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psj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证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较为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论证式教学将科学论证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核心素养。本文以高中化学必修1中化学能与电能一节内容为例,介绍论证式教学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论证式教学;核心素养;化学能与电能
   近几年,许多化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讲授式教学,省去了科学论证的过程,虽然省时省力,但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思维过程,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未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化学概念的构建与核心素养的发展。采用论证式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的论证活动引入课堂,使得学生对知识记忆进行精加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道是什么,更知道为什么,对学生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一、论证式教学
  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即用一个或一些真实的命题来确定另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模式。论证的种类有直接论证、间接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著名的Toulmin论证模型(图1)结合了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认为论证过程是由资料推理产生主张,并说明推论依据,他的论证架构包括了资料、主张、论据、支持、限制条件、反驳六个因素。
  图1 Toulmin论证模型
  论证式教学就是将科学论证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围绕某一论题,运用所学的知识、相关实验数据以及所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论证进行判断、解释,分析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论证的合理性,以达到深度思考、思维碰撞的效果,最终形成了可普遍接受结论的活动过程。其具体流程为:1.教师与学生借助教材、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工具收集论证推理所需的资料;2.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论据推论出观点主张;3.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基于附加论据进行质疑、辩论和反驳,从而形成可普遍接受的结论。
  科学探究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探究不能仅停留在动手做实验的层面,而缺少对探究过程等诸多因素的论证,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笔者以“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内容为例,探讨论证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
  二、论证式教学的化学课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问引出主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张大爷70多岁了,当他开怀大笑时,人们可以发现他的一排牙齿中镶有一颗黄金及一颗不锈钢的假牙。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有了这两颗假牙以后,张大爷经常头痛、失眠、心情烦躁,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看望张大爷,为张大爷揭开了病因,让他重新开怀大笑起来。
  根据情境,导入问题:今天,假设一下同学们就是那位年轻的化学家,请你们为张大爷诊断一下他的病因在哪里,并为他开一个处方可使他重新开怀大笑。
  初步猜想:病因到底出自哪里呢?会不会是那两颗假牙。
  提出主张:张大爷的两颗牙使张大爷产生了不良反应。
  2.依据主张,设计探究实验
  到底是不是假牙引起的呢?我们现在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烧杯想象成口腔,稀硫酸当成口腔中的唾液,用Zn和Cu分别代表口腔中的两颗假牙——不锈钢和黄金,并通过以下实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查找病因,见图2。
  图2 探究实验:铜锌原电池原理
  探究实验一:将锌棒、铜棒平行插入同一烧杯中(烧杯中装有稀硫酸)。
  探究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用一根导线将铜棒和锌棒连接起来。
  探究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在导线中接入一电流计和开关,先断开再闭合开关。
  探究实验四:在实验三的基础上,先将锌棒换成碳棒,然后将铜棒和锌棒换成两个铜棒,最后,再将两个铜棒换成两个锌棒。
  3.根据实验,论证完善主张
  探究实验一中锌棒溶解且有气泡产生,铜棒处没有现象。探究实验二的现象为锌棒溶解并有气泡产生、铜棒上有大量气泡冒出。探究实验三开关断开时,电流计没有偏转,锌棒溶解且有气泡产生,铜棒处没有现象;开关闭合时,现象同实验二电流计偏转。探究实验四,锌棒换成碳棒后,碳棒、铜棒均无现象,电流计指针不偏转,然后将铜棒和锌棒换成两个铜棒,铜棒无现象并且指针不偏转,再把两个铜棒换成两个锌棒,锌棒溶解并有气泡冒出,但是指针依然不偏转。
  学生此前学过金属活动顺序表,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后面的则不能,学生根据实验一锌棒溶解产生气泡,推断发生的反应是Zn+2H■=Zn■+H■↑,这是电解质溶液与电极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二推测,铜棒上的气泡是氢离子获得了锌棒的电子生成氢气,反应为2H■+2e■=H■↑。实验三中电流计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有电流产生就可向外界输出电功,因此,这是一套什么装置?学生的回答为电池装置。由实验四可知,电极与电解质无自发氧化还原反应或电极活泼性相同的条件下,该装置均无电流产生。通过论证验证了此主张:即张大爷的假牙和唾液形成了原电池产生电流,张大爷因此产生了不良反应。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二、三直接论证,推论出“张大爷产生不良反应是由于该装置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主张。通过探究实验一、三、四间接论证,提出反驳:相同金属做电极,开路,电解质溶液与电极无自发氧化还原反应,均无电流产生。再由反驳论据间接论证得到限制条件:两极金属活泼性需有差异;有电解质溶液且能够与活泼性较强的电极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构成闭合回路。最后总结论证完善主张:张大爷的假牙和唾液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使他产生了不良反应,并形成了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概念:①两极金属活泼性需有差异;②有电解质溶液,并能与电极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③构成闭合回路(图3)。
  图3 张大爷的假牙和唾液形成原电池的论证过程
  进一步引導,那么如何为张大爷开处方让他重新开怀大笑呢?学生通过讨论为张大爷开的处方为将限制条件由满足变为不满足,将他的不锈钢的假牙也换成黄金,这样一来张大爷的口腔就不会构成原电池,因此无法产生电流使他出现不良反应,他就可以重新开怀大笑了。
  三、论证式教学的启示
