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职业中学物理教学实际,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84-01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笔者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笔者在进行 “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教师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二 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更好地建构物理知识
教育者剥夺学生的判断、选择权利,强行灌输某一种知识,这纯粹是知识强权与霸权。从人类整个发展阶段来讲,各种物理领域的理论都是在质疑中产生。伽利略对“地心说”的质疑导致后来的“日心说”的确立;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中的经典理论感到不协调和严密,提出了质疑,提出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理论——相对论。直到今天,量子理论也是对“巨人”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从传统理论的小胡同中走向阳光大道。
教师赋予学生拥有对知识的质疑与批判权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力。同时也赋予学生探究与建构知识的能力,以新的视觉审视和检验传统的物理知识、过程和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质疑与批判是富有建设意义的。质疑与批判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探索理论条件上的充分与否、体系漏洞,并检验证据,培养主体转换思维方式,从新的视觉审视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明显地影响着学生的建构知识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授受教学策略,即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接受式教学策略,使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过程的权利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传授知识的效率,大批量地接受各种物理概念、内容。剥夺了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权利与可能性。另一种是把质疑及自主建构归还学生。这种整体教学策略反映出一种积极的探究。建构知识过程,往往会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产生创造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适当的培养,最终对物理问题、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等等,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四 设疑激疑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古代学者也曾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同理,科学创造,贵在置疑,通过设疑使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结合有关内容补充教材中缺乏的、但又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疑。如:灯丝为何常在开灯时烧断?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觉得不像?如何使柔软的纸条变得坚硬以承受较大的外加压力?等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小改革、小设计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近力,而且还能触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教师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教师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教师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物理课程的教育才有蓬勃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衍斌.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物理实验》 2010年第3期
[2] 王军晖.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物理实验》,2011年第1期
[3] 刘建政.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4] 齐国东.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初探,《物理通报》,2011年第8期
[5] 覃文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第S1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84-01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笔者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职业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笔者在进行 “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教师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二 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更好地建构物理知识
教育者剥夺学生的判断、选择权利,强行灌输某一种知识,这纯粹是知识强权与霸权。从人类整个发展阶段来讲,各种物理领域的理论都是在质疑中产生。伽利略对“地心说”的质疑导致后来的“日心说”的确立;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中的经典理论感到不协调和严密,提出了质疑,提出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理论——相对论。直到今天,量子理论也是对“巨人”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从传统理论的小胡同中走向阳光大道。
教师赋予学生拥有对知识的质疑与批判权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别、判断和选择能力。同时也赋予学生探究与建构知识的能力,以新的视觉审视和检验传统的物理知识、过程和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质疑与批判是富有建设意义的。质疑与批判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探索理论条件上的充分与否、体系漏洞,并检验证据,培养主体转换思维方式,从新的视觉审视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策略明显地影响着学生的建构知识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授受教学策略,即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接受式教学策略,使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知识、过程的权利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传授知识的效率,大批量地接受各种物理概念、内容。剥夺了学生积极思索、探究的权利与可能性。另一种是把质疑及自主建构归还学生。这种整体教学策略反映出一种积极的探究。建构知识过程,往往会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产生创造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适当的培养,最终对物理问题、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等等,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四 设疑激疑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古代学者也曾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同理,科学创造,贵在置疑,通过设疑使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结合有关内容补充教材中缺乏的、但又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疑。如:灯丝为何常在开灯时烧断?从录音机里听到自己的声音为什么觉得不像?如何使柔软的纸条变得坚硬以承受较大的外加压力?等等;在实验教学中可启发学生对有关实验进行小改革、小设计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近力,而且还能触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感。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教师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教师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教师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物理课程的教育才有蓬勃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衍斌.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物理实验》 2010年第3期
[2] 王军晖.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想与实施,《物理实验》,2011年第1期
[3] 刘建政.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4] 齐国东.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初探,《物理通报》,2011年第8期
[5] 覃文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