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等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地理学新的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视学生地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也变得方式多样。笔者在此就地理课程改革后对教师评价谈两点认识。
1 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师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一点大多数同仁都有认同感。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师教学评价大多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早就制定好的,主要是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在一定的时间内似乎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时间一长它的弊端就明显的表现出来。很多教师在奖惩面前表现的很虚伪,教师明争暗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很容易使教师之间产生矛盾,挫伤教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比如很多学校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教师的评价都建立在升学率的基础上,考的好奖,考的不好靠边站、降级、减薪、解聘,一句话一切凭成绩说话。可以看出这种奖惩性的评价是很不全面的,这种评价只是建立在学校升学压力的基础上,她只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每个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每一个学生的期盼。还忽略了教师的主阵地课堂等重要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建立在多种因素基础上的教师评价才是合理的。
2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评价
由于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倡导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应占绝大部分。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讨论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败。新课程教师的评价体系应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应该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评价还应该建立在多方评价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客观,更能体现他的科学合理性。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2.1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是教学行为的接受者,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对教师的接触很多,因此学生应该成为对教师评价的主体,而且这种评价主体的作用应该占到很大的权重,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主要是:迟到、早退情况、课堂知识传授与课标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板书设计、学生的参与度等。这些主要以学生的综合反映为主,是对教师教学业务的综合考察。第二方面,主要是对教师外在形象的客观评价:包括教学语言、课堂纪律、课堂气氛、教书育人、教师形象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
2.2 教师的自我评价。
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自评可以让教师先找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改正和改良。考虑到教师自我评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课、课堂教学、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反馈等。这几个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是教学行为中存在的,也是客观的。
2.3 社会对教师的认知评价。
社会对教师的认知评价,能客观的反应出教师的知名度、美誉度。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接触、家长会等来对教师进行了解,通过了解看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是否有责任心,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这种社会对教师的认知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度。二是对学生热爱的程度。三是在学生家长中的美誉度。
2.4 备课组对教师的评价。
备课组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教师组成的,是一个交流、合作和竞争的集体,备课组成员之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教案检查、作业批改、公开课、备课组协作。课堂评价: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评价: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板书设计、教案创新和个性化设计等。作业批改:教师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教学。公开课:面向学生的公开课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备课组协作:备课组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因此,备课组的评价有很强的专业性。
2.5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评价一般是领导层的评价,领导对一个教师进行客观评价,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有:成绩评价、教师阶段成长评价和教科研成果评价。
总之,对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在此谈点浅见,以望能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教师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一点大多数同仁都有认同感。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师教学评价大多是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早就制定好的,主要是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在一定的时间内似乎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时间一长它的弊端就明显的表现出来。很多教师在奖惩面前表现的很虚伪,教师明争暗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很容易使教师之间产生矛盾,挫伤教师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比如很多学校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教师的评价都建立在升学率的基础上,考的好奖,考的不好靠边站、降级、减薪、解聘,一句话一切凭成绩说话。可以看出这种奖惩性的评价是很不全面的,这种评价只是建立在学校升学压力的基础上,她只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每个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每一个学生的期盼。还忽略了教师的主阵地课堂等重要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建立在多种因素基础上的教师评价才是合理的。
2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教学评价
由于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倡导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意识,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应占绝大部分。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讨论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败。新课程教师的评价体系应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应该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评价还应该建立在多方评价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客观,更能体现他的科学合理性。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五方面做起。
2.1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是教学行为的接受者,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对教师的接触很多,因此学生应该成为对教师评价的主体,而且这种评价主体的作用应该占到很大的权重,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主要是:迟到、早退情况、课堂知识传授与课标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板书设计、学生的参与度等。这些主要以学生的综合反映为主,是对教师教学业务的综合考察。第二方面,主要是对教师外在形象的客观评价:包括教学语言、课堂纪律、课堂气氛、教书育人、教师形象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
2.2 教师的自我评价。
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可以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自评可以让教师先找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改正和改良。考虑到教师自我评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课、课堂教学、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反馈等。这几个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是教学行为中存在的,也是客观的。
2.3 社会对教师的认知评价。
社会对教师的认知评价,能客观的反应出教师的知名度、美誉度。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接触、家长会等来对教师进行了解,通过了解看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是否有责任心,对孩子的关注程度。这种社会对教师的认知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度。二是对学生热爱的程度。三是在学生家长中的美誉度。
2.4 备课组对教师的评价。
备课组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教师组成的,是一个交流、合作和竞争的集体,备课组成员之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教案检查、作业批改、公开课、备课组协作。课堂评价: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评价: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板书设计、教案创新和个性化设计等。作业批改:教师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调节教学。公开课:面向学生的公开课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备课组协作:备课组成员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因此,备课组的评价有很强的专业性。
2.5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学校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评价一般是领导层的评价,领导对一个教师进行客观评价,对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有:成绩评价、教师阶段成长评价和教科研成果评价。
总之,对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在此谈点浅见,以望能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