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历经三百年的清王朝正步人风烛残年,行进步履蹒跚,运作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处于土崩瓦解的边缘。这是一个大时代,时事造英雄造就了灿若星河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被历史塑造,也在塑造历史。
中国历代史学都抱英雄史观。只青睐成功者和大人物,浓墨重彩勾勒,失落者和小人物都被打人冷宫,只漫画素描速写。
司马迁的《史记》,对大人物又做本家,又做列传,而小人物则一笔带过。而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只写历史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小细节。这些人,是被传统的史学家遗忘在历史角落的边角料,在以往的英雄史观中,他们难有露脸的机会。而张鸣先生的新书为这群小人物量身定做了一个舞台,让这些小人物带着历史的细节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如同作者所说“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发挥得好与孬,都在改变历史”。不能因为小人物人微言轻,就剥夺他们在历史舞台抛头露脸的机会。
作者以“幕”为章节标题,把辛亥革命设定成一出多幕剧,让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悉数登场:写晚清社会五花八门的怪异现象,写革命起势时形形色色走过场的角色,写末世贵胄的萎靡腐败生活,写跑龙套的角色上蹿下跳地争夺更多的出场机会,写理想主义的革命者和“有组织无纪律”的会党联手的逸闻,写革命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选取的切入点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亥,颠覆了我们对辛亥革命符号化的印象。在我们以住的记忆中,我们从教科书中读到的革命者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只为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人物;教科书中的革命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任何人和事都扭不过时代的车轮;教科书中的改朝换代都如同新陈代谢一般,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然而作者却有意把辛亥革命中标杆、标签化的事件隐去,从旁枝末节旁敲侧击,试图还原历史真相。
在作者眼中这场革命充满了偶然性。“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另一个轨道上。”
在作者眼中这是一场低烈度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革命太凶猛,只因清朝太无能。革命只不过是剪剪辫子走走过场,象征性地揭掉衙门房顶上的几片瓦,只是上层社会的“意识打斗”,革命过后日子依然照旧,摇晃的中国依旧风雨飘摇。
以前史家写辛亥革命,眼光只触及金字塔的最上层,造成的后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张鸣先生把姿态放低,于是视野就开阔了,全方位,多角度,给读者展示整个革命生态链。
尽管把一些不入流的角色写进书中,有一些八卦与野史的味道,但给历史来一些八卦,讲一些花边新闻,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读懂历史。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作者写在本书扉页上的话。读罢此书,才突然发现辛亥竟然如此值得玩味,那些历史人物竟然如此率真可爱——作者的目的达到了,看了比书的人经过书本熏陶后,已经在开始给革命重新画像,从历史书的雷池里跳出。
伍立杨说:“英雄的气息,随烟云散尽,终于还有些许残凝在牙黄的卷轴零帙中,待有心人去激活。”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年,谁还愿意真的去了解体味他们?被龟蛇锁住的大江还能否见证那些已逝的风流人物?黄鹤一去知何处?幸好还有伍立杨这样的写作者笔耕不辍,为我们尽力还原那些人物们的遗世独立,以及他们遗落世间的精诚与傲岸。这是福祉,是泽被后世的财富,我们应该或者必须接受这种福佑,为我们也为后来者。
全书以辛亥革命为基点,采用分章标节的方式,围绕辛亥革命的重要人与事均得以体现,大而不乱,细而有序,有点《万历十五年》的余韵。
作为第一部以章回体架构描述辛亥革命的书籍,《辛亥革命风云录》高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更生动且细腻地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直至没落、灭亡的全过程。而此书的重点部分则是对统一全国、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运动的介绍,期间,当属对辛亥革命描写最真实详尽,波澜壮阔,生动传神,再现了孙中山伦敦蒙难、同盟会及光复会成立、惠州起义、河口战役、安庆起义、秋瑾就义、黄花岗之役、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十七省独立、南京争夺战、汉口保卫战、彭家珍刺杀良弼、南北和谈、宣统逊位、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刻画了孙中山、黄兴、黎元洪、林觉民、蔡元培、章炳麟、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汪兆铭、伍廷芳、徐绍祯、胡汉民及袁世凯、康有为、载沣、端方、瑞澂、张鸣岐、赵尔丰、张勋等数百名近代史上几乎全部著名人物。充分地展现了辛亥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类书籍。
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在中国的政治心脏北京,从表面上看,却显得格外的平静、安谧,充满了进步、现代甚至祥和的色彩。大时代暴风骤雨的剧变之前,往往都是如此波谲云诡地给人以无边的假象。这个国家看似平静的表层下面,涌动着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革命!
