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社会网络视角出发,分析强社会网络关系和弱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对我国农户借贷行为具有显著作用,在正规渠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弱社会网络关系,在非正规渠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强社会网络关系。
[关键词]社会网络;农村借贷
1 引言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很不发达,农户普遍都面临信贷问题。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也存在着严重的信贷约束。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人情”关系的国家,社会网络的影响程度比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要大得多。小农经济天然的封闭性限制了人们在所属社会关系中进行互动,农户之间的社交频率和熟悉程度增加了交易双方信息的透明度,缓解了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约束。在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研究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为以后更好地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给出建议,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社会网络在经验世界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理论界缺很难界定。早在20世纪40年代,Brown就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我国的文化特点决定了弱势群体的社会网络资源尤其重要(蔡秀,肖诗顺,2009),它能够能够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起着补充作用(柴时军、王聪,2015)。Mark S.Granovetter认为求职过程中的“弱关系”比“强关系”作用更强,Bian的研究则不支持这种说法,他认为在中国“强关系”更有效用。通过对血缘关系、地理位置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发现,拥有丰富社会网络的农户,其获得贷款的几率也就越大(胡枫、陈玉宇,2012)。但是,仅仅关注社会网络的数量并不够,更应该重视的是社会网络的质量,这在农户非正规金融借贷中尤为突出(申云,2016),但这种影响随社会转型(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2011)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贫富差距的出现而逐渐弱化。有研究显示,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的作用不仅限于非正规渠道,它在正规渠道中也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3 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本文主要依据Mark S.Granovetter提出的“弱关系假设”和Bian提出的“强关系假设”将社会网络进行划分,那些与农户接触亲密、感情深厚的关系认为是强社会网络关系,而与农户社会关系交往不多仅是相识程度的关系为弱社会网络关系。
3.1 强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强社会网络关系主要对农户从非正规渠道的借贷行为产生影响。意味着家庭人情支出越多、人情支出占家庭日常的比重越大,農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因为人情支出占家庭日常支出的比例越大,农户用于维护社会网络的费用越多,相应地其与网络成员关系越好,在有借贷需求时,农户的借贷需求将得到满足。在农村,亲朋好友之间主要是以互助性的无息借贷为主,因此,如果农户的强社会网络关系规模越大,则农户越容易从非正规渠道获得借款。在农户缺乏有效贷款抵押品的情况下,银行机构发放贷款会考虑农户的社会网络状况作为一种还款保障。
3.2 弱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弱社会网络关系主要对农户从正规渠道的借贷行为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弱社会网络关系不仅依赖于血缘关系,主要是依靠当事人在社会交往中主动与他人建立的一种社会联系,并通过平等互利来维持,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逆向选择的问题。而且弱社会网络关系也容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对人们对日常生活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在借款额度上,强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额的影响要小于弱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额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随农村正规制度的进入,使得强社会网络关系在农户的日常生活的作用逐步减小,人们更加根据制度办事。
4 结束语
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中充分考虑我国农村乡土社会的特点,让社会网络在金融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做了一些初步的有意义的探索。随社会转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网络的作用逐渐弱化,对拥有信息较少的各类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借助社会网络对农户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出真正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为农户设计符合农户特征的金融产品,并且对农户的贷款资金使用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为农户提供科学的资金使用方式,还能保障金融机构收回贷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秀,肖诗顺.基于社会资本的农户借贷行为研究[J].经济管理,2009,(7):84—85.
[2] 柴时军,王聪.社会网络与农户民间放贷行为——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5,(6):33—41.
[3]胡枫,陈玉宇.社会网络与农户借贷行为——来自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2):178-192.
[4] 申云.社会资本、二元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经济评论,2016,(1):80-90.
[5]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11):106—129.
[6]Bian, Yanjie. Work and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7]markGranovetter, Mark.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1380.
作者简介:
余皓洁(1992.10),女,汉族,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
[关键词]社会网络;农村借贷
1 引言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很不发达,农户普遍都面临信贷问题。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也存在着严重的信贷约束。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人情”关系的国家,社会网络的影响程度比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要大得多。小农经济天然的封闭性限制了人们在所属社会关系中进行互动,农户之间的社交频率和熟悉程度增加了交易双方信息的透明度,缓解了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约束。在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研究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为以后更好地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给出建议,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社会网络在经验世界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理论界缺很难界定。早在20世纪40年代,Brown就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我国的文化特点决定了弱势群体的社会网络资源尤其重要(蔡秀,肖诗顺,2009),它能够能够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起着补充作用(柴时军、王聪,2015)。Mark S.Granovetter认为求职过程中的“弱关系”比“强关系”作用更强,Bian的研究则不支持这种说法,他认为在中国“强关系”更有效用。通过对血缘关系、地理位置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发现,拥有丰富社会网络的农户,其获得贷款的几率也就越大(胡枫、陈玉宇,2012)。但是,仅仅关注社会网络的数量并不够,更应该重视的是社会网络的质量,这在农户非正规金融借贷中尤为突出(申云,2016),但这种影响随社会转型(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2011)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贫富差距的出现而逐渐弱化。有研究显示,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的作用不仅限于非正规渠道,它在正规渠道中也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3 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本文主要依据Mark S.Granovetter提出的“弱关系假设”和Bian提出的“强关系假设”将社会网络进行划分,那些与农户接触亲密、感情深厚的关系认为是强社会网络关系,而与农户社会关系交往不多仅是相识程度的关系为弱社会网络关系。
3.1 强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强社会网络关系主要对农户从非正规渠道的借贷行为产生影响。意味着家庭人情支出越多、人情支出占家庭日常的比重越大,農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因为人情支出占家庭日常支出的比例越大,农户用于维护社会网络的费用越多,相应地其与网络成员关系越好,在有借贷需求时,农户的借贷需求将得到满足。在农村,亲朋好友之间主要是以互助性的无息借贷为主,因此,如果农户的强社会网络关系规模越大,则农户越容易从非正规渠道获得借款。在农户缺乏有效贷款抵押品的情况下,银行机构发放贷款会考虑农户的社会网络状况作为一种还款保障。
3.2 弱社会网络关系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
弱社会网络关系主要对农户从正规渠道的借贷行为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弱社会网络关系不仅依赖于血缘关系,主要是依靠当事人在社会交往中主动与他人建立的一种社会联系,并通过平等互利来维持,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逆向选择的问题。而且弱社会网络关系也容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对人们对日常生活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在借款额度上,强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额的影响要小于弱社会网络对农户借贷额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随农村正规制度的进入,使得强社会网络关系在农户的日常生活的作用逐步减小,人们更加根据制度办事。
4 结束语
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中充分考虑我国农村乡土社会的特点,让社会网络在金融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做了一些初步的有意义的探索。随社会转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网络的作用逐渐弱化,对拥有信息较少的各类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借助社会网络对农户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出真正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为农户设计符合农户特征的金融产品,并且对农户的贷款资金使用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为农户提供科学的资金使用方式,还能保障金融机构收回贷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秀,肖诗顺.基于社会资本的农户借贷行为研究[J].经济管理,2009,(7):84—85.
[2] 柴时军,王聪.社会网络与农户民间放贷行为——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5,(6):33—41.
[3]胡枫,陈玉宇.社会网络与农户借贷行为——来自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2):178-192.
[4] 申云.社会资本、二元金融与农户借贷行为[J].经济评论,2016,(1):80-90.
[5]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11):106—129.
[6]Bian, Yanjie. Work and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7]markGranovetter, Mark.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1380.
作者简介:
余皓洁(1992.10),女,汉族,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