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低效现象,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设计、指导、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基席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师要有为理想的教学结果而教的观念和高效率教学的观念,认识到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关系,追求教学的经济性、高效性,力求花的教学时间最少、教学精力最少,而达到的教学效果最优,教学效率最高。着眼于此,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语文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语文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调动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具有激励作用,它促使语文教师努力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首先,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使他们对自己有效教学的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信心百倍,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教学热情。在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活动将更加积极、有效,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努力程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使语文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能左右教学效果,因而会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努力工作,并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再次,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使语文教师确信自己能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的创新自然将对教学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提高教学机智
靠语文教师机械的僵化的凭借教学热情、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去实施教学,是很难保证教学卓有成效的。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师必须表现出教学机智。可以说,教学机智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在教學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语文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快速的判断和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准确判断和反应与快速判断和反应是教学机智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教学有效性的效率指标。缺乏准确的教学机智会欲速而不达,没有快速的教学机智以牺牲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为代价,自然都不属有效教学的范畴。语文教师只有表现出融合二者的教学机智,才能使教学科学、高效。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实例分析
教学内容:品味散文《济南的冬天》的语言特色
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深深被大师驾驭语言的功夫折服。课文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举重若轻言简意赅。所以,文章的语言是我们与作者、文本交流的最有力的工具和法宝。这节课,我们重点把握语言这把钥匙,来品味《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的语言。大家来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这篇文章我觉得语言很美,我非常喜欢文章第二段的叙述,这段语言清新,感觉它很美:“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师:老师读到这里时,也与你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描写会如此吸引人呢?
生:如果直白地去写,肯定不会吸引人。我觉得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课文中比喻突出,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师:作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激发了我们想像的空间,为文章增色不少,这就像我们的国画,泼墨处总留下空白,虚实相生,相得益彰,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美感,也给了我们写作启示,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我也非常喜欢这一段的描写,它的语言清新有趣,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作者的笔触下,平凡的、无生命的事物都显得生趣盎然,充满乐趣。
师:正像禹玉娟同学所说,作者在语言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在这里作者将对故乡深厚的感情融入了景物描写中,一切才显得那么美,美的自然景物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老师,我不赞同你刚才说的那个观点,这篇文章的语言之所以有特色,并不是像您说的是它的语言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我觉得任何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中的语言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否则怎能被称之为抒情散文呢?我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讲究。我想把它先读一遍,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来,我们掌声鼓励。
生:(朗读)“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学生读得很美,其他学生和听课老师为她鼓起了掌,)我觉得这其中都散发着一股柔柔的气息,让人也不觉被这股柔美的气息所深深感染,使人的每一寸肌肤都变得柔和起来,即使是内心最强硬的地方都瞬间被柔化,我觉得这篇文章真的很美
师:准确的用词,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柔美的意境,意境美源于语言之美,贾岛说,好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炼字啊!要想写一篇优美的散文,确实不易,光有感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以及推敲字词以求准确传情达意,
师:(总结)同学们的品味、鉴赏都非常精彩,从与主题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准确的用词、意境的营造等等方面品味了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老师将同学们的回答归纳为:三美:画面美、情感美、用词美(柔美)。
反思:
1.本课教学重点的准确提出为课堂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证。教学重点上定位为立足于了解散文特点,通过品味语言这个突破口,达到把握散文意蕴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的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操作性,为成功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学生的鉴赏活动突出了课堂效率提升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亮点和收获。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探求知识的欲望、回答教师的提问、主动发言、质疑教师和同学的发言、探究学习任务和教师及同伴交流互动等学习行为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渴求、质疑、活动等特征。
总之,在课改推进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新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性,以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努力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注重语文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商”,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基席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语文教师要有为理想的教学结果而教的观念和高效率教学的观念,认识到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关系,追求教学的经济性、高效性,力求花的教学时间最少、教学精力最少,而达到的教学效果最优,教学效率最高。着眼于此,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语文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语文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调动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具有激励作用,它促使语文教师努力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首先,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使他们对自己有效教学的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信心百倍,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教学热情。在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活动将更加积极、有效,教学水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努力程度。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使语文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能左右教学效果,因而会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努力工作,并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再次,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使语文教师确信自己能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的创新自然将对教学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提高教学机智
靠语文教师机械的僵化的凭借教学热情、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去实施教学,是很难保证教学卓有成效的。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师必须表现出教学机智。可以说,教学机智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在教學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语文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快速的判断和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准确判断和反应与快速判断和反应是教学机智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教学有效性的效率指标。缺乏准确的教学机智会欲速而不达,没有快速的教学机智以牺牲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为代价,自然都不属有效教学的范畴。语文教师只有表现出融合二者的教学机智,才能使教学科学、高效。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实例分析
教学内容:品味散文《济南的冬天》的语言特色
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深深被大师驾驭语言的功夫折服。课文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举重若轻言简意赅。所以,文章的语言是我们与作者、文本交流的最有力的工具和法宝。这节课,我们重点把握语言这把钥匙,来品味《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的语言。大家来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这篇文章我觉得语言很美,我非常喜欢文章第二段的叙述,这段语言清新,感觉它很美:“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师:老师读到这里时,也与你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描写会如此吸引人呢?
生:如果直白地去写,肯定不会吸引人。我觉得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课文中比喻突出,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师:作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激发了我们想像的空间,为文章增色不少,这就像我们的国画,泼墨处总留下空白,虚实相生,相得益彰,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美感,也给了我们写作启示,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我也非常喜欢这一段的描写,它的语言清新有趣,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作者的笔触下,平凡的、无生命的事物都显得生趣盎然,充满乐趣。
师:正像禹玉娟同学所说,作者在语言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在这里作者将对故乡深厚的感情融入了景物描写中,一切才显得那么美,美的自然景物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老师,我不赞同你刚才说的那个观点,这篇文章的语言之所以有特色,并不是像您说的是它的语言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我觉得任何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中的语言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否则怎能被称之为抒情散文呢?我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讲究。我想把它先读一遍,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来,我们掌声鼓励。
生:(朗读)“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学生读得很美,其他学生和听课老师为她鼓起了掌,)我觉得这其中都散发着一股柔柔的气息,让人也不觉被这股柔美的气息所深深感染,使人的每一寸肌肤都变得柔和起来,即使是内心最强硬的地方都瞬间被柔化,我觉得这篇文章真的很美
师:准确的用词,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柔美的意境,意境美源于语言之美,贾岛说,好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炼字啊!要想写一篇优美的散文,确实不易,光有感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以及推敲字词以求准确传情达意,
师:(总结)同学们的品味、鉴赏都非常精彩,从与主题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准确的用词、意境的营造等等方面品味了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老师将同学们的回答归纳为:三美:画面美、情感美、用词美(柔美)。
反思:
1.本课教学重点的准确提出为课堂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保证。教学重点上定位为立足于了解散文特点,通过品味语言这个突破口,达到把握散文意蕴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的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操作性,为成功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学生的鉴赏活动突出了课堂效率提升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亮点和收获。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探求知识的欲望、回答教师的提问、主动发言、质疑教师和同学的发言、探究学习任务和教师及同伴交流互动等学习行为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渴求、质疑、活动等特征。
总之,在课改推进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新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性,以最终提高课堂效率;努力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始,注重语文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探索和研究,让学生在语文课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商”,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