通俗历史作家赫连勃勃大王以史学家的眼光分析革命的必然与或然,清王朝灭亡的宿命,同时还将历史镜头拉回到一百年前,聚焦那些焦点人物,深度解析辛亥革命的宏大历史和微细场景。
作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亲历过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重大事件,从而收集了革命活动中的大量报道、通讯、私人文件和当时党内人士的回忆录,利用这些资料,并根据其对民国成立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广泛知识,撰写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史及其活动,所述事件皆有听本,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中国历代史学都抱英雄史观。只青睐成功者和大人物,浓墨重彩勾勒,失落者和小人物都被打人冷宫,只漫画素描速写。
司马迁的《史记》,对大人物又做本家,又做列传,而小人物则一笔带过。而张鸣先生的《辛亥:摇晃的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只写历史大背景中的小人物,小细节。这些人,是被传统的史学家遗忘在历史角落的边角料,在以往的英雄史观中,他们难有露脸的机会。而张鸣先生的新书为这群小人物量身定做了一个舞台,让这些小人物带着历史的细节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如同作者所说“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发挥得好与孬,都在改变历史”。不能因为小人物人微言轻,就剥夺他们在历史舞台抛头露脸的机会。
作者以“幕”为章节标题,把辛亥革命设定成一出多幕剧,让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悉数登场:写晚清社会五花八门的怪异现象,写革命起势时形形色色走过场的角色,写末世贵胄的萎靡腐败生活,写跑龙套的角色上蹿下跳地争夺更多的出场机会,写理想主义的革命者和“有组织无纪律”的会党联手的逸闻,写革命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选取的切入点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辛亥,颠覆了我们对辛亥革命符号化的印象。在我们以住的记忆中,我们从教科书中读到的革命者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只为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人物;教科书中的革命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任何人和事都扭不过时代的车轮;教科书中的改朝换代都如同新陈代谢一般,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然而作者却有意把辛亥革命中标杆、标签化的事件隐去,从旁枝末节旁敲侧击,试图还原历史真相。
在作者眼中这场革命充满了偶然性。“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另一个轨道上。”
在作者眼中这是一场低烈度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革命太凶猛,只因清朝太无能。革命只不过是剪剪辫子走走过场,象征性地揭掉衙门房顶上的几片瓦,只是上层社会的“意识打斗”,革命过后日子依然照旧,摇晃的中国依旧风雨飘摇。
以前史家写辛亥革命,眼光只触及金字塔的最上层,造成的后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张鸣先生把姿态放低,于是视野就开阔了,全方位,多角度,给读者展示整个革命生态链。
尽管把一些不入流的角色写进书中,有一些八卦与野史的味道,但给历史来一些八卦,讲一些花边新闻,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读懂历史。
“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作者写在本书扉页上的话。读罢此书,才突然发现辛亥竟然如此值得玩味,那些历史人物竟然如此率真可爱——作者的目的达到了,看了比书的人经过书本熏陶后,已经在开始给革命重新画像,从历史书的雷池里跳出。
伍立杨说:“英雄的气息,随烟云散尽,终于还有些许残凝在牙黄的卷轴零帙中,待有心人去激活。”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年,谁还愿意真的去了解体味他们?被龟蛇锁住的大江还能否见证那些已逝的风流人物?黄鹤一去知何处?幸好还有伍立杨这样的写作者笔耕不辍,为我们尽力还原那些人物们的遗世独立,以及他们遗落世间的精诚与傲岸。这是福祉,是泽被后世的财富,我们应该或者必须接受这种福佑,为我们也为后来者。
全书以辛亥革命为基点,采用分章标节的方式,围绕辛亥革命的重要人与事均得以体现,大而不乱,细而有序,有点《万历十五年》的余韵。
作为第一部以章回体架构描述辛亥革命的书籍,《辛亥革命风云录》高度地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更生动且细腻地讲述了清王朝从崛起直至没落、灭亡的全过程。而此书的重点部分则是对统一全国、太平天国起义和辛亥革命运动的介绍,期间,当属对辛亥革命描写最真实详尽,波澜壮阔,生动传神,再现了孙中山伦敦蒙难、同盟会及光复会成立、惠州起义、河口战役、安庆起义、秋瑾就义、黄花岗之役、汪精卫刺杀摄政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十七省独立、南京争夺战、汉口保卫战、彭家珍刺杀良弼、南北和谈、宣统逊位、民国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刻画了孙中山、黄兴、黎元洪、林觉民、蔡元培、章炳麟、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汪兆铭、伍廷芳、徐绍祯、胡汉民及袁世凯、康有为、载沣、端方、瑞澂、张鸣岐、赵尔丰、张勋等数百名近代史上几乎全部著名人物。充分地展现了辛亥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类书籍。
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在中国的政治心脏北京,从表面上看,却显得格外的平静、安谧,充满了进步、现代甚至祥和的色彩。大时代暴风骤雨的剧变之前,往往都是如此波谲云诡地给人以无边的假象。这个国家看似平静的表层下面,涌动着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革命!
通俗历史作家赫连勃勃大王以史学家的眼光分析革命的必然与或然,清王朝灭亡的宿命,同时还将历史镜头拉回到一百年前,聚焦那些焦点人物,深度解析辛亥革命的宏大历史和微细场景。
作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的机要秘书,亲历过辛亥革命前后许多重大事件,从而收集了革命活动中的大量报道、通讯、私人文件和当时党内人士的回忆录,利用这些资料,并根据其对民国成立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广泛知识,撰写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史及其活动,所述事件皆有听本,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