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开放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目标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开放式教学呢?
1 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中,教师惟我独尊,学生惟命是从。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迫无奈地学,问题由教师提供,活动由教师设计,操作由教师代替,学生是被动参与、被动接受,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很好发挥,所以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学必须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开放式教学,也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我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就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做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结论在脑子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更可喜的是在同学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变旧的教学设计
2.1 注意情景创设。
情景创设的目的一是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有利于探索性、开放式教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班长于星期六下午捎了一张条子给学习委员,叫他明天七点到学校教室开班委会,结果第二天早上七点学习委员到校连一个人影也没看见,他心里很窝火,说班长骗人,还准备星期一找班长算帐,结果星期一他来到学校,刚走进教室就被班长叫住,说他昨天不守纪律,没有来参加班委会,为此学习委员伤心地哭了。在这一情景创设的基础上教师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结果同学们顺利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24时计时法,并很快接受了这种方法。这说明好的情景有利于我们进行探究性、开放式教学。
2.2 注意问题设计。
教师应把握提问技巧,问在知识联系处,教学关键处,多提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提问的能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和已有知识相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待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又设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试试看?”这样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探索空间。问题解决后,我再设问:关于年、月、日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提出了”为什么会有闰年?“这一问题。整堂课教师的提问并不多,但每个问题都问在关键处,富有挑战性。
2.3 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堂课虽然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学过程却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直接决定着你这堂课是否是一节探究性、开放式的课,也就决定着你这节课能否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方面获得成功。近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者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复习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出示例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先把它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进行加减,继而总结出法则,最后进行巩固。应该说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会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了,基本上达到了认知目的。但在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却相差甚远。如果我们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复习通分,接下来就将刚才进行通分的几组同分母分数编成几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式题,让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既达到了认知目的,又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也达到了很好发展。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好象一条娃娃鱼等着吃自来食的现象,要转变那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继承传统学习方式的合理部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综上所述,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就少不了探究性、开放性教学,要进行探究性,开放式教学,就得做到三个改变: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设计、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
1 改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中,教师惟我独尊,学生惟命是从。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迫无奈地学,问题由教师提供,活动由教师设计,操作由教师代替,学生是被动参与、被动接受,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很好发挥,所以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学必须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索,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开放式教学,也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我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就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做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结论在脑子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更可喜的是在同学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变旧的教学设计
2.1 注意情景创设。
情景创设的目的一是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有利于探索性、开放式教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班长于星期六下午捎了一张条子给学习委员,叫他明天七点到学校教室开班委会,结果第二天早上七点学习委员到校连一个人影也没看见,他心里很窝火,说班长骗人,还准备星期一找班长算帐,结果星期一他来到学校,刚走进教室就被班长叫住,说他昨天不守纪律,没有来参加班委会,为此学习委员伤心地哭了。在这一情景创设的基础上教师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结果同学们顺利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24时计时法,并很快接受了这种方法。这说明好的情景有利于我们进行探究性、开放式教学。
2.2 注意问题设计。
教师应把握提问技巧,问在知识联系处,教学关键处,多提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提问的能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和已有知识相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待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又设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试试看?”这样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探索空间。问题解决后,我再设问:关于年、月、日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提出了”为什么会有闰年?“这一问题。整堂课教师的提问并不多,但每个问题都问在关键处,富有挑战性。
2.3 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堂课虽然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学过程却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直接决定着你这堂课是否是一节探究性、开放式的课,也就决定着你这节课能否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方面获得成功。近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者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先复习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出示例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先把它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进行加减,继而总结出法则,最后进行巩固。应该说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会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了,基本上达到了认知目的。但在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却相差甚远。如果我们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复习通分,接下来就将刚才进行通分的几组同分母分数编成几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式题,让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这样既达到了认知目的,又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也达到了很好发展。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好象一条娃娃鱼等着吃自来食的现象,要转变那种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继承传统学习方式的合理部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综上所述,要想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就少不了探究性、开放性教学,要进行探究性,开放式教学,就得做到三个改变: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设计、改变固有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