生病”二字,让对方明白情况,不致焦急催促。这足见鲁迅对别人的尊重,他那种对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均认真负责的态度,着实令人感动。
潇洒率性的人生
深夜乱翻书,读到一段趣事,说的是,清朝文人袁枚有次闲来无事,制了一枚闲章,题为“钱塘乡亲苏小小”,并印在了公文上。一天被某公看见,因知苏小小为南朝名妓,遂叱袁枚此行为不伦。袁枚听说后,不以为然地说,百年之后,人人都知苏小小,但是,无人知晓某公你。闻者无不大笑。读后,我觉得颇有趣、趣在袁枚的率性,也趣在印章的内容,虽然中间隔着千年的旧光阴,如今读来也不禁莞尔。
爱书如命的人生
古往今来,大凡喜欢藏书的名人雅士无不爱在自己的藏书上钤上印。印章上除名号之外,往往还留有别的文字,用以反映藏书者的人品和气质,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韵味无穷。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著“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藏书印章大都自撰自刻,比较耐人寻味的有“大千掌握”、“藏之大千”、“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等,爱书之情,溢于言表。
残缺遗憾的人生
吴熙载和赵之谦都是晚清杰出的篆家,虽然他们相互敬慕却一直无缘相见。赵之谦在一印的边款中刻道:“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其推崇可见一斑。数年后,年迈的吴熙载才在泰州读到魏锡曾带来的赵之谦印谱,赞叹之余,当读到那一段文字时,两位艺术家的感情便交融在一起了。吴熙载热情奏刀以“二金蝶堂”、“赵之谦”二印转赠赵之谦。吴熙载逝世后,赵之谦认真地为他的印谱撰写了长跋,并精辟地评价了这位永不见面的艺术知己的成就。
看过了这么多印章和印者的人生,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小印章能承担起这生命之重?
印的气息是平和的,不激不厉,不温不火,遒劲中蕴含着温润,刚健里透射着敦厚,如此,才能使那一方方红印,如良师,如益友,让人受益终生,让你学会淡定人生,学会取舍,带来心灵上的融融暖意。其人生哲理,正是“明机巧而不用”、“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如果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坐观天外云卷云舒。”则更是人生的一大境界,它引导着我们追求一份灵魂的充实与圣洁,一份满怀的虔诚与温馨,一种心境的坦然与淡泊,一种奉献的自甘与坚守。
有人说,时间好似一团烈火,煎熬着一切,将很多的美好都熬干了,像药渣,黑黢黢干巴巴地堆在地上。但是,煎熬之后,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似金子、似钻石,在岁月的深处熠熠生辉。是的,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印章文化,是在光阴的烈火中淬过的大美。而作为用印之人,或早或晚,生活也会给我们每个人都刻下印章的,用历练做刀,用时间做泥,刻在我们的血脉里,水洗不去,刀刮不掉,盖在我们渐渐老去的光阴里。
不妨刻一方印章,与智慧为伴,与灵魂共舞,愉悦心性,悟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