  1.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化学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科学论证,自主构建化学概念模型形成了可普遍接受的主张,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在教授“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主张,然后设计实验,以实验为资料,并由实验现象得出论据,再以论据直接论证验证该主张,反驳论据间接论证完善主张,形成了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概念。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论证不再盲目迷信,树立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立场,并有理有据地捍卫自己的主张。学生在论证中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交锋中形成了深度的理解能力,并在反驳中形成了科学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郭桥,资建民.大学逻辑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7-249
  [2]潘瑶珍.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2):77-81+96
  [3]杜爱慧.论证式教学:一种有效的探究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11(09):76-78
  [4]何嘉媛,刘恩山.论证式教学策略的发展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作用[J].生物学通报,2012.47(05):31-34
  [5]俞丽萍.科学课堂中论证式教学的实施[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9):44-46.47
  (项目基金: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7GA014)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氯水成分性质的探究》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实验探究中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氯水问题探究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的风潮。其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探讨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基础认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方法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操能力三个层面,提出了让“理性课堂”渗透“情思教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理性课堂;情思教育;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1.问题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从原子、分子水平揭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初中化学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验能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例,让学生通过自搭学具装置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探究中感知蒸腾作用,完成抽象概念的建构,在显微镜观察气孔基础上巧用学生自制气孔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气孔开闭原理,突破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具装置;测定蒸腾作用;自制气孔模型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本节是苏科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第18章
期刊
【摘 要】物理现象瞬息万变,实验探究信息现,现代媒体巧渗透,求实高效意志坚。本文作者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阐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尝试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值得大家适度关注。  【关键词】特点;探究;信息;实验;导入;学科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推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
期刊
【摘 要】当前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相适应,任务驱动法较为普遍地被引入到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它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使他们在任务的学习、解决中,时刻保持活跃的思维、饱满的情绪,让课堂始终充满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掌握知识,习得能力。让任务驱
期刊
【摘 要】最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學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学科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线生物教师十分关注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相应问题做了一些探讨,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病毒》一课为例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在《病毒》课例中的落实  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期刊
【摘 要】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当下中学生物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探究式的生物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为例,提炼出基于探究式生物实验教学的科学思维培养教学策略,对探究实验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探究;生物实验;科学思维  所谓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
期刊
【摘 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荷为媒,实施“荷教育”,坚持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个性,遵循教育规律,从办学思想、校园环境、课程建设、教师队伍、课堂改革、多元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学校特色育人模式,培育荷品少年。  【关键词】“荷”教育; “荷”少年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面发展理念被提到了重要位置,但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重分数而轻德行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注重学生知识教
期刊
摘要:有效的训练,会让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学会思考,并形成一种习惯,从而使他们在今后不同的训练中运用起来。因此,体育教师要进行有效训练的设置,使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成长,同样也能为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与体育素养做足够的铺垫。  关键词:初中体育;有效训练;设计与实践  引言:当前,体育课堂存在着盲目训练的现象,即不对准学生的学情,不对准他们的情感,一味的训练;不管学生会不会,做一样的训练;不管
期刊
【摘 要】音乐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直以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状态繁衍进步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更以多样化的状态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广播、电视、唱片、CD、手机等多渠道都在传递着音乐的信息,学生每天有意无意的从社会和家庭所接受到的音乐信息应该比课堂要多,其中存在“被迫”的接受因素很多。因此,良莠不齐、雅俗交织的音乐信息使得学生的审美发生了偏差,甚至极端到认为流行就是美的。同时,人类感觉效应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